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39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2 11:5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7:34
简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然而天下没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最终灭亡了。我们今天来看下,它为什么会灭亡。唐朝的灭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结果,就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首先我们看下宦官专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相互比较,唐朝的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东汉王朝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狐假虎威。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纵着皇帝,宰相的任免,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唐朝初年,唐太宗为了*宦官的权力,对于宦官的*是十分严格的,并且规定宦官只能担任四品的内官。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地扩大。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唐肃宗时期的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只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唐敬宗竟为宦官所杀。*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只所以这样嚣张,在很大一部分上应该怪皇帝。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为了反对宦官专权,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现在我们在看看藩镇割据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一开始,这一设置只是存在于边疆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而且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的源地河北设立了诸多的藩镇,其中昭仪,成德和魏博三镇最为严重,史称为”河北三镇”.他们长期与*对抗,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的藩镇,这时候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大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但是某些事关唐朝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镇,则都是由*控制,这也保证了唐朝的存在。藩镇割据在和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我们接下来再看下朋党之争, 唐朝**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一是科举出身的*,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科举出身的*,由于*地位相近,情趣相合,极易结成党派。是时,同榜进士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主”,被录取的进士为“门生”,门生座主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形成一个*上的小圈子。士族地主虽已衰落,而且其地位每况愈下,但是,他们仍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这两种*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821年~824年)至大中(849年~86O年)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牛党主要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他们都是权德舆的门生。李党主要人物有:李德裕、郑覃。李德裕是赵郡士族,他“不喜科试”,以门荫人仕。两党*之出身,亦非清一色,牛党虽以进士科出身居多,亦有士族以门荫入仕者。李党虽门荫人仕者居多,亦不乏进士科出身者。两党的斗争,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分歧。这些政见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科举取士的态度。牛党赞成科举取士。李党个别人。如郑罩则主张废除进士科。李德裕主张朝廷显官,应用公卿子弟。对科举取士的态度,总的说,牛党主张较为合理。但李德裕对科举制中的一些弊端,主张革除,如要求废除“呈榜”、“曲江宴”等,这是有道理的,应予肯定。所以,既不能一概而论说李党是主张废除进士科的,也不能笼统说牛党拥护科举是对的。第二,对藩镇的态度。李德裕对反叛*的藩镇,主张坚决平定。李德裕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时为宰相,力主削弱藩镇势力,他曾“岁余,凡易三十六镇”。李德裕在唐武宗时为宰相,他坚决地以武力平定了昭义镇的叛乱,牛党则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态度,当朝廷向藩镇用兵之时,牛党又往往采取消极甚至阻挠态度。大和五年(831年),卢尤兵马副使杨志诚叛乱,唐文宗问宰相牛僧孺如何处置,牛僧孺认为,安史以来,范阳已不属*,主张不必计较他的逆顺。当唐文宗问“天下何时当太平?”牛僧孺回答:“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在牛党看来,藩镇割据并不算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去理它。第三,对佛教的态度。唐朝佛教有空前的发展,但佛教活动耗费大量资财,佛教寺院占有大量土地,隐占众多的劳动人口,佛教徒亦不服役,不交租税,使国家的财赋收入和兵源受到极大影响,加之有些佛徒还干预政事。这样,无论从*上,还是军事上,尤其是经济上,唐朝*虽然要利用佛教,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却日益发展起来。会昌(841年~846年)年间,在李德裕赞助下,唐武宗采取了灭佛措施,废寺4600所,拆去招提、兰若之类小寺院4万处,还俗僧尼26万余人,寺院奴婢15万人被放为两税户,没收寺院田地数千万亩,毁佛像以铸铁及农具。大大打击了佛教势力。而唐宣宗时,李德裕被贬斥,牛党上台,立即废除了李德裕的灭佛措施。第四,裁减冗吏。李德裕认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他为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罢斥冗吏2000余人,这不仅可以节省俸禄等开支,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斥去冗吏,极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办事效率。但牛党一上台,便以“衣冠去者皆冤”。立即恢复任用了大批被斥的冗吏。此外,在对回纥等周边民族的关系上,在财政上,以及对宦官的态度上,两党都有分歧。总起来看,李党政见优者居多。朋党之争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这三大因素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最终导致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终于使其在农民起义被*的二十年后,最终为唐末农民起义的叛徒朱全忠所代替。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7:34
