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作家就要从小训练观察事物描绘事物的能力,不要等到长大之后再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9:4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16:08
作家:马伯庸
有人问我“唐宋八大家”是怎么回事,我一听,就先嘬了下牙花子。“唐宋八大家”当年是语文考纲范 畴,我当学生那会儿,光是背下这八个人的名单,就得费好大力气,比背“辛德勒的名单”还难。更不要说比较这八个人的生平与文字风格,分析各自的文章特点 ——这活儿恐怕连专修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生来干,都很难说得清楚。
李敖先生就曾经抱怨过,他说:“以‘唐宋八大家’而论,所谓行家,说韩愈文章‘如崇山大 海’,柳宗元文章‘如幽严怪壑’,欧阳修文章‘如秋山平远’,苏轼文章‘如长江大河’,王安石文章‘如断岸千尺’,曾巩文章‘如波泽春涨’……说得玄之又 玄,除了使我们知道水到处流山一大堆以外,实在摸不清文章好在哪里?好的标准是什么?”
所以我在想,如果能用一些通俗的说法加以比拟,应该会更有助于让普通人理解他们的特点,不至于被那些华丽的文评词汇搞得头晕脑胀。比如说,我们假设这八位大师活到现在,以他们的文字风格与性格,会去混什么地方呢?
“唐宋八大家”排名第一的是韩愈。这个人到底多有名,就不必细说了,号称“文起八代之衰”。 他写得最好的,是议论文。他的议论文结构严整,论证缜密,一句接着一句砸过来,文气绵密贯通,无懈可击,一封《谏佛骨表》把宪宗气得半死,像《师说》、 《原道》、《进学解》什么的,送到高考是能拿满分的。最适合韩愈这种煌煌正论的平台,是博客。门户网站首页封推,冠以专家头衔,点击随随便便就能突破数十 万,一人写博,众人聆听,正适合韩愈这种喜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而柳宗元和韩愈不太一样。他这个人除了也喜欢议论以外,还喜欢编写一些寓言小故事——《黔之 驴》、《永某氏之鼠》、《骂尸虫文》、《牛赋》等等,均是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毫无疑问,这样的人,到了今天,最适合他的舞台肯定是微博,而且还是个喜欢 编段子的主儿。《黔之驴》这样的小段子,定然是网络哄转,还创造了一个年度热门关键词——“黔驴技穷”。
同样适合微博的还有苏轼。苏轼和柳宗元不一样,后者在微博上走的是段子路线,而前者靠的是偶 像派的风流卖萌。苏轼这人,豪放路线没问题,婉约路线也吃得开,男女粉丝通吃,先一句“西北望,射天狼”惹起愤青热血,再一句“明月夜,短松冈”引得小清 新们流泪,没事还跟好基友佛印互相逗逗闷子,抽冷子晒一下苏小妹照片,这生活真是太美好了。
欧阳修号称“六一居士”,因为“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又写过《醉翁亭记》这样的游记,妥妥一个略带小资情怀的宅男,可去豆瓣,必有知己。
苏洵、苏辙两个人,一个是苏轼他爹,一个是苏轼的兄弟,民间声望虽不及东坡卓著,但在专业内还算是赫赫有名。这俩人沾亲带故,拉帮结伙,与之来往的亲戚朋友居多,去人人网最方便不过了。
至于曾巩老兄嘛……可以去搜狐微博,因为两者都有同一个特点——名字都听过,看过的人真不算多。
唯一的例外是王安石。这人呐,我看还是别上网的好。王相公脾气拗,性子轴,说话还不留情面,若是一朝宰执说一不二,别人姑且忍了,到了网络时代,谁服谁啊?王安石若上网,三天不到,肯定就得气得断网销号,还是算了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3:16
光绪末年,在京城的美国传教士柯罗威,突发奇想要去赤峰修建一座草原动物园。他带着雄狮、大象、鹦鹉、蟒蛇以及一对虎纹马、五只狒狒一起奔赴草原。草原上,盗梦少女预知未来、通晓动物语言的少年涅槃重生、神秘的狼变月夜现身……”
这是作家马伯庸今年出的新书《草原动物园》的故事简介。马伯庸称,写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做了一个梦。“因为那个梦的画面太美,纯粹的意象之美,难以言说。我觉得不写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马伯庸在今年上海书展的一场活动中说道。
1980 年出生的马伯庸是个畅销书作家,本名为马力,内蒙古赤峰人,被粉丝称为“马亲王”或者“亲王”,在网络上以“博学”和“有趣”闻名。他的小说涵盖悬疑、灵异、恐怖、历史、推理、武侠、科幻、奇幻等多个类型,但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历史小说。著有《风起陇西》《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龙与地下铁》《长安十二时辰》等作品。
其中,《古董局中局》销量已经超过了 100 万册。它和《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等还被改编为了影视剧。今年 4 月,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总裁杨伟东称,《长安十二时辰》单集版权购买价格接近 1200 万。除了电视剧,优酷还计划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游戏,并发展线下衍生品。

