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3:4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7 06:03
理想问题是哲学探索中经久不衰的命题,这一关注实际融合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形成了包含社会与自我关系的有机整体。冯契先生的理想观包含了个人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和审美理想等,其中前两者构成了我们所要探究的人生理想。
冯先生从“智慧”学说的角度,赋予理想新的价值内涵,深入挖掘了人的本质力量,也由此为个体认识和实现理想提供了有力的指引。
一、理想应该如何被认识
1.1理想的内涵
对于理想内涵的界定,学界在冯契学说确立之前业已形成普遍观点:理想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理想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泉;理想是“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但是这种普遍的理想内涵,仅仅是真理性的指导,是主体通过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忽视了对于人道的考量,忽视了对于人格的追求,因此这种仅仅从知识层面对理想的解释,有其理论缺陷。
而在冯契先生看来,理想是关于“性与天道”的理论,既要通过实践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又要把握住人的本质,培养理想人格。实现理想的过程就从外在世界拓展到了内在世界,这一转化过程,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这一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就体现为对真、善、美和知、情、意的统一。冯先生也随即将对理想概念的界定,从知识层面跃升至智慧层面,从智慧的高度来建立其理想观,因此完善和发展了以往学说对于理想的解释。
1.2理想的要素
在智慧说的学说体系之中,冯先生运用的“理想”一词是广义的,也就是涉及了人类精神的所有活动领域,而这一切都立足于人类的劳动,因此冯先生认为劳动就可以看作是这种理想形态的观念得到实现的活动。他从对建筑师观念所做的分析中,将理想的要素提炼归纳为三:其一,“理想总是反映现实的可能性,而不是虚假的可能性”,此即对于客观规律的承认,指明理想并非主观臆造,而是有现实土壤使其得以产生,在现实条件之下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才有树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可能;其二,“理想必须体现人的合乎人性的要求,特别是社会进步力量的要求”,此即确立理想是建立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上的,他将那些不符合人性,反映社会落后和腐朽力量的事物排除在了理想之外;其三,“理想必须是人们用想象力构想出来的”,由此可见理想有诉诸感性的成分,由此形成感召力和驱动力,在想象力的刺激之下,人为可以达到的目标注入了内在动力,在精神上获得了力量,由此促进理想的最终实现。
二、个体如何形成理想观
在一般意义上,人生理想是以价值体系为依托的,人生理想的确立蕴含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价值体系则与天人关系、理欲关系及群己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冯契先生从群己关系的视角,将人生理想区分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进行考察。冯契先生指出,“人总是根据对自身(社会和个人)的认识来提出人生理想,并力求在实践中把理想化为现实”,“人们总是将理论认识提供的可能性和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形成理想”,这二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推动,最终才构成并塑造了个体的理想观。
理想的统一要素
理想是一个统一体,其中包含了各种要素,在冯契先生对理想的内涵界定之中,他构建了“真”、“善”、“美”三个维度,而理想的实现,理想人格的培养,是这三者的融合与统一。
冯契先生用“真”建构了理想的第一个特性,为我之物的“真”是真理性认识的现实,由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是主体的观念符合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亦即主体的认识有其客观真理性。人在这一过程中呈现的是由局部至整体,由片面至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的逐步上升和完备的态势。而这一“真”的要素,也是在人格特征上的真实,要求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其从德性伦理意义上说,也是指培养真诚、自由的个性。
“善”是构建理想的第二个特征。冯先生指出,他所确立的“善”,是指广义上的善,亦即“好”。人的目的是好的,就符合社会和自我发展的意义,作为好的理想目标的实现,才能够使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由于实践过程中掺有人的主观意志,因此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要依据规律使其符合人类的利益与要求,这样才能具有善的价值。狭义上的善则指涉到人的价值伦理观念,涉及到人的道德行为。冯契在分析了墨家和儒家的义利观之后,视其二者所强调的都是片面的,应当予以修正,将“义”、“利”统一起来,将道德和义务相协调,以此来规范社会秩序,同时正确处理群己关系。
“美”是构建理想的第三个特征。美是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成了美的对象。冯契先生在此继承了马克思的自由劳动观点,不受外在条件的迫使,也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劳动本身就成为美的对象,成为欣赏的对象。人的德性在劳动及劳动产品之中对象化,人们从中能够获得直观自我本质的力量,因此也成为了一种审美。从主体意义上,作为自觉人格的“美”就是获得了审美活动的额自由,“在人化的自然中间直观人的本质力量”。在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之前,为我之物总是以感性形式先行呈现,主体首先获得的是一种主体感知。因此冯先生在此认识到感性活动的重要性,将感性体验放置到一个高度,认识到在培养和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中,感性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理想的形成过程
理想的形成是实践的,在实践中认识并形成理想,因此理想并非是灵光一闪,而是与现实的交互,是逐步确立的一个过程,从而有一定的曲折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知与无知、真实与虚妄、科学与神话总是难解难分的”,理想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条件下,逐步被实践克服。随着实践的发展,理想的内容变得更为具体,逐渐从概念变为现实,在不断的实践之中,被注入新的更有活力的内容,能更加深刻地反映本质,以获得更多的真理性认识。
“理想既作为理性认识的逻辑归宿,同时又作为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在这一过程中,理想回到了实践之中,并且有效地指导着实践,认识的第二重飞跃也得以形成。所以这一个转换是必不可少也是极其关键的,只有完成这第二重飞跃,才能将理想再作用于现实,从而发挥其作用。
理想的确立意义
理想对人生有重要意义。对理想意义的确认是消除迷茫、痛苦、不确定的重要过程,这一意义的涵盖不仅是冯契先生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无数有同样困惑的人类的指向。
首先,理想确定了人的前进方向。人的目标的确立,指引着人生的道路,能够将个人行动与最终目的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源头性的力量。如若没有理想的指引,在人的生存过程中注定会迷失,以致于无法找寻存在的意义,因此理想能够消解虚无主义和悲观情绪。其次,理想激发人的内在力量。理想并非现实,但是在人生道路上必须有理想的指引,因为理想能够带来精神上的鼓舞,鼓励人们克服困难,战胜逆境从而达到光明的未来。
但是理想是一个宽泛的范围,对理想的细分和深入理解能够有更好的指引作用,冯先生在其理想观的确立过程中,也经历了这样逐步细化逐步修正的过程。这与其个人经验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正如他所说的,要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才是爱智者的本色,因此我们应当应该不断思考,不断改善,才能最终确立个人的理想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7 07:21
理想是人的主体意识和集中体现,是伴随人生过程而不断发展的。因而理想是人们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根据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而确立的人生奋斗目标,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理想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①人们的向往和追求,这是理想的实质;②现实生活发展趋势的可能性,这是理想的科学所在;③人们对未来发展的形象化构想,这是理想的表现状态。
从理想与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来看,理想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主体性的鲜明表现,它具有四个基本牲:一是必须反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烈愿望和进取精神;二是不仅包含对社会生活可能性的想象,而且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三是不仅表现个体人体的人生追求,而且表明这种人生追求与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的一致性;四是不仅预测了未来的美好前景,而且与现实的人生实践紧密相连,展示了理想的实践性。这四个特征的有机统一构成理想的本质。这也是理想的人生价值所在。背离了理想的本质,人们也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设想,但只能是不科学或脱离人生实际的幻想或空想而已。