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的灭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结果,就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
http://xiaorenhuangdi.spaces.live.com/blog/cns!8d3a5852569e4e3e!151.entry
简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然而天下没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最终灭亡了。我们今天来看下,它为什么会灭亡。唐朝的灭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结果,就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首先我们看下宦官专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相互比较,唐朝的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东汉王朝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狐假虎威。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纵着皇帝,宰相的任免,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唐朝初年,唐太宗为了*宦官的权力,对于宦官的*是十分严格的,并且规定宦官只能担任四品的内官。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地扩大。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唐肃宗时期的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只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唐敬宗竟为宦官所杀。*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只所以这样嚣张,在很大一部分上应该怪皇帝。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为了反对宦官专权,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现在我们在看看藩镇割据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一开始,这一设置只是存在于边疆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而且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的源地河北设立了诸多的藩镇,其中昭仪,成德和魏博三镇最为严重,史称为”河北三镇”.他们长期与*对抗,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的藩镇,这时候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大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但是某些事关唐朝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镇,则都是由*控制,这也保证了唐朝的存在。藩镇割据在和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我们接下来再看下朋党之争, 唐朝**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一是科举出身的*,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科举出身的*,由于*地位相近,情趣相合,极易结成党派。是时,同榜进士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主”,被录取的进士为“门生”,门生座主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形成一个*上的小圈子。士族地主虽已衰落,而且其地位每况愈下,但是,他们仍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这两种*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821年~824年)至大中(849年~86O年)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牛党主要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他们都是权德舆的门生。李党主要人物有:李德裕、郑覃。李德裕是赵郡士族,他“不喜科试”,以门荫人仕。两党*之出身,亦非清一色,牛党虽以进士科出身居多,亦有士族以门荫入仕者。李党虽门荫人仕者居多,亦不乏进士科出身者。两党的斗争,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分歧。这些政见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科举取士的态度。牛党赞成科举取士。李党个别人。如郑罩则主张废除进士科。李德裕主张朝廷显官,应用公卿子弟。对科举取士的态度,总的说,牛党主张较为合理。但李德裕对科举制中的一些弊端,主张革除,如要求废除“呈榜”、“曲江宴”等,这是有道理的,应予肯定。所以,既不能一概而论说李党是主张废除进士科的,也不能笼统说牛党拥护科举是对的。第二,对藩镇的态度。李德裕对反叛*的藩镇,主张坚决平定。李德裕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时为宰相,力主削弱藩镇势力,他曾“岁余,凡易三十六镇”。李德裕在唐武宗时为宰相,他坚决地以武力平定了昭义镇的叛乱,牛党则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态度,当朝廷向藩镇用兵之时,牛党又往往采取消极甚至阻挠态度。大和五年(831年),卢尤兵马副使杨志诚叛乱,唐文宗问宰相牛僧孺如何处置,牛僧孺认为,安史以来,范阳已不属*,主张不必计较他的逆顺。当唐文宗问“天下何时当太平?”牛僧孺回答:“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在牛党看来,藩镇割据并不算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去理它。