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8:5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2:06
在新课标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更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所谓思维的深度,是指突破表面的现象,深入透视本质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善于深入思考问题;所谓思维的广度,这是一种高含量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善于根据整个问题,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分析事物本质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具体的细节,思维围绕着整个问题,向更深、更广的角度展开。
一、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概述
(一)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含义
人们的思维就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问题,会用大脑进行思考。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分析、对照、模拟、综合、总结等方式,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对困难提出解决方式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在学习、游戏和生活中都离不开思维活动,思维能力是学生理解事物的基础。
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对思维深度与广度有了初步理解。认为思维的广度是一种高含量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善于根据整个问题,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分析事物本质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具体的细节。假设将一个数学问题放置在立体空间中,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全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对此有人称之为“立体思维”。比如说,475÷25这道数学简便计算题,它的解法可以是(500-25)÷25=500÷25-25÷25,也可以是(400+75)÷25=400÷25+75÷25,虽然说一道数学题的答案是唯一的,但它的解法却非唯一。这就是思维的广度。而思维的深度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抛开表面现象,抓住问题核心,也就是从问题的本质部分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思考。
(二)思维深度与广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就必定存在差异,再加上后天家庭教育、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也存在差异。正是因为这个差异的存在,我们更应该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此外,更关键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重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数学思维渗透在知识中的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学生将无法更好地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会养成只“听”的坏习惯。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思与学之间微妙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理清思与学之间的关系,注重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对此,学生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建议
(一)注重多样化的解法
上文中提到,一道数学题有多种解法。在学生解决、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支持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方式与理解解决问题,并支持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问题做出解答,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思维得到深化。在相互交流想法的同时,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各种解法进行比较、探讨、研究,将新的解题方式融入自己的思维中,有效培养了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二)注重提问的多变性
所谓提问的多变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变化问题的条件。在学生思考一道数学题的过程中,问题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学生思维的方向、角度、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多方面看待这个问题,以新的方式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比如“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请问,这个多边形的度数是多少?”这道数学题,我们可以将它转变为“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080°,请问,这个多边形的度数是多少?”,也可以将它转变为“已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8,请问没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在这同一个问题上,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突破思维定势,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
(三)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不断思考问题,善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虽然传统教学理念中一直着重于教师的“说”,但让学生大胆提出见解也是非常受青睐的。古人云:“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在这段话中可见古人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视提问。李政道先生曾经在多次演讲当中着重提出,教学的过程要偏重于“学问”,而并非“学答”。除了死记硬背外,掌握好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及公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要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及公式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要了解引入的必要性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等。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学生的思维才会渗透过知识表面、肤浅的层面,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四)注重结合相关知识点
数学知识之间是存在一定相关性的,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善于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从系统的高度思考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比如说教师在讲授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时候,比较曾经学过的知识点,点与圆的关系及直线与圆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找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样结合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点,渗透理解新知识点的内在本质。最主要的是,在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综合、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拓展了思维的深度。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有关研究发现数学的思维品质以深刻性和广阔性为基础,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教师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数学知识这一载体,创造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
(五)培养学生先猜后证的思维方法
猜想在发现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应以此为基础,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尽情提供猜想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明白合理的猜想一定要基于能够审慎地运用归纳和类推的方法,直到完成“论证推理”。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都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针对每节不同的知识点,教师应当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还应间接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每节不同知识进行回忆,并且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推论,以便得出最后正确的结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对每章的整体内容进行总结。
数学教学与思维深度与广度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度与广度。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24
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践证明,看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说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说的过程中实现的。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富有条理,两者相互依存。人们正是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在数学课堂教学 中,语言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数学思维的工具。小学 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
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到数学语言应用的目的性、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启发性。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语言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思维。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用确切的、完整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思维的结果,做到思维与语言表达的统一。要经常让学生亲自动笔、动口、动手,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示范性挂在学生口中,印在学生脑中,让学生“手上会做”、“脑中会想”、“嘴上会说”,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只要求意思答对就行,还应要求学生把在感知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表达清楚,要求说话完整、语言清晰准确,用逻辑性语言表达,力求精炼明了地说明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 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合理运用教具,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可将原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小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但是只有适度使用教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教具,思维的水平难以提高。
三、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展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他们听到问题后,就自己动手操作,有的画一画,有的剪一剪,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说中学 到了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数学学习兴趣浓了,自主探索的愿望有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从而能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
四、加强思维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是智力活动的创造水平。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小学生探究求新,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从而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教给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既要指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常规思维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激发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辨证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稳固且易于迁移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个体发展上看,人的思维从低到高大致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3个阶段。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是指人们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并产生创见的思维,它是一种突破常规而又合乎逻辑的全新的思维形式,是创造能力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善于独立的思考、思维不囿于常规、勇于创新,具有主动、求异、发散、独创等特点。
总之,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涵,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抓住有利时机,诱发探究动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