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内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9:3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06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准确说这句话出自《易经·系辞》,对易经的解释向来有很大争议,直译一下的话就是:
“天在上为尊贵,地在下为卑微,天地乾坤既也就确定下来了;天与地的卑微高贵明确下来,则人身份的尊卑贵贱位置也就确定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解读:这是把人类社会的尊卑贵贱与自然的高下分别相比附,以天地、阴阳、乾坤的动静变化来表达其哲学宇宙观。其中,既有理性所认识的实然之理,也有心灵所感悟的应然之理。如天高地下,动静有常,人("方"字,按高亨《周易大传今注》云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为实然之理;而尊卑、贵贱、吉凶等为应然之理。第二自然段述天地斡流而成万化之神,乾坤错综而生六子之妙。以乾之刚而摩荡坤之柔,以坤之柔而摩荡乾之刚,一刚一柔,相推相荡,鼓之以雷霆而为震。润之以风雨而为巽、坎。日月运动,夫寒暑为坎、离,皆客观的必然性。然则得其刚者,为长男,为中男,为少男;得其柔者,为长女,为中女,为少女。成男成女,莫之成而成也。三才之天、地、人,《易》之乾坤,其神矣乎!雷霆、风雨、日月、天地虽是说的自然现象,实是说震(雷)离(霆即电,离为电、为日)、巽(风)坎(为雨,为月)和乾坤的变化。虽然这里未说到艮兑二卦,并不追求工整对称,但仍是对宇宙变化的概括。接下来说天地生养万物的品德,因其顺天地规律而"易"、"简",因其"易"、"简"而为人所"易知"和"易从"。因自然实然之理和应然之理的"易知"、"易从"而使其成为贤人之德与业得以长久的原因。这里"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是理解的难点。其中,隐涵着《易》未作之时,应然之乾坤在自然的天地,而《易》既作之后,而自然之天地在应然的乾坤之义,如此,方可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之意。另《礼记•乐记》从"天尊地卑"以下近一百字,明显是抄录《易传》文字而杂入少量的说礼乐文字而成。比如《易传》"乾坤定矣",《乐记》为"君臣定矣";《易传》"吉凶生矣";《乐记》为"性命不同矣";《易传》"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乐记》为"阴阳相摩,天地相荡"等等 。
此段概括《易》推演天地变化的宇宙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07
《易经-系卦辞传上》:天尊地卑
天尊高而地卑下,乾坤的位置就得到了固定.把尊高和卑下陈列出来,这就是贵贱的位置了.
运动和静止都有常规,所以刚柔才可以得到区分.天地四方的事物用分类的方式把它们聚集在一起,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用群的方式把它们区分开来,这样吉凶也就产生了.
事物在自然界以现象的方式表现自己,在人类社会就以有形的方式得到总结,这样事物的变化也就在人们的认识中表现了出来.
所以说,刚和柔相互推摩,八卦也相互激荡.我们用雷霆使万事万物得到鼓动而不断按照人们的需要永远的运行下去,用风雨使万事万物得到润泽而按照人们的需要而不断的茁壮成长.
日月总是在永恒的运行着,一塞一暑也总是在永恒的依次交替着.我们可以把自然的客观规律比喻作男人,而把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比喻作女人.这样就知道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开始的极端,知道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实际上也是一种物质.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实际上是可以用变化的观念来使它们得到认识,把人们的这种认识再不断的一般化,就可以使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能够被认知.
也正是因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所以就容易去认知它们.也正是因为人们总是不断的把对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认识不断的进行一般化的概括、总结和归纳,所以就容易去认识到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并顺应它们客观规律本身.
也正是因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总是容易被认知,所以人们才会去亲近它.也正是因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总是容易被认识并被顺从,所以对它们使用才会有成就可言.
人们总是不断亲近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才可以使得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得到长久的保持.也正是因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对人们有功劳,所以才可以被人们所尊从.
使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得到长久,这是贤人们的功德,使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得到人们的尊从,那是贤人们应该去做的大事业.
知道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变化,并不断的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般化,就可以认知到天下的大道理.认知到了天下的大道理,人们就可以在天地之间很好的找到属于它们自己应该所处的位置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07
【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⑴,贵贱位矣。动静有常⑵,刚柔断⑶矣。方⑷以⑸类⑹聚⑺,物⑻以⑼群⑽分⑾,吉凶⑿生矣。
【译文】天尊贵高大在上,地卑微在下,乾坤的含义就确定了;卑微与高大因为同时排列并存,所以尊贵与低贱的位置就确定了;天动地静具有永恒的规律,可以用刚柔来划分;常规认为同类会集聚在一起,人类是要以群体为单位分散在不同地方居住,这样祸福,好坏就产生了;
注释:⑴“陈”陈列。(排列)《荀子·儒教》:“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⑵“常”永恒之物,规律。《韩非子·解老》:“唯夫与天与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哀者谓常。”
⑶“断”分,区分,划分。《释名》:“断,段也,分为异段。”
⑷“方”常规,常法。《孟子·离娄下》:“汤执中,立贤无方。”
⑸“以”认为。《墨子·公输》:“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⑹“类”同类。《荀子·礼论》:“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
⑺“聚”集聚,集合。《荀子·宥坐》:“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
⑻“物”人,众人。《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⑼“以”要……做(作)……。《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群”聚集成群。《荀子·非十二子》:“而群天下之英杰。”
⑾“分”使不在一起,分开。《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
⑿“吉凶”福祸,好坏。《史记·褚少孙补日者传》:“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08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内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是错误的。
为什么天尊地卑,因为天对地有作用,地对于天没作用,或作用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天才尊,地才卑。所以说这句话是正确的。
问题一: 乾坤定矣,那么问题就来了,意思就是说,天作用于地,地不作天于天,这样就把主客位置定好了。但乾属金,坤属土,土能生金,金却不能生土,意思说是说,坤土管着乾金,而乾金管不了坤土,那么到底是谁尊,天尊还是地尊。而且乾坤大都用来比喻夫妻的,按五行说法,父克母,母生子,因此天要克地才是夫妻,但乾金和坤土生生的,因此乾坤是*的机率大一些,因此,乾坤有问题,特别是五行,五行都错了,那么定位和排位就有问题了,天地定位,实则就是天地的五行定位和排位。
问题二:通过天尊地卑来定贵贱,这句话也很有问题,如果是同类相比,还说得通,但如果不是同类,比如鸡和鸭比,到底是谁贵谁贱,又比如*相比,到底谁贵谁贱。
因此,天尊地卑,乾坤就定矣,说得太过。从数、理上来说,都狗屁不通。就像经纬坐标,不能说是谁尊谁卑,但先天八卦,是天地对卦,因此尊卑应该要体现在天地对卦的五行生克上,比如主客生克,谁作用大就谁为尊,谁作用小就谁为卑。
因此尊卑贵贱是通过天地五行来定位的,而不是通过天地来定义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09
尊是尊远的意思,卑是卑近的意思。天远地近,乾坤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