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8: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3:22
歌唱家龚琳娜的一首神奇的《忐忑》,在冷落了许久之后,突然在网络爆红。有网民称之为“神曲”。说它是神曲,似乎言过其实。但说它神奇,倒是名副其实的。这首歌疯传以来,迄今为止,没有见到任何音乐家或音乐理论家站出来说话,给大家作一个理论的或欣赏性的作品解读。从大众的反映看到,这首歌之所以疯传开来,无疑是受到大家欢迎和喜爱的。有人说听一万遍也学不会,可见其演唱的难度,绝非一般人所能模仿。王菲想翻唱,也自感压力很大。我不是音乐内行,可我把《忐忑》听了不下二十遍,越听越喜欢,越听越入迷。原因很简单,它是具有独创性的,它是标新立异的,它比普通音乐更耐人寻味。现在我把我的个人的感觉写出来,就教于音乐专家。一,《忐忑》表达了除死亡绝望悲怆之外的人类所有情绪。这便是它的一个重要主题。《忐忑》是运用锣鼓经的方式来演唱的,没有让人一目了然的歌词,其意义掩蔽在“来呔呔”之类的虚词之中。整个演唱,没有黑*绪的表达,涵盖了除“死亡绝望悲怆”之外的人类所以情绪,比如惊恐,惧怕,喜悦,狂欢,感动,舒畅,满足,等等。这种人类生存情绪的倾情渲泄,每一个细节都容易刺激和抓住听众,共鸣点很多,正是引起听众兴趣和引起轰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演唱者的表情对主题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试图把《忐忑》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欣赏。一是看视频听音乐,二是单独听音乐,不看视频。两者的效果截然不同。很明显的是,看着视频听音乐要比单独听音乐要好得多,我们可以从龚琳娜的极具夸张意味的表情上获得惊恐,惧怕,喜悦,狂欢,感动,舒畅,满足等各种信息,《忐忑》就是在这些情绪的交错波动中,让我们受到震撼,从而抚慰我们的内心。三,《忐忑》不宜过度阐释。好音乐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好听。好听是否就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不一定。这恰恰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词叫“悦耳”,字面的理解就是让耳朵喜欢,耳朵舒服。耳朵开心了,心里就开心了。音乐的目的就是要悦耳,此时主题是虚化的,模糊的,不明确的。比如《命运交响曲》比如《江河水》,作为听者,你感觉是什么就是什么,名字只起着点题的作用。它甚至还可以换个名字,把预设的主题换掉之后,照样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解读它。《忐忑》就是这样一种音乐。音乐与诗歌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老人家的《贺新郎》是作于1923年的一首咏毛杨之恋的爱情诗,我认为是毛*写得最好的一首诗。这首发表后,有许多专家来注释这首诗,毛*都不满意。老人家很委婉地说“诗不宜注”。为什么这样说,一是加注容易导致过度阐释,二是很难把作者的本意阐释清楚,甚至还会有曲解。你要理解它,就自己去读,去感悟,去体会。你觉得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实际上,许多古诗本来很好的,专家们一解读,反而丧失了原有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