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3:5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7:45
二十四节气的定义】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
【二十四节气的分类】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一、立春
1.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2.打春冻人不冻水
3.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4.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
二、雨水
1.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
2.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3.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
4.雨水明,夏至晴
三、惊蛰
1.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
2.惊蛰不把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3.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4.惊蛰一犁土,春风地气通
四、春分
1.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2.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3.春分大风夏至雨
4.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五、清明
1.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2.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3.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4.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六、谷雨
1.谷雨种棉家家忙
2.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3.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
4.谷雨下秧,大致无妨
二十四节气歌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9:53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小时候背过的二十四节气歌,现在你还能清楚背出来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基础小常识,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让我们跟小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吧!
立春:“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迎“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这一天,我国民间有“迎春”“打春”和“咬春”的美好习俗。
雨水:“春雨贵如油”。每年2月18日或19日迎“雨水”。此时节,我国正处在“七九河开,*燕来”的阶段。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每年3月5日左右迎“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每年3月20日或21日迎“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从春分这一天以后,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
清明:“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迎“清明”。此时节,我国南北气温普遍回升,杏花微雨,桃李争艳,天下皆春。
谷雨:“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每年4月20日或21日迎“谷雨”。雨生百谷。谷雨时节,正是庄稼生长的最佳时节。
立夏:“立夏前后,种瓜点豆。”每年5月5日或6日迎“立夏”。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此后,气温开始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小满:“小满小满,麦粒渐满。”每年5月21日前后迎“小满”。该节气是收获的前奏,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的序幕从此拉开,是农民一年中繁忙的季节。
芒种:“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每年6月6日前后迎“芒种”。这是一个临近麦收、颗粒归仓的节气,也标志着盛夏时节即将登场。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每年6月21日或22日迎“夏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这一天,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小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每年7月7日或8日迎“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此时节不仅天气炎热,也多阴天多下雨。
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每年7月22日或23日迎“大暑”。此时节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迎“立秋”。“秋”指暑去凉来,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处暑:“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每年8月23日或24日迎“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就要结束。
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每年9月8日前后迎“白露”。这也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
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每年9月23日前后迎“秋分”。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故称秋分。这一天,昼夜在春分之后又一次平分。从秋分以后,白昼短于黑夜,日甚一日,直到冬至。
寒露:“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每年10月8日或9日迎“寒露”。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霜降:“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每年10月23日前后迎“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作物、草木开始泛黄、落叶,进入了“千树扫作一番黄”的暮秋、残秋和晚秋。
立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每年11月7日或8日迎“立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此时节,朔风起,地始冻,水始冰,天气一天天变冷。
小雪:“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每年11月22日或23日迎“小雪”。此节气内,气温走低,天气更冷,降水状态由雨变成雪。
大雪:“小雪封山,大雪封河。”每年12月7日或8日迎“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每年12月22日左右迎“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所以冬至在我国历代也称为“日短”“日短至”“日南至”。自冬至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即人们常说的“进九”。
小寒:“小寒已近手难舒,终日掩门深闭庐。”每年1月6日前后迎“小寒”。这一节气也标志着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小寒节气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
大寒:“大寒已过腊来时,万物那逃出入机。”每年1月20日左右迎“大寒”。此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即将结束之际,隐隐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