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9: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0:27
歌仔戏音乐曲调富有地方色彩,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又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与表演艺术,盛行一时。
1928年,台湾歌仔戏“三乐轩班”来漳州白礁慈济宫进香、演出,大受群众欢迎。于是龙溪、海澄等县城乡,纷纷成立歌仔馆或歌仔戏班。
从此,闽南各地纷纷成立专业与业余的歌仔戏班社。厦门相继成立“平和社”、“亦乐轩”、“谊乐”、“福义社”、“开乐”等业余歌仔戏班,并涌现出王锦泉、勤有功等一批著名艺人,流传有“浒茂生、白礁旦、崎巷丑、石美须”的民谣。
随后,台湾歌仔戏“霓进社”、“爱莲社”、“丹凤社”、“牡丹班”、“如意班”等班亦相继来闽南演出,影响很大。
后来,龙溪竹马戏班宝德春首先改唱歌仔戏,随后一些小梨园、竹马戏班也改唱歌仔戏。民间近百个南馆、北馆也改为歌仔馆,逐渐转为子弟戏班。
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戏曲表演,对原锦歌“四空仔”的节奏、旋律作了一些紧缩或扩展、改弦或易宫等革新,发展成“台北七字调”、“台南七字调”、“洞管七字调”、“七字正”、“七字反”、“七字爿”、“七字联”等不同曲式、调式、板式的唱腔。
同时,还对锦歌的“大调”、“三空半”加以发挥,形成一系列不同风格的“哭调”。如“台湾大哭调”、“台湾小哭调”等。尽管各地名称不同,但其曲式结构、调式色彩仍未脱离锦歌“哭调”的规范。
歌仔戏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歌仔戏音乐的特点是唱多旁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
歌仔戏的传统曲调有100多出。以锦歌、台湾调和民歌为主,后来则以内地杂碎调和若干改良调为主,适当吸收京剧、潮剧、汉调等部分曲牌,夹杂些电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现复杂状态。
歌仔戏的主要乐器有壳仔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六角弦、三弦、苏笛、鸭母笛、京胡、芦管等。
歌仔戏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唱词通俗,多用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
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
新中国成立后,歌仔戏在闽南地区迅速发展,因流行于芗江流域,故被称为“芗剧”。
1951年,由歌仔戏“霓光班”与子弟戏“新春班”合并成立漳州实验芗剧团。这是第一个以“芗剧”命名的剧团,芗剧与台湾歌仔戏从此异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