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1: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8:22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1923年河南新郑一位叫李锐的乡绅盖了一座漂亮小楼叫李家楼,小日子过得甚为滋润,谁知这年8月旱情严重。于是李锐决定打井救灾,井口就选择在了自家菜园,没想到这一打井竟然打出一座古墓来,墓里堆满各种各样的随葬品。
后专家说,此古墓可能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子婴的大墓。古代诸侯的陪葬品都已经是宝物无数了,更何况国君的大墓。
李锐让家人不要声张,自己偷选几件青铜鼎出卖,卖出了800元高价,这让他很兴奋,但他挖到古墓宝贝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消息很快传到北洋陆军十四师师长靳云鹗耳朵里,靳云鄂出面收缴了已挖掘的文物,追回了已售出的文物,并且派人继续挖掘。
最后发掘出各类器物91件,各类残片635件,然后把所有文物捐献给了国家,这一举动受到各界的一致赞扬。
大名鼎鼎的莲鹤方壶,就在其中!
专家介绍,这批出土器物是郑国公在位时祭祀所用重器,有着很高的研究艺术价值,有专家评价:“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
这批文物的出土时间比河南博物院的建立还早4年,由此成功入选为河南博物院的第一批镇院之宝,丰盈了馆藏内容,提升了馆藏价值。但是,河南博物院接纳这批文物没几年,日本全面侵华,为保护文物,包括莲鹤方壶等的诸多文物,由此走上了背井离乡的颠沛流离之路。
河南省博物院计划将馆藏文物运送至武汉境内法租界藏起来的,但武汉周边几座城市被攻占,计划无法实现。专家们决定将文物送到四川磁器口*大学的学校宿舍保存。
后来8年之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但内战依然风起云涌,铁路运输受到了阻碍,接文物回河省博物院的计划被一再被搁置。解放战争时期,这批文物几经辗转被送到了重庆,这次临时周转有点“羊入虎口”的意味,*开始觊觎这批文物。
由于战争原因,一部分文物被运送到了台湾,另一些则留在了重庆, 在正要被装箱从重庆机场起飞运往台湾的紧要关头,被中国人民*成功解救。
莲鹤方壶等文物,终于留在了祖国*!
1950年,河南博物院赶赴重庆将莲鹤方壶等文物迎回了故里,文化学者郭沫若将其定名为“莲鹤方壶”。
中国文化有成双成对的吉祥寓意,莲鹤方壶也是一对。尊底残缺的那只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只则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看看河南博物院这只莲鹤方壶~~
壶高126.5厘米,长30.5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千克,它是古代用来盛放酒水的器物,作为日常用品,深受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看下壶身,壶身是西周后期流行的方壶造型呈扁方体,壶重心在下腹部,壶腹装饰的是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的四面还各装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
看下底部,壶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着鳞纹,头是转向外侧的,还有枝形的角,细节处理都相当到位。从整体看,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让人称绝的亮点是壶盖的设计,壶盖呈莲花瓣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10片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布满镂空小孔。
莲瓣*有一可活动的小盖,上有一只仙鹤站立花瓣*,仙鹤亭亭玉立,羽翼自然舒展、引颈向上,似乎在昂首振翅、眺望远方,其灵动造型让人称绝。
如此一只仙鹤欲鸣欲飞的形态,再加上底端莲花座的衬托,便塑造出一种清新自由、舒服畅然的感觉。
郭沫若称:“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
我们再从青铜铸造的技艺来看,春秋铸造工艺已经相当完备,无论造型还是工艺,莲鹤方壶都堪称一件绝世罕见的精品制作。
莲鹤方壶在造型上拥有多种我国古代文化的元素,以龙、凤、虎作为点缀,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更增添器物的大气磅礴和精致装饰。
同时一改历史时期臃肿笨重的青铜器铸造风格,反映了春秋时期郑国的较高的工业技术,尤其是青铜业的发展水平。
也可看出在春秋时期,人们思想意识形态形开始活跃,崇尚个性张扬,追求浪漫趣味,而且这一趣味被逐渐物化。其物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青铜器造型由厚重走向轻盈,由威严庄重走向新颖和精巧,由神秘走向通俗等等。
这是春秋时期青铜制作工艺的一大进步。
莲鹤方壶还是春秋人文审美精神的象征,折射出新生活观念和艺术观念的萌芽,体现出活跃自由、奔腾向上和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
所以,不管从莲鹤方壶造型、技艺,还是表现形式等,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体现了古代工匠们勤劳勇敢、智慧智慧的人格特征。
莲鹤方壶,代表着我国春秋时期青铜造技艺的巅峰,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它,被称为青铜时代的绝唱,确是实至名归!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