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扬州八怪纪念馆的导游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7:1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5:07
扬州八怪纪念馆
主要游览路线:
南柯古槐、西方寺 —— 陈列大厅 —— 金农寄居室 —— 金农茶室 —— 东园景区
【南柯古槐、西方寺】
扬州为自古繁华之地,多少王侯将相、巨豪商贾、能工巧匠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而它令人神往的无限魅力自然也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李白用“烟花三月下扬州”向往它,欧阳修用“琼花芍药世无伦”赞美它,徐凝给予了它“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太多的文章、太多的画卷在描绘它、称颂它。可是细细品来,也许与扬州关系最密切,最有影响,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还得算是这样一个文人集团——扬州八怪。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扬州八怪纪念馆”近距离的感受、认识这些卓尔不群的文人雅士们吧!
扬州八怪纪念馆座落在历史悠久的古巷,驼岭巷内,我们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往前走的时候,千万别忽视了身边这棵千年的老槐树,它可是与著名的成语“南柯一梦”紧密相关哦!传说,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就住在扬州,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有一次淳于棼过生日,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不觉沉沉睡去了。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他兢兢业业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皇帝下令,让淳于棼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可怜淳于棼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棼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棼撤除职务,下令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一切只是一场梦,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而挖开大槐树下的树洞,“大槐安国”原来只是个蚂蚁窝,唐朝文人李公佐将此故事写成《南柯太守传》,到了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又将这一故事改编成剧本《南柯记》并入《临川四梦》,*的著名诗句“蚂蚁缘槐跨大国”用的也是这个典故。故事里的大槐树就是我们眼前的这株了,您看,这株古槐繁枝茂叶、槐香四溢,历尽千年依然挺拔茂盛,面对这株唐代名木,我们就能感触到扬州历史的悠长和文化的蕴涵,朋友们赶紧合影留念吧!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纪念馆门前,扬州八怪纪念馆建于1993年11月22日郑板桥诞辰300周年之际,它是国内唯一以展示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与创新精神的专业性纪念馆,那么馆址为什么选在小巷当中呢?这是因为“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金农晚年曾寄居于西方寺,而扬州八怪纪念馆就是利用西方寺古建筑改造建成的。西方寺是不是西方人建造的呢?当然不是,西方寺始建于唐代,唐代的扬州富甲天下,而这座寺就在横贯市区中心部位的大街附近,是扬州繁华富裕的集中体现,堪称“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人间仙境,再加上在此又发掘出了三尊佛像,于是便有了“西方寺”的称号。下面就请大家与我一起进纪念馆参观吧。
【陈列大厅】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西方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它外观气宇轩昂,内部构架是珍贵的楠木,在扬州极为罕见,而今它就是我们八怪纪念馆的主要组成部分“陈列大厅”。
我们先来看看大厅前的这一对铁镬,我们在瘦西湖的“徐园”中就已经见过它们的兄弟姐妹了。扬州共出土九个铁镬,关于铁镬的用途有三种说法:有人说扬州因地*江、运河交接处,河网纵横、水患不断,萧梁时铸此镬置水边以作镇水防患用;也有人说隋炀帝残暴铸铁镬是作刑具用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军将广兵多且战事颇繁,铸铁镬是为行军煮军粮用的。无论它们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它们都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代表,就像大厅前的这幅金农的楹联所说的中华文化是“三千余年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三千余年”指的就是中国的悠久历史,“八十一家”则是指历史上涌现的无数文化精英们,此联写的纵横古今、大气磅礴,还很好的表现出了金农“漆书”的特点,他写字用重墨,横粗竖细,直笔多,曲笔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来的笔画,因此得名。而抱柱上另一幅郑板桥的对联正总结了金农漆书和扬州八怪这个文人集团最大的特点和精神内涵“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世人皆爱春夏挺拔茂盛的树木,而郑板桥独爱秋天之树,因为它删繁就简,与众不同;世人皆爱灿烂盛开之花,而郑板桥独爱二月新花,因为是它们最先打破寒冬的束缚,是春天的使者。这幅对联用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表现出了“重视创新,追求创新”的审美意境,而“创新”也正是扬州八怪最鲜明的特点和艺术理念,是对八怪思想最佳的总结。其实,时至今日,“创新”不也同样是我们正在追求的境界吗?
