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字的演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2:5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1 15:34
会意字,甲骨文(图1)的“取”字像是一只右手拿着一只左耳的形状。《周礼·夏官·大司马》里便这么一段记载:“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大意是说捕获禽兽以后要割下其左耳记功。古代战争俘获或杀死敌人后,也会把战俘或被杀死的敌人的左耳割下拿回来作证,视割耳数量的多寡而计功记功。这一行为也叫做“聝”,也是“取”的造字本意。这个字发展到西周金文时,耳朵已经变样,小篆再次变化。从构型上讲古今一脉相承,变化不大。楚文字中虽然有上加横划饰笔和变“又”为“攴”的异体(图10),但都符合其自身演变的规律,较之省讹形体,变化也不算很大。
“取”字的本义是“割取耳朵”,后引申为“迎娶”“娶妻”的意思,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吴起取齐女为妻”之“取”,这个意义后来多写作“娶”,《说文解字》里说:“娶,取妇也。”“取”与“娶”是古今字的关系。不过也有人认为“取”与“娶”是通假字的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1 15:35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