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3: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4:57
李世民即位时,天下已定,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贞观元年,唐太宗把除了州县大合并外,又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十道:
1、关内道:相当于今天的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及内蒙古河套等地。
2、河南道: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江苏、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区。
3、河北道:相当于今天河北长城以南.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4、河东道: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全省与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5、陇右道: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的地区。
道的分布
6、山南道:相当于今天的四川东部,陕西、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区。
7、淮南道: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东*江以北的地区。
8、江南道::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贵州东北部的地区。
9、岭南道: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
10、剑南道:相当于今天的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
后因江南地广人多,经济发达,又将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把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关内道长安附近增设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设都畿道。此前的十道变成了十五道。而且给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并定为常制,也有了固定治所,由此,道便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
唐朝时期全图
府
唐代的行政区划中除了唐太宗新开的“道”,也有唐玄宗开的“府”,两者同为我国疆域史上一种新的制度,根据其地位和形势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为了提高京、都所在地的地位,将其称为府,与州同一级。唐末时期已经有了十个府了:京兆府、河南府、凤翔府、太原府、成都府、江陵府、河中府、兴唐府、兴德府、兴元府。
2、国内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都督兼管军民,统辖数州,他们所在之州,称为都督府。唐玄宗初期都督府分为上中下三等,共四十个都督府,节度使兴起后,都督的权利由节度使取而代之,名称也逐渐被废弃。
3、边疆少数民族沿边设置都护府。为了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其沿边都设置了都护府。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开始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此后逐渐增设,到唐中宗时已经有六个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
节度使
节是当代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以全权调度,所以称为节度使。《资治通鉴》记载:景云元年,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官职。
节度使形成的重要原因:
1、唐均田制度的崩溃: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其中前两种都以失败告终,而第三种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2、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由于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边疆形势才开始由攻。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正是这一形式的延伸,在开元之际,大都护府实际上已经被八节度使所代替,缘边驻扎数十万镇兵。
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景云二年(711年),唐以凉州都督充任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
辽、金都仿照唐制置节度使,往往有名无实,地位也远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朝将节度使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