走进大厅,我们眼前这些或站或坐的雕像,就是清朝康乾年间活跃在扬州的一群师法自然、勇于创新的文人——扬州八怪。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了,雕像明明有15尊怎么会是八怪呢?其实,扬州八怪的“八”在这儿不能当数词来解释,“八”与“怪”合在一起是一个不可拆分的形容词,在扬州方言中“八怪”带有贬意的色彩,是“丑八怪”的意思。在扬州八怪生活的年代,在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宫廷画家,他们就拿“八怪”这个词来鄙视这群在扬州的民间画家,称他们是书画界的“丑八怪”,故名“扬州八怪”。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扬州八怪”的价值终于得到了承认,而今“扬州八怪”中的“八怪”是对这一群卓尔不群文人的高度赞扬,由贬义变成褒义了。这下我们就明白了,其实,八怪并不是实指八个人,而是指一个群体。关于扬州八怪成员的说法据史料记载共有13种之多,而今我们选择了金农、郑板桥、李鱓、高凤翰、华喦、黄慎,李方膺、罗聘、汪士慎、高翔、边寿民、陈撰、杨法、李葂、闵贞这十五位作为这一群文人的代表。
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扬州八怪”的几位主要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艺术成就佼佼者。他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扬州兴化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的职业画家。雍正十年,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接着中了进士,后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无一积案,无一冤民,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郑板桥擅长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人们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郑板桥的绘画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要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个不同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而“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所以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是安徽休宁人,他寓居扬州,擅画花卉,随意勾点,清妙多姿。精画兰竹,尤擅长画梅,笔致疏落,超然出尘,笔意幽秀,气清而神腴,墨淡而趣足,其秀润恬静之致,令人争重。金农称他画梅之妙和高翔异曲同工,高翔善画疏枝,汪士慎善画繁枝,都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的趣味。汪士慎老年一目失明,尚能挥写自如,不失当年风韵。在一目失明作画时,自刻了一方印“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都失明了,但仍挥写自如。金农称赞他“盲于目,不盲于心”。“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梅花岭下史可法墓前,一幅巨型梅花刻漆螺钿落地屏气势壮观,长歌如诉,这就是“扬州八怪”汪士慎著名的“汪梅”了。这位汪伦的后人,半生踏歌扬州,清高狂傲,他梅花屏上的繁枝梅花,在南北枝头次第开放,“横枝大干走龙虬,万蕊千花心手狂”,盘旋曲折如虬龙舞空,香雪缤纷,满是梅影花光。“一目著寒梅”的诗人,寥寥几笔,一枝寒梅扶摇直上,一枝横斜而出,却又冷香四溢,树树香光落满衣裳。他的才学令人敬佩,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感动不已。