网络上,他被看作是个“微博段子手”,拥有 360 万的粉丝,也曾写过《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少年 MA 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等流传甚广的网红文。生活中,他自称是“低压配电行业从业人员”,实际上在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了整整 10 年,而且还出了一款名为《大清要完》的桌游。写作上,他以“业余文史爱好者”自居,作品充满着如本文开头所述的那种“奇思妙想”。因为擅长以奇特的想象重构历史,他还被称为“文学鬼才”。
而对于马伯庸来说,这种奇思妙想由来已久。“在从前那些没有手机游戏和电子书的日子里。我在漫长的旅途中只能靠思维游戏打发时间。所谓‘思维游戏’,是我给自己的胡思乱想起的学名。这种游戏很简单,先设想一个原点——我突然得到了十亿美元,突然得到了校花的青睐,突然写出一部震惊古今的小说——然后开始想象我接下来采取的行动,这种想象要尽可能细致,细致到每一个动作。后来年纪大了,我知道这种东西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叫做‘意淫’。”马伯庸在《想象中的书籍》一文中写道。
在他看来,想象力是一个作家的生命之源。无论是鲁迅、王小波,还是刘慈欣、刘宇昆,喜欢他们都是因为其丰富的想象力。不过,因为写的多是历史小说,马伯庸觉得,创作并不能完全天马行空地任意想象,而是要符合基本的历史事实。他特别赞同法国 19 世纪小说家大仲马说的那句话——历史是我挂衣服的钉子。故事是以历史为背景,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大的历史不能改变,但细节是可以发挥想象力的。
但是,也有人批评马伯庸的小说中有违背史实的地方,有人称“那个马伯庸基本的中国历史常识都没有,因为会说几句俏皮话,在网上也被捧为‘学者’了?”。

在接受《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采访时,马伯庸提到,看史料和论文是他获取小说灵感的方式。去年,他因为写一篇关于徽州丝绢案的普及文章,参考了 4 位作者的 4 篇论文。为了感谢他们,马伯庸决定,将出售这篇文章获得的 10 万元全部转赠给 4 位论文作者。结果,学者们都把他当作了骗子。“没人会想到自己写论文还有钱赚。我觉得就是一个对知识的尊重。”马伯庸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说。
梳理他的写作历程,你会发现,马伯庸算是和中国网络文学一起生长起来的作家之一。 1999 年,也就是以文学网站榕树下标志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后的第二年, 19 岁的马伯庸成为了最初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当时还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念书的他,一个礼拜不吃早饭,攒下钱来,每个周末跑到学校附近的网吧上 1 个小时网。
上网之后,马伯庸看到有聊天室,但觉得自己也不会聊天,网上也没有太多其他的选择。“我想,干脆就去写东西吧。这个也是属于跟大家有效交流的方式,然后就去论坛(黄金*)写,写完之后大家也就互相表扬表扬,大家鼓励鼓励,慢慢就写了。”他向《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回忆道。
他还记得,当时主要是上网时间比较短,特别贵, 20 块钱一小时。而且因为贵,他还带了一个 3.5 英寸软盘,一小时内找很多小说,拷下来,再到学校 1 块钱 1 小时的单机机房,把它们全都读完。

这样,马伯庸就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最初,他拼命地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如村上春树和王小波),在网上写作。“其实还属于传统文学,只是发在网上而已。现在都属于专门为网络时代定制的东西,肯定性质不一样。”马伯庸说。
2005 年,马伯庸发表了科幻小说《寂静之城》,获得了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同年进入施耐德电气工作。
之后 10 年,他越写越顺,《风雨〈洛神赋〉》《宛城惊变》《破案:孔雀东南飞》几部作品得了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和朱自清散文奖,后来也出版了《古董局中局》等畅销小说,渐渐有了更大的名气。
2015 年,马伯庸从工作了 10 年的施耐德电气离职,从事专职写作。原因也很简单——当作家挣钱多。
谈到这个决定所带来的变化,马伯庸说:“休息的时间变多了,早就该辞了。”
至于“写作的时间变多了吗?”,他回答道:“没有。”
今年,马伯庸一口气出了 3 本新书——《长安十二时辰》《草原动物园》《事实证明,人民永远是最可爱的》。前两本是历史小说,后一本是随笔集。
8 月 17 日中午,我们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大厅内见到了马伯庸,他回答了我们很多问题,以一种谨言慎行不犯错的态度。我们把对话发布出来,看看是否对你有可取之处。

