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资料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0:55
我来回答
共1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7:44
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
和教育事业,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是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他独创
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平
■他是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送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
国用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
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
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
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
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
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
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
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
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袁世凯上台后,*党人受到排挤,
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
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后的*,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驻英大使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
中国的政协委员职务,否则予以扣留……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
京担任*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
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
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
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
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驻英大使已接
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
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
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
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中国科
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全国政协副*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
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
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党,
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
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
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背景
■鉴于李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
*、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抗战期间他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
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几次大的变革。辛亥*的经历,使他得出
应以科学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科学救
国”的理想已是难以实现的幻想。北洋*时期,军阀之间混战不已,没有
一个管老百姓的死活。李四光曾化名在报上发表过一些讽刺、责骂的文章。
南京*时期,他亲眼看到*的*和对科学的不重视,看到爱国青年
仍然受到追捕*。1933年,*研究院总干事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
干事杨铨被特务暗杀,李四光非常气愤,把刚鉴定出来的一个古生物化石新
属以杨铨的名字来命名,用这种科学家特有的方式表示纪念与*。鉴于李
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大学校
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在困顿与痛苦中,李四光逐渐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的必要性。抗战期
间,他在重庆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
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党,中国就有了希望。”这也是他在国外那么
热切地怀念祖国、那么坚定地返回新中国的一个根由。
故事
■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
是冰川遗迹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
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
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
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
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
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
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
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
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
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
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问:“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对地质力学的研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
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1953年底,*、周恩来等*领导人
把李四光请到了中南海。*十分担心地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
油。*、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
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
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
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
“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有关方面向*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
发生7级地震,周总理紧急找到李四光……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总理紧急找他,说有关方面向*报告,
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请*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
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马上给当地的
一些地应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情况,根据无异常变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
断,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判断:该地没有
发生强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
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
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
果的。”
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9:19
生平
■他是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送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
国用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
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
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
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
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
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
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
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
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袁世凯上台后,*党人受到排挤,
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
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后的*,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驻英大使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
中国的政协委员职务,否则予以扣留……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
京担任*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
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
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
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
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驻英大使已接
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
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
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
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中国科
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全国政协副*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
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
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党,
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
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
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背景
■鉴于李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
*、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抗战期间他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
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几次大的变革。辛亥*的经历,使他得出
应以科学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科学救
国”的理想已是难以实现的幻想。北洋*时期,军阀之间混战不已,没有
一个管老百姓的死活。李四光曾化名在报上发表过一些讽刺、责骂的文章。
南京*时期,他亲眼看到*的*和对科学的不重视,看到爱国青年
仍然受到追捕*。1933年,*研究院总干事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
干事杨铨被特务暗杀,李四光非常气愤,把刚鉴定出来的一个古生物化石新
属以杨铨的名字来命名,用这种科学家特有的方式表示纪念与*。鉴于李
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大学校
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在困顿与痛苦中,李四光逐渐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的必要性。抗战期
间,他在重庆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
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党,中国就有了希望。”这也是他在国外那么
热切地怀念祖国、那么坚定地返回新中国的一个根由。
故事
■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
是冰川遗迹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
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
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
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
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
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
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
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
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
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
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问:“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对地质力学的研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
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1953年底,*、周恩来等*领导人