唐代诗人李贺被称为“鬼才”。“扬州八怪”中也有一位画家被称做“五分人材,五分鬼材”。这倒不是他的画风像李贺的诗风那样冷峭,而是因为他善画鬼,并且自称能白日见鬼的原故。他就是罗聘,“八怪”中班辈最小的一个。罗聘,字遯夫,号两峰,雍正十一年生于扬州,罗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征:眼睛生得碧蓝,晶莹可爱,家里就替他起了小名叫“阿喜”。他曾住在扬州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为“朱草诗林”,其堂为“香叶草堂”,至今保存完好,是“扬州八怪”中唯一保留下来的私人住宅。罗聘是金农的入室弟子。他和金农、高翔一样,一生未做官,游玩也是他的爱好。罗聘的长项是人物、佛像、山水和梅竹。尤以画鬼著名,《鬼趣图卷》是他的旷世名作,《鬼趣图》一共八幅,第一幅是满纸烟雾中隐隐有些离奇的面目和肢体;第二幅是一个个短裤尖头的胖鬼急急先行,后面跟着一个戴缨帽的瘦鬼,像是主仆的样子;第三幅是一个穿着华丽而面目可憎的“阔鬼”手拿兰花,挨近一个穿女衣的女鬼说悄悄话,旁边一个白无常在那儿窃听;第四幅是一个矮鬼扶杖据地,一个红衣小鬼在他的挟持下给他捧酒钵;第五幅是一个长脚绿发鬼,伸长手臂作捉拿状;第六幅是一个大头鬼,前面两个小鬼,一面跑,一面慌张回顾;第七幅是一个鬼打着伞在风雨中急去,前面有个鬼先行,还有两个小鬼头出现在伞旁;第八幅是枫林古冢旁,两个白骨骷髅在说话。真是光怪陆离,无奇不有,看了使人既耸然又发笑。画家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实际上这正是对当时社会的无情讥讽。他的画继承师法,但是不拘泥于师法,笔调奇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妻子方婉仪和两个儿子允绍和允缵都擅长画梅花,有“罗家梅派”之称,清代文学家袁枚和姚鼐均为之题诗称赞。
“扬州八怪”个个都身怀绝艺,而且特点鲜明,李鱓生平狂放不羁,画题广泛,特别擅长用水,一方“卖画不为官”的印章正是他一生的写照。黄慎号瘿瓢子,是远近闻名的孝子,虽出生贫寒却从不向生活低头,精进不懈,最终成名成家。“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李方膺的《风竹图》代表了他高超的技艺和向困难挑战的勇气。高翔精于书画、篆刻,画梅花“全以意胜”,晚年时右手残疾,以左手代书仍然创造出了不少佳作。关于“扬州八怪”主要人物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就陈列在我们身边的橱窗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欣赏。
【金农寄居室】
走出陈列厅,我们面前有一株参天的银杏树,这株银杏树已有780多岁了,是扬州超过五百年以上的十大名木之一。银杏树,又称白果树、公孙树,所谓公孙树,就是指前人植树至孙辈方能获益,银杏树生长缓慢,眼前如此粗壮的这棵树该经历了多少风雨的考验啊。银杏叶呈扇形、雌雄异株,所结果实叫做白果,可以入药。银杏树一年四季树貌变化很大,尤以深秋时,树叶金色辉煌随风飘落煞是壮美可观,故称为“公孙洒金”。在银杏树的对面就是扬州市的市花琼花了,传说隋炀帝下扬州就是为了看琼花,“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琼花的美名传遍了天涯!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七十岁时开始寄居生活的地方,这也是西方寺方丈所居之处。金农,康熙二十六年生于“以湖山胜”的浙江仁和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市。金农英才早发,年少即负诗名,深为浙中诸前辈欣赏,可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可能是因为父死而家境骤贫,金农进取的愿望没有能实现。金农30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是恶性疟疾,“寒热互战,肤悴而削”。当时生活又十分窘困,“一月闭门恒自饥”,且不说治疗,吃饭也成了问题。在贫病交迫中,他发出了“中岁以往万事输”、“早衰吾欲称老夫”的感慨。病中,金农“寒宵怀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国辅‘寂寞抱冬心’之语以自号”,号“冬心先生”,显示出了金农心境的凄凉。35岁那年,金农第一次来到扬州,金农这次在扬州,对扬州的风光之美,人文之盛,图籍之多,印象是深刻的,第一次来扬州他就爱上了扬州,为今后的常来扬州和定居扬州立下了根基。后来在京师求取功名的时候,金农下榻于前门外樱桃斜街一处客店,各省应举的人来的不齐,先到的人只有客店里等,靠清廷发给的一点伙食费勉强维持着。拖了好一阵才开考,待到揭晓,金农和他的友人厉鹗都落榜了,金农不胜唏嘘,是别人搞的闹剧呢,还是自己做的一场梦?