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陆的全文解释于右任23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8 04: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20:29
.第一节,起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安葬意愿,直白而深沉.“望我*”紧承上句,道出作者想如此安葬的缘起和目的.“*”前加一“我”字,体现了于先生台海两岸是一家的祖国观念,虽然身在台湾,但是*也是“我”的,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望”者是作者的魂魄!*令作者如此倾心,以至于死后的魂魄也要去望!死后尚且如此,活着时当然无时无刻不牵挂!这是一份多么执着的苦恋啊!这里,诗人还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会神游*,那滚滚的千里黄河,那不倒的万里长城,那勤劳的人民…….“*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诗人的魂魄在台湾最高的山顶上,凝神远望,可是,他总望不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哪怕是一点点的影子!面对这样的事实,他*为力,无可奈何,只有涕泗滂沱,放声恸哭.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生不能相依,但死后化蝶相依;而于先生,生时眼不能见*,死后魂魄依然不能见*,这是怎样深重的遗憾!
思乡之苦
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交代了安葬在高山之上的另一个目的——望见故乡.客居台湾十几年的诗人无时不思念陕西老家和怎结发妻子,思念失散的骨肉.诗人此时已是垂垂老矣!叶落归根,狐死首丘,人越年老越想回老家.故乡的亲友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故乡人民的生活还是他曾知道的那样贫困吗?那些亲手创成的水利工程年久了还能为人民造福吗?他支持关怀的教育事业有无巨大发展呢?故乡的一草一木……然而,“故乡不可见兮”,死后的魂魄依然不能望见故乡,欲归不能,欲聚不成,多么遗憾!一个游子离开亲人和故乡几十年的羁旅之苦、一个游子客死他乡的悲哀尽显无余.所以说,“永不能忘”表达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痛.尽管思乡之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主题,但是于先生的这节诗不同寻常,有大大超越前人的内涵.作者孤魂永不归!这节诗不仅写出个人之哀,更引人思考造成此种哀苦的根由——祖国不统一.作者说“我之故乡是中国*”,所以,不能把这节里的“故乡”简单认为只是指他的陕西老家,所以说他的思乡之情比一般之*气许多.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诗中写道:“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在那头.”而于右任这节诗所传达的感情要比余光中的“乡愁”更浓烈.前两节两次出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在这两句里作者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祖国占去了他整个灵魂,祖国的统一成了诗人牵挂的一切.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可作为本诗的注释.它们表达了同一种精神.前两节既明写了情,又暗写了事,反复咏唱,给人强烈的震撼.本想望见的*故乡都是望而不见,但这并不是说一无所见.
魂望故乡
于右任台北故居:梅亭主楼
[4]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正是作者想象中的所见,景象苍茫、空旷.这两句本是成句,从手法看是用典,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川》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西北大草原的景色,表现了牧民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已经积淀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热爱家乡的代名词.试想,诗人在用这两句描述所见时,能不自然联想到、思念着远在西北的老家!此两句景中寓情.“山之上,国有殇” 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殇”字解为名词,《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这个“殇”指不能归故里的魂魄.“国有殇”化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 “国殇”一词,“国殇”指为国死难者,南朝诗人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句可为印证.“国有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