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8 15: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1:49
大类招生有什么优点和弊端 高校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 大类招生近几年成为高考的热门话题,很多高校纷纷开始实行大类招生,也有一些高校却开始反对大类招生,这是怎么回事呢?关于这个争议,还是要从大类招生的利弊开始分析。
求学宝给你分析下大类招生有什么优点和弊端 高校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
大类招生的优点
1、推迟专业选择,减少选专业的盲目性。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能在专业选择上有个大致的方向,但是对该方向涉及的具体专业的细微差别还无法分辨。一般按照大类招生的学校,在学生进入学校经过一至两年的大类培养后,再实行分专业培养(只能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选择)。这种招生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在不了解专业的情况下“一选定终生”。2、增加录取机会,缓解考生压力。采用大类招生后,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的是大类而非专业,这样考生志愿涵盖的专业数会远远超过6个。一个大类包含过去几个专业,如果学生可以填报六个大类的话,那么就相当于学生填报了十几甚至几十个专业。学生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另外,按大类填报志愿,一个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消失,专业招生人数也相应增加,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录取的概率。这对压线填报志愿的考生,降低了因几分的差距而和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的风险。
3、更加贴合学业兴趣。经过一至两年的大类培养,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基础课程和学科技能,利用与学长、辅导员、老师的交流加深对各分流专业认识,结合自己的学业成绩和未来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专业分流时再进行一次有准备的选择,尽可能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比如经济学类包含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三个专业,从近年就业情况分析,金融工程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平均薪资高于其他两个专业,但是该专业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要求也高于其他两个专业。
4、平衡冷热专业。大类招生有利于使“冷热”专业趋向平衡。能够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过去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对专业不了解,经常造成的“冷、热”专业分化严重现象,也相应地引起高校冷热专业教学资源投入的不平衡,这种恶性循环使冷热分化日益严重。大类招生在招生过程中不分专业,而一个大类中通常包含着“冷、热”专业,这就无疑相对提高了“冷门”专业学生的质量,淡化了因过分强调专业而造成的种种矛盾。
5、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更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现在就业市场化,大学的很多专业设置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采用大类培养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强调基础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的比较全面,比较扎实,综合能力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广,适应能力也更强。而就业后所需的专业能力可在工作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即可满足要求。
大类招生的弊端
求学宝认为不能只看到好处,还得看到它的缺点。
1、专业分流时,可能难以选到目标专业。大类招生暂时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但未来还是要面临如何选专业。按大类招生进入学校后,经过1~2年的学习,将进行大类分流(分专业)培养。大多高校的做法都是按照入学后的1~2年的学习成绩(学分绩点)排名,设定一定比例进行分流。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学生”聚集到“热门专业”,其他学生分流到“冷门专业”。有些学生可能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择大类专业,可在选专业时,受成绩排名等影响,难以选到目标专业;有些学生对某个专业有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成绩原因,也无法选到自己的目标专业。
2、加剧了“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就财经类高校而言,在按学科大类招生后进行专业分流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热衷于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审计学等少数优势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资源与设施等都与“蜂拥而至”的学生不相匹配,教学质量难免“偷工减料”。难怪有些财经类高校的热门院系本科生人数多达五六千人之多,而一些冷门院系则“门庭冷落”,如此景象也让一些高校“受不了了,不得不紧急刹车。
3、存在暗箱操作风险。按大类招生以后,很多大学在专业分流的时候都会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广东某高校的招生就业处*介绍说,“一些学生家长能量很大,他们的孩子入学后学习不算努力、‘成绩’却很优秀,就是为了能够转入理想的专业”,正因为此,这位*从当初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最早支持者”变成现在“最大的反对者。参考求学宝有关于高考报考的各类信息。
欢迎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