自己是50岁的人了,跑来赶这种虚热闹,不是自讨没趣?他梦醒了,“世无伯乐”,“功名”不是为他们这种人准备的,他也决不再图什么“功名”。他要真正遂他的林壑之志,决定“以布衣雄世”,从此“掉头独往,免得折腰向人俯仰”。乾隆十五年,64岁的金农开始定居扬州,起先住在谢司空寺之别院,所谓谢司空寺,就是今天的扬州天宁寺,70岁的时候迁居至“西方寺”,乾隆二十八年秋,77岁的金农在寂寞中与世长辞。比起“八怪”中其他的人来,金农的画路较宽,不蹈袭他人,独辟蹊径、自出心裁,这和他的学问、才情、胸襟是分不开的。由于他一生未做官,但在所生活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极富盛名,因此就有了“三朝名士大布衣”的雅称。
晚年的金农就生活在这前后两进,面阔三间的小院之中。当时西方寺己萧条衰败,一片凄凉,金农曾题诗:“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点灯”。此时的金农已年老体衰,评价自己:“妄念都绝”,称自己是“如来最小弟子”、“心出家庵粥饭僧”,一面卖画为生,一面念经、写经、画佛自娱。走进金农的念佛堂,我们从这座佛龛中的五字联:“写经满百卷,画佛亦千尊”,可以想见当年金农的处境与心态,中间的佛像是金农画的,这幅佛像画的很精采,衣服褶折结构所用的线条是富有“金石味”的书法用笔,如“金错刀”,似“锥划沙”,凝重浑厚中亦见灵动,脸部用“墨拓”法带线勾勒,十分传神。最有特色的是以二十余行700多字作背景,如一条条写有禅语的垂联飘带,其内容记述佛从何处来、佛对人们的作用、历史上四十个大画家分别为各寺庙绘制佛像的事情,还有自已对佛学的认识及作画时的情景记述,可以称得上金农画佛中的扛鼎之作。念佛堂四周是金农与罗聘当年在此所绘作品的图片,每幅均配有赏析短文,我们来看这幅《香林洒扫图》,此图从背影中生动地刻划了小沙弥香林扫搭的形象,佛门清静,洒扫是常事,题跋为“香林有塔扫而洗,洗而又扫,舍利放大光明,不在塔中而在手中矣。”这充满哲理的文字正是金农“佛即我心”的佛学思想的体现。
寄居室前后进之间有一个小庭院,有百年的桂花树两株,西边靠墙种笆蕉,竖怪石。是依金农的《蕉石图》拟之的,虽小却很有意境。寄居室后进三间,东为卧室、中为客厅、西为画室。卧室墙壁上挂着金农的《采菱图》、《自撰七绝漆书》。客厅正中墙壁上的一副对联“恶衣恶食诗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是金农集唐人句赠送给老友汪士慎的,汪士慎一生布衣,命运坎坷,晚年双目失明,金农称赞他人奇、诗好,体现了两人志趣相合、互为知己的挚情,实际上这副对联不也正是金农自身的写照吗?我们看中间的这幅自画像形神兼备。大家注意看画像的脚下,脚穿红鞋的确令人费解,堂堂的男子,还是“如来最小弟子”,怎么可以如此打扮呢?我觉得这也许表现的就是金农“踏破红尘”的愿望吧,您说呢?
左右两壁挂着四张书画,分别是金农的《壶天春色图》、汪士慎的《梅枝图》、郑板桥的《题画诗》、罗聘的《竹石图》。画室中陈列着书橱、多宝橱、画桌,画桌上还有一幅尚末完工的梅枝图,仿佛主人刚刚离去一般。走出金农寄居室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清代,有一位诗名甚大的名士先生客居扬州,成为各大盐商竞相延致的座上客。一次,一位盐商在扬州平山堂大宴宾,这位名士先生被奉在主宾席上。席间有人提议每人做一首有关 “飞红”的诗句来助酒兴,依次轮到这位盐商时,他苦思了好一阵未想出一句。众客要他罚酒,他忽然说我有了,随口念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听了大笑,齐说是他胡诌的,白雪似的柳絮,能“片片红”吗?要他交出出处来。正在尴尬间,名士先生起身说道:“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他引用得很正确”。众人不信,要这位名士先生念出全篇,这位先生从容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是啊,在夕阳的返照之下,柳絮自然就被染红了啊。众人听了,一致对这位先生的博学表示叹服,而事实上,这首诗是这位先生自己即兴作成为盐商解围的。受窘的盐商当然很高兴,过了一天,送了不少银两给这位先生作酬谢。这则故事,出自清人陆长春的《香饮楼宾谈》,文中交待得很清楚,这位先生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
【金农茶室】
寄居室西南是金农茶室,在这里我们将从金农和号称“茶圣”的汪士慎的书画作品中了解到许多有关茶的文化。前面向大家介绍过汪士慎晚年双目失明,失明的原因有的学者就认为与他嗜茶过度有直接关系,看来物极必反,茶虽好,饮之也不能过度啊!
