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3: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19:28
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郑”与“奠”同形。“奠(郑)”的甲骨文是在“酉(酒器,也表示酒)”下加一横(表示地方)而成,表示用酒洒到地上或把装在瓶中的酒放祭台上祭祀神、祖先、死去的亲人的一种仪式。这是“奠”的本义。传说郑姓的始祖是黄帝的后裔契。契因发明刻木记事被赐子姓,他的后裔汤建立了商朝。
商王武丁之子子奠负责管理祭奠用酒,因功被封于古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奠地,即郑地,建立郑国,子孙以国为姓,使得世上有了郑姓。
至隶书阶段,“郑”字完全笔画化,被写成了“奠”和“阝”的组合。汉字简化时将繁体字简化为“郑”。郑字偏旁“关”是取奠字上头“䒑”和下边的“大”省去“奠”的“酉”成为“郑”的偏旁。
“郑”是形声字兼会意字,“奠”字是为郑字的表义声旁。奠读diàn,郑读zhèng,两字的普通话读音差异很大,可在上古两字的读音是相近的。“奠”的声母“d”和“郑”的声母“zh”发音部位都是舌音,到中古时舌音分化为舌头音“d”和舌上音“zh”。清代钱大昕的“上古无舌头、舌上之分”说法,也是舌头音d、t和舌上音zh、ch、sh分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