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创作背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9:5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7:57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的特色,可以称做“切实真挚,痴情感人”。我国有不少文学流派非常重视创作和鉴赏中的情感因素,竟陵派创始人之一的谭元春还说过“不痴不可为情”(《唐诗归》卷一引语》)的话,这首词就是处处表现作者的痴情。你看,想当初,作者看到天上的“雁字”(李清照《一剪梅》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勾起她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到了中年,家门罹难,屏居乡里时,又产生了“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李清照《念奴娇》词)的惆怅之情;如今看到过雁这一“旧时相识”时,便愈加伤情。在一群人人常见的飞禽身上,既寄托着纯真的夫妻之爱,又有着深沉的家国之思,凡此种种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深情。这种深情还表现在作者对“黄花”形象的不同刻画上。早年她以“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词)的“黄花”象征自己的美好年华,而今“满地黄花堆积”,标志着自身的衰老和理想的破灭。此处正是从反面翻足其意,即用晓风暮雨对“黄花”的无情摧残,反衬“黄花”的痴情。不是吗?都已经凋谢“满地”、“憔悴”不堪了,还在忖度“有谁堪摘”?可以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以下三句,是十足的痴情的流露。惟其痴情,才格外动人。
在拙稿《关于易安札记二则》中,曾谈到李清照擅于将与自己身世有某种契合的他人诗词摄入己作。她尤其熟悉唐代韩偓的诗,其词曾反复取意于韩诗(《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这首《声声慢》与韩诗亦有一定瓜葛。韩诗中有“凄凄侧侧又微嚬,欲话羁愁忆故人。薄酒旋醒寒彻寒,好花虚谢雨藏春”④等句,这四句与《声声慢》除了在时令上有春秋之别外,其他如凄恻的寒气、嚬蹙的眉头,对“故人”的怀念,以及难以御寒的“薄酒”和败谢的“好花”等,均为《声声慢》一词所�括。还有“乍暖还寒”句,与张先《青门引》的“乍暖还轻寒”等句,亦有某种渊源关系。这里要指出的是,李词中虽然借取了韩诗和张词的某些意象乃至成句,但前者向着通俗化、白描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正同她的“三杯两盏淡酒”,为辛弃疾化用为“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辛弃疾《水调歌头》词)时的情形相仿佛,是文学自身的有益的承桃和嬗递。
在评论这首词使用叠字的特点时,有一种意见说用叠字是为了演唱,而且由于它的严于声律,这首词特别适合歌唱。这种意见恐难成立。词史中许多事例表明,词只是在其产生的初期完全被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那时是唱给人听的,基调多是娱悦欢快的。但是到了南宋,李清照在写这首词时,已谈不上什么“娱宾”了,即使可以叫做“遣兴”的话,那么这个“兴”是令人极度伤感的。这样的内容,以寻欢作乐为目的的统治者是不要听的,宋人有这样的记载:
庚申(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八月,太子请两殿幸本宫清霁亭赏芙蓉、木樨,韶部头陈盼儿捧牙板,歌“寻寻觅觅”一句,上曰:“愁闷之辞,非所宜听。”顾太子曰:“可令陈藏一撰一即景,撰《快活声声慢》。”先臣再拜承命,二进酒而成,五进酒数十人已群讴矣。(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二)
这个例子还说明词的情感和声调取决于题材内容,而内容又必须由相应的形式表达,《声声慢》对于双声叠韵的成功运用,是词史上的一种创举,受到历代词评家的称道,如:“连下叠字无迹,能手。”(《词菁》卷二)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固然很有道理,但尚未涉及到问题的实质。此词开头连下十四叠字的妙处,首先是以凝炼的文字,熔铸了特定的生活内容,即如周济所说:“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宋四家词选序论》)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记载,赵明诚死后,她走投无路,即所谓“葬毕,余无所之。”这不正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叠字产生的生活依据吗?其工力不只体现在文字音韵方面。陈廷焯认为过分强调文笔之奇,是论词的左道(《白雨斋词话》卷一)。这十四个字亦不仅发自声口、出自笔墨,主要的是作者长期孤独生活的产物。李清照虽然在其早年写的《词论》中,主张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那时的目的是为了使歌词合之管弦,付之歌喉。既然这首《声声慢》“非所宜听”,因而在其具体写作上,并不一定处处着眼于字的声腔,比如词中最受称道的“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就是这样。这个字古人称其“绝妙”(《词菁》卷二)又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词笔,殆间气也。”(《白雨斋词话》卷七引张正夫语)等等。其实这个字之所以十分难得,还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据载,李清照结缡不久,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丧夫后更是茕独栖惶,几十年来,她不知孤零零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所以对“黑”字有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出了下面的“愁”字。“怎一个愁字了得”,不仅照应了全篇,也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
鉴于此词的用字之妙论者多有褒奖,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于本词后所附《参考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7:57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是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最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7:58
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7:58
北宋灭亡。。丈夫去世。。。只身南下。。想起故人。。故做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