这幅《玉川子煎茶图》是金农仿宋人摹本而绘,画中煎茶之情形,再现了最初茶的制作方法。这幅《玉川子嗜茶》书法作品中著名的“茶歌”是唐代诗人卢仝对饮茶七个境界的描述:“一碗喉咙润;两碗破孤闷;三腕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以后凡是研究茶的人都喜欢引用此诗,因为茶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早已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一种生活状态的标志,深深的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了。
大家请向茶室西面看,一排青竹依墙而生,疏密有致,洁白的墙面右上方以“漆书”错落变化地写着金农的“画竹题句”:“余六十岁后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之东西种植修篁以千万计,每当高舂夕晡时就以日影写其状,即以此君为师也”。款字下立石笋两块,景致独特。一方小院,一面白墙,因有青竹、奇石、漆书,似乎将“八怪”领袖金农的意念与自然构成一幅浑然相融的画面,从而成为了“翠影补壁”一景。大家可以在此合影留下这美好的意境。
金农晚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七年,这期间24岁的罗聘拜他为师,作“诗弟子”并学画。其实,年轻的罗聘绘画的技法并不在金农之下,那他为什么拜金农为师呢?传说,金农到了西方寺安顿下来后,为了生活曾在附近的县学旁租下一间店面房,雇几个下人经营灯笼生意,金农便画或写些作品贴在灯笼上。一天,下人告诉金农:“这几天生意特别好,灯笼一大早挂出去就被一位年轻人全部买走了。”金农想:“我又没题上自己的款,盖上自己的印,是谁这样做呀?”隔日,金农事先坐在店里,欲看个究竟。果然如下人所述,一位英姿勃发、秀气过人的小伙子出现了,就在他买下灯笼快要出门时,金农说道:“后生请留步一叙”,年青人转头发现是金农,立即从随身包裹中取出数十张临习之作递给金农,金农见罢很受感动,原来画的都是已卖出的灯笼上的书画作品。年轻人诚恳地说:“我敬重先生,意欲拜您为师。”金农大喜,当即认徒。这是一段佳话,因为金农晚年寄居西方寺,其情其景都是很孤寂的,这期间收下罗聘为弟子,却增添了诸多的生活乐趣与创作活力。这也使“八怪”中有了一对师徒,罗聘是八怪中的殿军人物,他的加盟使扬州八怪在扬州的活动时间又延续了好多年。七十七岁的金农客死于寄居室后,隔年就是由他的弟子罗聘扶柩葬于杭州临平黄鹤山中的。
【东园景区】
在扬州国画院名誉院长,著名画家李亚如先生的书画陈列厅前有一方水池,名叫“鹤池”,也称“鹤池窥冰”。金农寄居西方寺时有“以鹤为伴”的爱好,他的诗句“我今常饥鹤缺粮”就记载了其当时生活的贫困及与鹤同甘共苦的境况。金农养鹤为孤寂辛酸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情趣,“月夜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人魂。”他曾携鹤踏雪,并题诗于壁:“此时何所想,池上鹤窥冰。”高士情怀可见一斑。
转过“鹤池”,就来到“竹泉亭”。这是一座建在西方寺水井上的四角亭。金农在西方寺寄居七年即用此井中之水,水井四周有叠石假山、清竹、卵石小径,构成了“竹泉幽境”。金农一生爱竹,晚年更是以画竹为乐事。井水亦称泉水,故名“竹泉”,当年金农常用的一方闲章就叫“竹泉”,现在我们建亭于古井之上,以追寻金农高古雅逸的情怀。
沿着竹泉小径往南是一座“五代经幢”,此经幢刻于五代保大四年,其内容为佛学中的“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真言”。经幢呈六角型,背面无字可以想见是靠墙而立的,现存上半截。所见百余字,楷中寓行、字型工稳、点划分明、气韵生动,对研究佛学和五代书法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条长廊叫做“碑廊集粹”,从传世的八怪书画作品中精选了六十一幅,经镌刻、墨拓展示在长廊的两侧,这些碑刻拓片不仅能映现八怪们的创新理念,又能代表各自的艺术特点。郑板桥的书法作品选刻较多,其中就有脍炙人口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歌吹古扬州”等等诗句。碑廊东北面有一处园林小品,我们称之“莲池映月”,透过这类似瘦西湖徐园中的葵窗,竹荫下这块太湖石多像金农在拜佛啊,顺着悦耳的泉滴声我们看到一弯呈月牙形的池水,这里睡莲点点、小鱼在水中穿行,抬眼望,一块汉白玉上刻着行书“莲池映月”,让人感到非常的恬静和雅逸。
扬州八怪纪念馆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刚才我只是给大家做了一些概况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再好好的欣赏一下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5:08
扬州八怪纪念馆
主要游览路线:
南柯古槐、西方寺 —— 陈列大厅 —— 金农寄居室 —— 金农茶室 —— 东园景区
【南柯古槐、西方寺】
扬州为自古繁华之地,多少王侯将相、巨豪商贾、能工巧匠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而它令人神往的无限魅力自然也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李白用“烟花三月下扬州”向往它,欧阳修用“琼花芍药世无伦”赞美它,徐凝给予了它“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太多的文章、太多的画卷在描绘它、称颂它。可是细细品来,也许与扬州关系最密切,最有影响,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还得算是这样一个文人集团——扬州八怪。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扬州八怪纪念馆”近距离的感受、认识这些卓尔不群的文人雅士们吧!