第三,对佛教的态度。唐朝佛教有空前的发展,但佛教活动耗费大量资财,佛教寺院占有大量土地,隐占众多的劳动人口,佛教徒亦不服役,不交租税,使国家的财赋收入和兵源受到极大影响,加之有些佛徒还干预政事。这样,无论从*上,还是军事上,尤其是经济上,唐朝*虽然要利用佛教,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却日益发展起来。会昌(841年~846年)年间,在李德裕赞助下,唐武宗采取了灭佛措施,废寺4600所,拆去招提、兰若之类小寺院4万处,还俗僧尼26万余人,寺院奴婢15万人被放为两税户,没收寺院田地数千万亩,毁佛像以铸铁及农具。大大打击了佛教势力。而唐宣宗时,李德裕被贬斥,牛党上台,立即废除了李德裕的灭佛措施。第四,裁减冗吏。李德裕认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他为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罢斥冗吏2000余人,这不仅可以节省俸禄等开支,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斥去冗吏,极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办事效率。但牛党一上台,便以“衣冠去者皆冤”。立即恢复任用了大批被斥的冗吏。此外,在对回纥等周边民族的关系上,在财政上,以及对宦官的态度上,两党都有分歧。总起来看,李党政见优者居多。朋党之争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这三大因素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最终导致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终于使其在农民起义被*的二十年后,最终为唐末农民起义的叛徒朱全忠所代替。
参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807289.html?fr=ala0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7:35
唐朝之亡,究其原因来说是很复杂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出在*制度上~ 自秦朝以来,*集权的君主专政国家的*形态尽管已经建立了起来,但并没有得到巩固,其间多有反复。从理论上说,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对地方上有绝对的调度控制能力,但事实上,自两汉以来,却很少有真正的*集权和君主专政. 两汉四百多年里,外戚一直是最大的*势力,其次是从东汉中期才兴起的宦官势力,同时,士大夫也在逐渐得到一部分政权,这些其实严重的影响了君主专政制度。在地方上,两汉时代尽管尽可能的削减封国的力量,但是封国还是有着一定的势力基础,更别说地方上的将领有割据一方的潜在危险。在东汉末年,这些矛盾有过一次集中的爆发,就是因为黄巾民变而引起的连锁反应,于是天下大乱。而后几百年的大*时期,地方上的将领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兵力和权势,这在两晋表现的最为突出~ 同时,在魏晋时代,随着门第世家的兴起,士大夫集团逐渐走向堕落,而外戚和宦官却始终没有真正的退出*舞台,只是在表现上大有差别,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隋朝的统一和唐朝的建立。应该说,尽管从*机构和行政制度上唐朝在此前历朝历代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完善和修正,但在立国方针策略上,唐朝并没有什么突破,以前的矛盾根源不但继续还在,而且甚至更加表象化 唐朝的辉煌,主要体现在其文治武功上,但其内在的隐患是很剧烈的。武则天称帝,这是至汉以来外戚*发展到极至的一个体现;中唐以后的宦官逐渐掌权甚至掌握军权,这是自秦汉以来宦官*发展到极至的有个体现,中唐时的牛李党争,这是士族与庶族斗争的一个集中体现,显示出士大夫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而最致命的矛盾还是在地方上,自安史之乱后,以河朔四镇为首的地方藩镇们逐渐取得了割据的地位,这也是因为自两汉以来,中国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基本上都没有完全的对地方进行有效的行政控制,所以还谈不上实际意义上的*集权。 唐朝建立之初,以其生龙活虎的活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但一旦上层建筑出现了动摇,所有的潜在矛盾难免不一并爆发,而安史之乱就是这样的一个导火索。最终,老态龙钟的李唐又苟延残喘了一个半世纪以后,终于被藩镇之一的朱温所推翻。 到了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李唐和五代的经验教训,废除门第世家,空前强化君权,并将地方上的军事财政等大权完全收归国有,于是才彻底的巩固了*集权的君主专政国家,宋朝也没有重蹈李唐败亡的覆辙,当然,这是以牺牲军事力量为代价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7:35
唐朝灭亡原因: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根本原因);
*上:朝廷内部党派斗争严重;
农民起义打击(根源还是土地兼并);
制度上;节度使制度使地方势力强过*;
军事上:西方少数民族攻击
至于当局无法处理土地兼并,是由于封建制度本质造成的。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民无法独自承担耕种的损失(如天灾、蝗灾导致的损失),必须依靠地主阶级。封建制度下,农民和地主两者矛盾只能调和,无法化解。后期的唐朝*已没有精力处理这些更本无法处理的问题,所以导致灭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7:36
唐朝的灭亡,主要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首先我们看下宦官专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相互比较,唐朝的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东汉王朝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狐假虎威。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纵着皇帝,宰相的任免,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唐朝初年,唐太宗为了*宦官的权力,对于宦官的*是十分严格的,并且规定宦官只能担任四品的内官。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地扩大。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
唐肃宗时期的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只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唐敬宗竟为宦官所杀。*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只所以这样嚣张,在很大一部分上应该怪皇帝。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为了反对宦官专权,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