人生追求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使人生理想的内涵显得丰富多彩。
从内容上看,人生理想可分为四个方面: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第一,生活理想。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物质、精神、文化方面的向往,它包括人们对吃、穿、住、用的构想以及对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目标。作为社会个体的人,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是维持生存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保障。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标是为不断满足人们物质与文化的需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对衣着、饮食、住房、交通更高的追求。这种生活追求不仅反映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反映了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
第二,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和工作种类以及业绩的向往,它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随着科技*的进程,职业的分工越来越多样和精细,人们的职业理想也越来越丰富。青年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在直接和间接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主要是在社会氛围、父母和亲友的评价、学校教育以及自身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由于这些因素是不断演变的,所以青年的职业理想也是发展变化的。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而言,职业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是通往事业成功的阶梯。因此,选择的职业是否理想应以能否发挥专长、服务社会,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主要标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第三,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人们向往的理想人格和社会风气,是关于人们的道德标准的理想。人生在世,总要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生活,难免要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并以此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我们正面对着见利忘义、拜金主义思想倾向的挑战,只有牢固地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理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才能扬善弃恶。党和国家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战略目标。建设一个理想的道德环境,从根本上改善社会风气,使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既是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大学生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自党地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我们的人格才能从中得到熏陶和升华。
第四,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社会制度、*结构和社会风貌的总体设想,是人们的*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人生理想系列中的最高层次,它反映了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的发展需要,规定并制约着其他理想内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理想和无产阶级的理想、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是一致的,集中地体现在对*主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这应该成为大学生追求及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人生理想的四个方面中,社会理想是起主导作用的。社会理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支配着理想活动的方向和理想的性质,是人生理想的核心内容;其他理想也对人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人理想境界的高低,是由其追求什么样的社会理想决定的。我们要实现有意义的人生,应将人生理想的四个方面和谐地统一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中,以鼓舞和指导我们的人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从人生理想主体来看,人生理想也可以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两个层次。前者是处于社会关系中个体的理想,以个人具体理想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丰富的个性;后者是社会集体主体及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对于社会生活广阔更深刻的反映,它最鲜明、最敏锐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特性及其离化趋势。
人生理想的形成,总是从具体到一般,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人随着年龄、阅历、知识的增长,才能逐渐把自己同祖国振兴,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所以,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起点与基础,而社会理想则是个人理想的升华。一事实上的社会、一定阶级所提出的任何远大目标和远大理想,只有经过自我这个中介环节,被人认可,成为主体行为的内在要素,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如果不与社会成员个人具体理想相结合,一定是空泛的。同样,如果一个青年整天空喊"振兴中华"、"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奋斗"的口号,而自己却没有任何志向和抱负,在本职岗位上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追求,就不能认为他是一个富有理想的人。
人并不是在社会外奏响自我生命乐章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环境。而这种现实和社会环境,正是人生理想萌生的土壤。每个历史时代都有与其相一致的价值和社会共同理想相一致。个人的理想虽然要自己来建议,但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则是客观的,是时代所赋予的。个人的人生理想是社会对他的期望,而并非个人的创造。个人的理想只有具备了社会的意义,才是真实美丽的。因此一个人的向往与追求,必须与社会利益和需要一致,个人理想必须以社会理想作指导,并且升华为社会理想,反之,一个人如果离开社会的需要奢谈"理想",凡事都从"我要……"、"我想……"出发,是注定要碰壁的。
总之,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社会理想富寓于个人理想之中,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个人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7 08:55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想象。理想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但是,并不是任何想象都是理想。理想既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空想和妄想。理想是一种正确的想象,具有不同于幻想、空想和妄想的突出特点。第一,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理想的客观必然性就是理想作为一种想象,正确的反映客观实际,正确的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合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第二,理想具有社会性。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理想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理想的社会性是指理想不是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而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第三,理想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形成的理想也各不相同。人们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人们的理想在阶级社会中必然具有阶级的烙印,各阶级统一的理想是不存在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7 10:47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社会理想富寓于个人理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