把李四光请到了中南海。*十分担心地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
油。*、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
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
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
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
“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有关方面向*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
发生7级地震,周总理紧急找到李四光……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总理紧急找他,说有关方面向*报告,
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请*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
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马上给当地的
一些地应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情况,根据无异常变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
断,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判断:该地没有
发生强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
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
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
果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11:10
李四光
地质学家。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地质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13:18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出生日期:1889年10月26日逝世日期:1971年4月29日
籍贯地: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 家人:父亲李卓侯,姐姐李希贤,夫人许淑彬,女儿李林(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袁世凯上台后,*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后的*,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全国政协副*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15:43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袁世凯上台后,*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后的*,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全国政协副*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18:24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1]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21:22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地质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地质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0:37
李双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穷书生,先生家里,他很小时候就开始帮家里干活挑啥菜,但是并没有用他的学校,是培养他吃苦耐劳的精神,4岁那年你是光考进武昌高等数,他上课,每次考得第1名,由于成绩优秀,被选作官费留学生到日本留学7年之后他又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了6年的采矿和地质,为日后报效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成之后他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开始了,进行对韩梅成,中古时代演变,历史研究和对第四冰川进行研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7:56
成为第3位粉丝
李双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穷书生,先生家里,他很小时候就开始帮家里干活挑啥菜,但是并没有用他的学校,是培养他吃苦耐劳的精神,4岁那年你是光考进武昌高等数,他上课,每次考得第1名,由于成绩优秀,被选作官费留学生到日本留学7年之后他又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了6年的采矿和地质,为日后报效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成之后他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开始了,进行对韩梅成,中古时代演变,历史研究和对第四冰川进行研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12:01
你是怎么写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16:22
我也是很喜欢的人和事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21:00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 )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于1847年 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 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9 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10岁时酷爱化学。11岁那年,他实验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为了赚钱购买化学药品和设备,他开始了工作。12岁的时候,他获得列车上售报的工作,辗转于休伦港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间。他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看书。他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开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驱报》,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车上印刷的。他用所挣得的钱在行李车上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不幸有一次化学药品着火,他连同他的设备全被扔出车外。另外有一次,当爱迪生正力图登上一列货运列车时,一个列车员抓住他的两只耳朵助他上车。这一行动导致了爱迪生成为终身聋子。
1862年8月,爱迪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救出了一个在火车轨道上即将遇难的男孩。孩子的父亲对此感恩戴德,但由于无钱可以酬报,愿意教他电报技术。从此,爱迪生便和这个神秘的电的新世界发生了关系,踏上了科学的征途。
1863年,爱迪生担任大干线铁路斯特拉福特枢纽站电信报务员。从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担任报务员,过着类似流浪的生活。足迹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韦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辛辛那提、那什维尔、田纳西、孟斐斯、路易斯维尔、休伦等地。
1868年,爱迪生以报务员的身份来到了波士顿。同年,他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权。这是一台自动记录投票数的装置。爱迪生认为这台装置会加快国会的工作,它会受到欢迎的。然而,一位国会议员告诉他说,他们无意加快议程,有的时候慢慢地投票是出于*上的需要。从此以后,爱迪生决定,再也不搞人们不需要的任何发明。
1869年6月初,他来到纽约寻找工作。当他在一家经纪人办公室等候召见时,一台电报机坏了。爱迪生是那里唯一的一个能修好电报机的人,于是他谋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与波普一起成立一个“波普——爱迪生公司”,专门经营电气工程的科学仪器。在这里,他发明了“爱迪生普用印刷机”。他把这台印刷机献给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经理,本想索价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气说出口来。于是他让经理给个价钱,而经理给了4万美元。
爱迪生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气机械。他通宵达旦地工作。他培养出许多能干的助手,同时,也巧遇了勤快的玛丽,他未来的第一个新娘。在纽瓦克,他做出了诸如蜡纸、油印机等的发明,从1872至1875年,爱迪生先后发明了二重、四重电报机,还协助别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机。
1876年春天,爱迪生又一次迁居,这次他迁到了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他在这里建造了第一所“发明工厂”,它“标志着集体研究的开端”。1877年,爱迪生改进了早期由贝尔发明的电话,并使之投入了实际使用。他还发明了他心爱的一个项目——留声机。电话和电报“是扩展人类感官功能的一次*”;留声机是改变人们生活的三大发明之一,“从发明的想象力来看,这是他极为重大的发明成就”。到这个时候,人们都称他为“门罗公园的魔术师”。
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的同时,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重新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一发明是爱迪生一生中达到的登峰造极的成就。接着,他又创造一种供电系统,使远处的灯具能从中心发电站配电,这是一项重大的工艺成就。
他在纯科学上第一个发现出现于1883年。试验电灯时,他观察到他称之为爱迪生效应的现象:在点亮的灯泡内有电荷从热灯丝经过空间到达冷板。爱迪生在1884年申请了这项发现的专利,但并未进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学家利用爱迪生效应发展了电子工业,尤其是无线电和电视。
爱迪生又企图为眼睛做出留声机为耳朵做出的事,电影摄影机即产生于此。使用一条乔治伊斯曼新发明的赛璐珞胶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将它们迅速地、连续地放映到幕布上,产生出运动的幻觉。他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试验电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请了专利。1903年,他的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车抢劫”。爱迪生为电影业的组建和标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1887年爱迪生把他的实验室迁往西奥兰治以后,为了他的多种发明制成产品和推销,他创办了许多商业性公司;这些公司后来合并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后又称为通用电气公司。此后,他的兴趣又转到荧光学、矿石捣碎机、铁的磁离法、蓄电池和铁路信号装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制出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和水底潜望镜。
1929年10月21日,在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人们为爱迪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德国的爱因斯坦和法国的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向他祝贺。不幸的是,就在这次庆祝大会上,当爱迪生致答辞的时候,由于过分激动,他突然昏厥过去。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31年10月18日,这位为人类作过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因病逝世,终年84岁。
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这里的“秘诀”是什么呢?他除了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当有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时,他却解释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他在“发明工厂”,把许多不同专业的人组织起来,里面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共100多人,爱迪生的许多重大发明就是靠这个集体的力量才获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和创造性才能以及集体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后,曾任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的*统治和**。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袁世凯上台后,*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后的*,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全国政协副*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有关李四光的资料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
关于李四光的资料简介 李四光的个人资料简介
1、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
李四光是什么家
吉林大学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就曾经是“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四光:永不磨灭的“地质之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四光李四光手抄报故事: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
关于李四光的资料 关于李四光的资料介绍
1、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
有关李四光的资料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
有关李四光的生平资料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
李四光小时候的资料
李四光,(1889-1971),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
需要李四光的资料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参考资料: http://www.win18.com/renwuzhi/3-14/lisi...
搜集一点有关李四光,竺可桢等科学家的资料。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
李四光的资料有哪些李四光的资料有哪些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中国地质大学第一任校长,湖北黄冈人,蒙古族[1]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