扬州八怪纪念馆座落在历史悠久的古巷,驼岭巷内,我们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往前走的时候,千万别忽视了身边这棵千年的老槐树,它可是与著名的成语“南柯一梦”紧密相关哦!传说,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就住在扬州,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有一次淳于棼过生日,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不觉沉沉睡去了。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他兢兢业业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皇帝下令,让淳于棼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可怜淳于棼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棼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棼撤除职务,下令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一切只是一场梦,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而挖开大槐树下的树洞,“大槐安国”原来只是个蚂蚁窝,唐朝文人李公佐将此故事写成《南柯太守传》,到了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又将这一故事改编成剧本《南柯记》并入《临川四梦》,*的著名诗句“蚂蚁缘槐跨大国”用的也是这个典故。故事里的大槐树就是我们眼前的这株了,您看,这株古槐繁枝茂叶、槐香四溢,历尽千年依然挺拔茂盛,面对这株唐代名木,我们就能感触到扬州历史的悠长和文化的蕴涵,朋友们赶紧合影留念吧!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纪念馆门前,扬州八怪纪念馆建于1993年11月22日郑板桥诞辰300周年之际,它是国内唯一以展示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与创新精神的专业性纪念馆,那么馆址为什么选在小巷当中呢?这是因为“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金农晚年曾寄居于西方寺,而扬州八怪纪念馆就是利用西方寺古建筑改造建成的。西方寺是不是西方人建造的呢?当然不是,西方寺始建于唐代,唐代的扬州富甲天下,而这座寺就在横贯市区中心部位的大街附近,是扬州繁华富裕的集中体现,堪称“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人间仙境,再加上在此又发掘出了三尊佛像,于是便有了“西方寺”的称号。下面就请大家与我一起进纪念馆参观吧。
【陈列大厅】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西方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它外观气宇轩昂,内部构架是珍贵的楠木,在扬州极为罕见,而今它就是我们八怪纪念馆的主要组成部分“陈列大厅”。
我们先来看看大厅前的这一对铁镬,我们在瘦西湖的“徐园”中就已经见过它们的兄弟姐妹了。扬州共出土九个铁镬,关于铁镬的用途有三种说法:有人说扬州因地*江、运河交接处,河网纵横、水患不断,萧梁时铸此镬置水边以作镇水防患用;也有人说隋炀帝残暴铸铁镬是作刑具用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军将广兵多且战事颇繁,铸铁镬是为行军煮军粮用的。无论它们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它们都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代表,就像大厅前的这幅金农的楹联所说的中华文化是“三千余年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三千余年”指的就是中国的悠久历史,“八十一家”则是指历史上涌现的无数文化精英们,此联写的纵横古今、大气磅礴,还很好的表现出了金农“漆书”的特点,他写字用重墨,横粗竖细,直笔多,曲笔少,形同漆匠用扁刷刷出来的笔画,因此得名。而抱柱上另一幅郑板桥的对联正总结了金农漆书和扬州八怪这个文人集团最大的特点和精神内涵“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世人皆爱春夏挺拔茂盛的树木,而郑板桥独爱秋天之树,因为它删繁就简,与众不同;世人皆爱灿烂盛开之花,而郑板桥独爱二月新花,因为是它们最先打破寒冬的束缚,是春天的使者。这幅对联用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表现出了“重视创新,追求创新”的审美意境,而“创新”也正是扬州八怪最鲜明的特点和艺术理念,是对八怪思想最佳的总结。其实,时至今日,“创新”不也同样是我们正在追求的境界吗?
