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6: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17
第一个就是北京人的头盖骨。
1929年冬天,考古学家开始在北京西南角的周口店挖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头盖骨,后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属旧石器时代。
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即将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5日,该部队所乘火车驶往秦皇岛,但由于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处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2012年3月,“北京人头盖骨遗失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的某处土地下。
二战结束后,美国、中国、日本都开展了对北京人头盖骨的寻找工作,但至今没有这些珍贵化石的下落。多年来,寻找“北京人”一直停留在民间操作和学者呼吁的层面。1998年,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之一、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为首的1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呼吁有关人士行动起来寻找“北京人”化石。1999年,房山区有关部门也发出“世纪末的寻找”的呼吁。但由于牵涉到日本、韩国等国外*和相关人士,所以单纯靠民间的努力,很难取得进展。
第二件是和氏璧。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被加号“安汉公”。
传说,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
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就未见有传国玉玺的记载。北宋哲宗时,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诸大学士一局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是始皇帝所致的传国玉玺。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玺又失踪了。
第三件就是《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篇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意境高远,读来朗朗上口,而更重要的是,它由书法大圣王羲之亲笔书写,是王羲之作品中的精品,从王羲之开始,就把他当做传家之宝,绝不外传。
传闻说,唐太宗死后本应按其遗嘱将《兰亭集序》放入他的棺中,但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是一个书法迷,他将《兰亭集序》扣了下来,到后来他死时也立下遗嘱要把他收藏的全部书画包括《兰亭集序》都放入他的棺中。而他的老婆武则天“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又将《兰亭集序》扣了下来,因而后来《兰亭集序》就装入了武则天的棺材。还有,另外据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调换,真迹仍留存人间。
至于*到底如何,恐怕这个谜底目前是难以解开的。尤其唐太宗当年命人临摹了诸多《兰亭集序》帖分赐给儿子及大臣们,这些摹本因此更增加了人们便知真迹的难度。不过,近来有人提议说,不妨发掘唐太宗等一干唐朝皇室所在的乾陵,鉴于乾陵从未被盗过,因而可能找到《兰亭集序》的希望还是较大的。只是以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要想成功地发掘乾陵,还为时尚早。那么,就将这个疑问继续留待后人来解决吧。
第四件是《永乐大典》
永乐三年(1403年)传奇帝王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 高僧姚广孝和翰林院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了这项工作,前后耗时四年,大典共辑录图书七八千种,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大典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的我国十四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
《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 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永乐大典》是一部古今中外所罕见的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为成熟,最为杰出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最初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经过十来年的精心准备和大规模营建后,朱棣的新皇宫和未来的国都北京落成之后,《永乐大典》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南京搬迁到了这座神秘的皇宫里。作为皇家藏书 秘不示人。
在整个明朝,别说一般读书人,就是高层*,也没有机会接触和阅读《永乐大典》,成为了封建帝王个人的御用品,对于深藏禁宫的《永乐大典》明朝历代史书中很少提及,即使有记载,也只是寥寥几句!随着时间的流逝,《永乐大典》似乎已经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文明古都烧杀抢掠,翰林院坐落在东交民巷 靠近使馆区,已经被沦为战场,那些价值连城,有些甚至从未在皇宫之外面世的古版书籍,正在被大火一点一点的吞没!一些没有被焚烧的书籍,被随意的抛在院子里 池塘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在这场灾难过后,《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17
第一个就是北京人的头盖骨。
1929年冬天,考古学家开始在北京西南角的周口店挖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头盖骨,后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属旧石器时代。
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即将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5日,该部队所乘火车驶往秦皇岛,但由于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处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2012年3月,“北京人头盖骨遗失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的某处土地下。
二战结束后,美国、中国、日本都开展了对北京人头盖骨的寻找工作,但至今没有这些珍贵化石的下落。多年来,寻找“北京人”一直停留在民间操作和学者呼吁的层面。1998年,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之一、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为首的1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呼吁有关人士行动起来寻找“北京人”化石。1999年,房山区有关部门也发出“世纪末的寻找”的呼吁。但由于牵涉到日本、韩国等国外*和相关人士,所以单纯靠民间的努力,很难取得进展。
第二件是和氏璧。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被加号“安汉公”。
传说,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
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就未见有传国玉玺的记载。北宋哲宗时,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诸大学士一局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是始皇帝所致的传国玉玺。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玺又失踪了。
第三件就是《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篇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意境高远,读来朗朗上口,而更重要的是,它由书法大圣王羲之亲笔书写,是王羲之作品中的精品,从王羲之开始,就把他当做传家之宝,绝不外传。
传闻说,唐太宗死后本应按其遗嘱将《兰亭集序》放入他的棺中,但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是一个书法迷,他将《兰亭集序》扣了下来,到后来他死时也立下遗嘱要把他收藏的全部书画包括《兰亭集序》都放入他的棺中。而他的老婆武则天“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又将《兰亭集序》扣了下来,因而后来《兰亭集序》就装入了武则天的棺材。还有,另外据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调换,真迹仍留存人间。
至于*到底如何,恐怕这个谜底目前是难以解开的。尤其唐太宗当年命人临摹了诸多《兰亭集序》帖分赐给儿子及大臣们,这些摹本因此更增加了人们便知真迹的难度。不过,近来有人提议说,不妨发掘唐太宗等一干唐朝皇室所在的乾陵,鉴于乾陵从未被盗过,因而可能找到《兰亭集序》的希望还是较大的。只是以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要想成功地发掘乾陵,还为时尚早。那么,就将这个疑问继续留待后人来解决吧。
第四件是《永乐大典》
永乐三年(1403年)传奇帝王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 高僧姚广孝和翰林院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了这项工作,前后耗时四年,大典共辑录图书七八千种,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大典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的我国十四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
《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 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永乐大典》是一部古今中外所罕见的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为成熟,最为杰出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最初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经过十来年的精心准备和大规模营建后,朱棣的新皇宫和未来的国都北京落成之后,《永乐大典》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南京搬迁到了这座神秘的皇宫里。作为皇家藏书 秘不示人。
在整个明朝,别说一般读书人,就是高层*,也没有机会接触和阅读《永乐大典》,成为了封建帝王个人的御用品,对于深藏禁宫的《永乐大典》明朝历代史书中很少提及,即使有记载,也只是寥寥几句!随着时间的流逝,《永乐大典》似乎已经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文明古都烧杀抢掠,翰林院坐落在东交民巷 靠近使馆区,已经被沦为战场,那些价值连城,有些甚至从未在皇宫之外面世的古版书籍,正在被大火一点一点的吞没!一些没有被焚烧的书籍,被随意的抛在院子里 池塘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在这场灾难过后,《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