马伯庸,由中信出版社提供
Q=Qdaily
M=马伯庸
“历史是我挂衣服的钉子”
Q:你的作品类型其实很丰富,涵盖历史、科幻、影视评论等诸多领域,但最出名的还是历史小说。有个大话题,我比较好奇,作为一个作家,你怎么看历史和历史小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M:其实就是大仲马那句话,历史是我挂衣服的钉子。历史是为了小说服务的,我讲的这个故事是以历史为背景,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是虚构的。所谓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你要保证历史上不能改变,那细节上我们可以做一些发挥,做一些想象。
Q:感觉和你《怎样把小说挂在历史的钉子上》那个演讲内容表达得差不多,要坚持历史的原则,但中间的细节是小说家的工作。
对对对。
Q:那个演讲里,你还提到“我们在读历史小说,其实最终读的并不是历史,而是我们从历史中发掘出来的跟现代人所产生共鸣的点。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个点,找到它的现实意义所在,那么这个小说才有它的价值。”能具体讲讲吗?
其实很简单,你看《红楼梦》,为什么很多人看《红楼梦》?有些人觉得我像林黛玉,有些人觉得我像薛宝钗,有些人觉得我和贾宝玉差不多,甚至有的人觉得我和贾政(差不多)。因为贾政管孩子管得很好。我们每个人喜欢《红楼梦》的点一定跟你自身经历切身相关的。
包括比如说你去读《哈利·波特》,当然《哈利·波特》不是历史小说,但读的也是我们童年的一个共鸣。比如我们在读二月河的那几个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大帝》《乾隆大帝》,其实我们看到的是里面很多事情和现实是隐隐有所联系的。我们能够看懂这里面的东西。包括姚雪垠的《李自成》,他讲的是李自成吗?也不是。他讲的其实是有些阶级斗争的意味在里面。所以说,还包括大仲马的《三个火*手》,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内心深处对英雄的渴望,看《*山伯爵》是我们内心对现实不公正的宣泄和复仇。
其实最终我们会看到,这些所有的历史小说,追根溯源,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内心所渴望的,所需要发泄或表达东西的一个投影,只是把它投影到历史上而已。

大仲马,来自:维基百科
Q:那作为一个创作者,你觉得你所写的历史小说中,有意识地在回应现实吗?
我觉得这是读者的任务。作为作者来说,你不可能在开始写的时候,就说我要影射哪一段历史,我要在这儿埋入哪些共鸣点,而是自然而然地说,我是想写一个历史故事。这段历史写完之后,它的共鸣点自然而然地就会出来。这个东西说起来有点玄,但其实就是一个跟着感觉走。从创作原理上来说,如果你不是对现实有感而发的话,你是写不出来历史小说的。你会不知道这个历史小说该怎么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4:34
马伯庸,本名马力,满族,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1] [2]
代表作有《显微镜下的大明》,长篇小说 《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3]《三国机密》《龙与地下铁》《长安十二时辰》,中篇小说《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散文《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宛城惊变》等。 作品《寂静之城》2005年获国内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 《风雨<洛神赋>》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破案:孔雀东南飞》等短篇获2012年朱自清散文奖。《古董局中局》入选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类年度十大好书。
2020年5月8日,新京报记者证实,电影《敦煌:归义英雄》正在筹备之中,该片由曹盾担任导演,马伯庸编剧。[4]
中文名
马力
别名
马伯庸(笔名)
民族
满族
出生日期
1980年
职业
作家
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著(雷佳音、易烊千玺主演影视剧原著)
9.5分
999万+播放
四海鲸骑第二部(马伯庸、驰骋、赵老湿主创)
9.7分
53.2万播放
快速
导航
主要作品人物荣誉
生平简介
马伯庸(笔名),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成长在桂林,上海上学,父母是高级工程师,但据说,马伯庸数学考试未及格过。曾经留学新西兰数年,也曾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
马伯庸
马伯庸发表过大量评论、杂文、历史普及、幽默小品文以及一些短、中篇小说,范围涵盖科幻、奇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等多个领域,其中一些作品如《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寂静之城》、《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葫芦兄弟人物赏析》、《陌生人的情人节》、《奇幻金庸》等在网上广为流传,并被各大论坛及平面媒体转载。其文无不奇思妙想,亦庄亦谐,庄而不致严肃,谐而不致油滑。作品的情节轻松有趣,甚至有点恶搞,但背后往往有详实的资料作为支撑。
2005年,马伯庸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出道作是三国背景的谍战小说《风起陇西》,他将真实的史料与推理悬疑相结合,以不曲解、破坏史料为前提,描绘不见于正史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喜爱他的读者将《风起陇西》、《风雨<洛神赋>》、《三国机密》等马伯庸的代表作列为“考据型悬疑文学”,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可能性小说”。其中,《风雨<洛神赋>》获得了2010年人民文学奖。
2012年,马伯庸写出了新作《古董局中局》,这部以古董的鉴别收藏为切入点,讲述一个家族一千多年来,守护国宝历程的小说,也获得了众多新读者喜爱。同年,马伯庸完成第一次巡回签售,走遍全国七大城市的书店和大学校园,和读者见面。马伯庸的讲座受到各地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的热烈欢迎,每场活动都座无虚席。马伯庸在微博上回应读者的热情:“我发现我其实没粉丝——粉丝是一种单向膜拜,而出席活动的朋友们更像是与我有默契的多年损友,他们求签时总想欠我一下,我也会设法欠回去,虽然要多签好多字,但乐此不疲,非常好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6:09
这样说太绝对了因为学习是终身的只要愿意学习长大了也还不晚同样可以观察事物描绘事物 成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