走进大厅,我们眼前这些或站或坐的雕像,就是清朝康乾年间活跃在扬州的一群师法自然、勇于创新的文人——扬州八怪。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了,雕像明明有15尊怎么会是八怪呢?其实,扬州八怪的“八”在这儿不能当数词来解释,“八”与“怪”合在一起是一个不可拆分的形容词,在扬州方言中“八怪”带有贬意的色彩,是“丑八怪”的意思。在扬州八怪生活的年代,在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宫廷画家,他们就拿“八怪”这个词来鄙视这群在扬州的民间画家,称他们是书画界的“丑八怪”,故名“扬州八怪”。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扬州八怪”的价值终于得到了承认,而今“扬州八怪”中的“八怪”是对这一群卓尔不群文人的高度赞扬,由贬义变成褒义了。这下我们就明白了,其实,八怪并不是实指八个人,而是指一个群体。关于扬州八怪成员的说法据史料记载共有13种之多,而今我们选择了金农、郑板桥、李鱓、高凤翰、华喦、黄慎,李方膺、罗聘、汪士慎、高翔、边寿民、陈撰、杨法、李葂、闵贞这十五位作为这一群文人的代表。
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扬州八怪”的几位主要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艺术成就佼佼者。他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扬州兴化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的职业画家。雍正十年,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接着中了进士,后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无一积案,无一冤民,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郑板桥擅长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人们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郑板桥的绘画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要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个不同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而“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所以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是安徽休宁人,他寓居扬州,擅画花卉,随意勾点,清妙多姿。精画兰竹,尤擅长画梅,笔致疏落,超然出尘,笔意幽秀,气清而神腴,墨淡而趣足,其秀润恬静之致,令人争重。金农称他画梅之妙和高翔异曲同工,高翔善画疏枝,汪士慎善画繁枝,都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的趣味。汪士慎老年一目失明,尚能挥写自如,不失当年风韵。在一目失明作画时,自刻了一方印“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都失明了,但仍挥写自如。金农称赞他“盲于目,不盲于心”。“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梅花岭下史可法墓前,一幅巨型梅花刻漆螺钿落地屏气势壮观,长歌如诉,这就是“扬州八怪”汪士慎著名的“汪梅”了。这位汪伦的后人,半生踏歌扬州,清高狂傲,他梅花屏上的繁枝梅花,在南北枝头次第开放,“横枝大干走龙虬,万蕊千花心手狂”,盘旋曲折如虬龙舞空,香雪缤纷,满是梅影花光。“一目著寒梅”的诗人,寥寥几笔,一枝寒梅扶摇直上,一枝横斜而出,却又冷香四溢,树树香光落满衣裳。他的才学令人敬佩,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感动不已。
唐代诗人李贺被称为“鬼才”。“扬州八怪”中也有一位画家被称做“五分人材,五分鬼材”。这倒不是他的画风像李贺的诗风那样冷峭,而是因为他善画鬼,并且自称能白日见鬼的原故。他就是罗聘,“八怪”中班辈最小的一个。罗聘,字遯夫,号两峰,雍正十一年生于扬州,罗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征:眼睛生得碧蓝,晶莹可爱,家里就替他起了小名叫“阿喜”。他曾住在扬州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为“朱草诗林”,其堂为“香叶草堂”,至今保存完好,是“扬州八怪”中唯一保留下来的私人住宅。罗聘是金农的入室弟子。他和金农、高翔一样,一生未做官,游玩也是他的爱好。罗聘的长项是人物、佛像、山水和梅竹。