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到新中国货币怎么处理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8:3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0:00
回收然后发通用货币。
新中国的成立。开始废除通宝制,以纸币为主流货币,配合小面额的铜币及其他材质的硬币流通至今。为现代人的生活发展做着伟大的贡献。
一提起*时期使用的货币,大部分人第一时间脑子里就闪现出了袁大头的模样,自从1914年袁世凯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国币条例》之后,袁大头就渐渐成为了*主流货币。 不过,由于大部分涉及*的影视作品大都仅使用袁大头作为剧中货币。因此也给观众们留下了“*只有袁大头”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在袁世凯铸币时,我国还流通着上百种货币,不仅有我国铸造发行的龙币,还有大量的外币。
拓展资料
1、袁大头,*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 正是由于这种混乱的币值,**才不得不赶制袁大头,整治货币市场。 即使袁大头在货币市场中表现优良,再加上*的背后努力,但以**的控制力,让袁大头成为主流货币已经是超常发挥了。而彻底扫清其余货币实在是力有不逮。 这也就意味着在*历史上除了袁大头之外的货币始终处于一个被学界和大众所忽视的状态。 况且,民初的物价,一位长工一年到头的工资,也不过一二银元,并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银元。
2、清末制铜 清末国际铜价一路走高,而甲午战争之后日军又掠夺走了大量的金银制钱,这就导致了我国在清朝末年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全国性的钱荒,老百姓手中都无钱可用了。 为了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清**允许各省*铸造银币,截止光绪二十五年,已经陆陆续续有二十五省开始了银币铸造工作。但由于这批银币币值过大且成色不足,在流通中频频出现滞销贬值的情况。 因此,这批银元不仅没能补救钱荒,甚至还有所加重。而这批银元在当时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制钱”。是清*的官方法定货币。 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当局心生一计,率先试铸铜元,结果得到了商民一致好评。慈禧眼见此景,便下令大力推广铜元,以此来补救钱荒。“沿江沿海各督抚筹款仿办,即就各该省搭铸通行——《光绪朝上谕档》” 因此,此后各个地方*只要遇到金融问题,就要开铸铜元,譬如天津金融恐慌时,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就选择了开铸铜元,“谓此由钱荒所致,于是始铸铜元以救之”。 除此之外,江苏、湖北、浙江、江西等省也先后开铸铜元。
3、按规定成分称重配料,熔解浇铸成版状铜料。将轧好的铜条经冲饼机加工制成坯饼 开铸铜元,不仅仅是为了补救钱荒,更重要的是此事本就有利可图,以往*铸钱多是亏钱,其利润里仅有10%左右,但铸造铜元的利润率则高达30-50%。 在这种情况下,铜元很快就遍地开花,有人笑称这一时期是“铜元局全盛日”。 但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梁启超就写了《各省滥铸铜元小史》一文来反对各省大规模铸造铜元的行为。但正如梁启超所担忧的那样,大量发行铜元的城市出现了“铜元危机”,铜元贬值、流通壅滞,随后各省开始抵制外省铜元、州县官府也折收或者干脆拒收铜元,严重的阻碍了铜元作为货币的正常流通。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清*相继出台了《整顿圜法酌定章程十条》、《统一铜元办法八条》的条例,试图解决铜元危机。这两个条例的主要内容是对铜币的铸造量作出*,并且规定官府不得拒收铜币。 如此行为,其实对铜币危机的解决并无决定性的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0:00
1949年4、5月,南京、上海相继被中国人民*攻占,*在6月起宣布停止*纸钞------金圆券流通,以金圆券10万元兑换人民币1元的比率,收回后销毁。国民*迁到广州后曾继续发行金圆券,但其价值已接近废纸,到了7月3日,广州*宣布停止发行金圆券,改以银圆券取代,结束了金圆券的历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6月起宣布停止金圆券流通,以金圆券10万元兑换人民币1元的比率,收回后销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0:02
有官方兑换
不过*的货币制度混乱,不同的货币的兑换比例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