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8:5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52
袁隆平爷爷在有生之年一直在关心他的水稻。去世前仍向前来探望的同事询问杂交水稻试验田的产量。直到临终前才说“我杂交水稻也没搞完,我要退休了。
袁老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水稻事业而奋斗
1603.9公斤!10月17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去年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当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衡南县开展2021年南方稻区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测产验收,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在现场宣读了结果。测产结果显示,晚稻平均亩产为936.1公斤,加上今年早稻测产平均亩产667.8公斤,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为1603.9公斤。这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进一步得到了保障,这意味着,中国向更高更多的水稻亩产量更进一步。
亩产量高了,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即使全球封闭,即使世界大战,我也不至于因,粮食短缺而被,命运的大手扼住咽喉。
民以食为天
水稻亩产量提高,带来全人类的福祉。这将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会不因饥饿而失去生命。
水稻亩产量提高意味着,中国在种子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更进一步的成果,中国的种子技术可以说是领先世界。
亩产量高了,意味着可以减耕休耕,意味着中国将拥有更多可利用的土地。
这一切都离不开袁老,这是用他的生命来守护着的稻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52
我做过一个梦,梦中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那个梦真是太美了。”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都在追逐的梦想。
很多朋友都知道袁隆平院士晚年时期曾不遗余力地培育“巨型稻”,袁院士曾讲述说他做过一个“稻下乘凉梦”,梦见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粒比花生米还大,袁院士和同事就坐在那样的巨型水稻下乘凉…….
“两米高巨型水稻”的成功,我认为这是袁隆平一直以来的梦想,因为自己在年轻的时候饱受疾苦,甚至因为贫穷而没有吃饱饭,所以长大之后一直投身于农业发展,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经过几十年不断研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自己却依然过着非常朴素的生活。
记得自己小时候也经常看到很多国家因为粮食短缺而常常发生社会*,但是我们国家有幸有这样的一位胸怀天下的科学家,能够把自己的毕生心血投身于水稻研究,就是希望能够让无数的中国人不饿肚子,自己的母亲也曾经教导自己对待每一粒粮食都要认真负责,不要有任何浪费的行为。
我们在唐诗中也曾经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食物的精华。如果没有辛勤付出,那么就没有粮食的收获,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节约粮食的观念,这样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好。
两米巨型水稻的研制成功,我认为将会给中国下一步带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因为现在全球出现了粮食短缺危机,甚至由于疫情的影响也让全球性的粮食危机进一步加重。而中国巨型水稻的研制成功,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自己也非常有幸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家中,因为我们这个国家不受粮食的约束,甚至没有粮食战争,对比其他国家,我们的生活无疑是稳定的,虽然说国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们的粮食安全却始终把握在自己手中,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让我们拥有一定的主动。
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而言,掌握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粮食就是人民的饭碗一旦饭碗不保,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出现严重的动荡危机,甚至还会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粮食研究能力,提高自己的保护能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越来越好,我们也会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53
这个品种的目标是生态农田。生态农田有几个点需要关注:
1、种植、收割的自动化水平如何,这涉及到生产成本,目前还看不出来
2、抗病抗虫能力如何,因为生态农田的农药使用显然是受*的,你不能因为给水稻打药把鱼弄死了。
3、养蟹的蟹田是不需要这么高的水稻的,有点儿水就行。养鱼养虾的捕捞是个问题,目前没看到解决方案。
初步看,这个产品出来应该也是高端路线,不是用来解决粮食安全的。也许可以搞搞旅游业,划着船钓钓鱼,欣赏一下稻米丰收的景象。
总体来说,这个产品对农业和粮食安全影响不会太大。毕竟长高之后,就必然花费大量营养去长杆子长叶子,这是能量的大量浪费。高大作物的种植密度上不去,虽然谷穗大了,但是总产量表现应该会很一般。再就是不适合现代化农业,大面积推广可能是不现实的。
但是需要肯定产品的积极意义。在大量进口稻米,国内稻米生产低迷的大环境下,多样化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53
两米高巨型水稻的成功,意味着我国的粮食产量又增产,能够解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还能进一步扶贫。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54
作为普通人我能想到的是不用饿肚子,
不用体验身体空薄、轻亮的感觉;
不用体验自己像一张纸片在飘的感觉;
不用体验眼前忽然昏暗的眩晕,饿到看食物感觉恶心;
不光我不用,14亿中国人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