尤以画鬼著名,《鬼趣图卷》是他的旷世名作,《鬼趣图》一共八幅,第一幅是满纸烟雾中隐隐有些离奇的面目和肢体;第二幅是一个个短裤尖头的胖鬼急急先行,后面跟着一个戴缨帽的瘦鬼,像是主仆的样子;第三幅是一个穿着华丽而面目可憎的“阔鬼”手拿兰花,挨近一个穿女衣的女鬼说悄悄话,旁边一个白无常在那儿窃听;第四幅是一个矮鬼扶杖据地,一个红衣小鬼在他的挟持下给他捧酒钵;第五幅是一个长脚绿发鬼,伸长手臂作捉拿状;第六幅是一个大头鬼,前面两个小鬼,一面跑,一面慌张回顾;第七幅是一个鬼打着伞在风雨中急去,前面有个鬼先行,还有两个小鬼头出现在伞旁;第八幅是枫林古冢旁,两个白骨骷髅在说话。真是光怪陆离,无奇不有,看了使人既耸然又发笑。画家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实际上这正是对当时社会的无情讥讽。他的画继承师法,但是不拘泥于师法,笔调奇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妻子方婉仪和两个儿子允绍和允缵都擅长画梅花,有“罗家梅派”之称,清代文学家袁枚和姚鼐均为之题诗称赞。
“扬州八怪”个个都身怀绝艺,而且特点鲜明,李鱓生平狂放不羁,画题广泛,特别擅长用水,一方“卖画不为官”的印章正是他一生的写照。黄慎号瘿瓢子,是远近闻名的孝子,虽出生贫寒却从不向生活低头,精进不懈,最终成名成家。“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李方膺的《风竹图》代表了他高超的技艺和向困难挑战的勇气。高翔精于书画、篆刻,画梅花“全以意胜”,晚年时右手残疾,以左手代书仍然创造出了不少佳作。关于“扬州八怪”主要人物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就陈列在我们身边的橱窗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欣赏。
【金农寄居室】
走出陈列厅,我们面前有一株参天的银杏树,这株银杏树已有780多岁了,是扬州超过五百年以上的十大名木之一。银杏树,又称白果树、公孙树,所谓公孙树,就是指前人植树至孙辈方能获益,银杏树生长缓慢,眼前如此粗壮的这棵树该经历了多少风雨的考验啊。银杏叶呈扇形、雌雄异株,所结果实叫做白果,可以入药。银杏树一年四季树貌变化很大,尤以深秋时,树叶金色辉煌随风飘落煞是壮美可观,故称为“公孙洒金”。在银杏树的对面就是扬州市的市花琼花了,传说隋炀帝下扬州就是为了看琼花,“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琼花的美名传遍了天涯!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七十岁时开始寄居生活的地方,这也是西方寺方丈所居之处。金农,康熙二十六年生于“以湖山胜”的浙江仁和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市。金农英才早发,年少即负诗名,深为浙中诸前辈欣赏,可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可能是因为父死而家境骤贫,金农进取的愿望没有能实现。金农30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是恶性疟疾,“寒热互战,肤悴而削”。当时生活又十分窘困,“一月闭门恒自饥”,且不说治疗,吃饭也成了问题。在贫病交迫中,他发出了“中岁以往万事输”、“早衰吾欲称老夫”的感慨。病中,金农“寒宵怀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国辅‘寂寞抱冬心’之语以自号”,号“冬心先生”,显示出了金农心境的凄凉。35岁那年,金农第一次来到扬州,金农这次在扬州,对扬州的风光之美,人文之盛,图籍之多,印象是深刻的,第一次来扬州他就爱上了扬州,为今后的常来扬州和定居扬州立下了根基。后来在京师求取功名的时候,金农下榻于前门外樱桃斜街一处客店,各省应举的人来的不齐,先到的人只有客店里等,靠清廷发给的一点伙食费勉强维持着。拖了好一阵才开考,待到揭晓,金农和他的友人厉鹗都落榜了,金农不胜唏嘘,是别人搞的闹剧呢,还是自己做的一场梦?自己是50岁的人了,跑来赶这种虚热闹,不是自讨没趣?他梦醒了,“世无伯乐”,“功名”不是为他们这种人准备的,他也决不再图什么“功名”。他要真正遂他的林壑之志,决定“以布衣雄世”,从此“掉头独往,免得折腰向人俯仰”。乾隆十五年,64岁的金农开始定居扬州,起先住在谢司空寺之别院,所谓谢司空寺,就是今天的扬州天宁寺,70岁的时候迁居至“西方寺”,乾隆二十八年秋,77岁的金农在寂寞中与世长辞。比起“八怪”中其他的人来,金农的画路较宽,不蹈袭他人,独辟蹊径、自出心裁,这和他的学问、才情、胸襟是分不开的。由于他一生未做官,但在所生活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极富盛名,因此就有了“三朝名士大布衣”的雅称。
晚年的金农就生活在这前后两进,面阔三间的小院之中。当时西方寺己萧条衰败,一片凄凉,金农曾题诗:“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点灯”。此时的金农已年老体衰,评价自己:“妄念都绝”,称自己是“如来最小弟子”、“心出家庵粥饭僧”,一面卖画为生,一面念经、写经、画佛自娱。走进金农的念佛堂,我们从这座佛龛中的五字联:“写经满百卷,画佛亦千尊”,可以想见当年金农的处境与心态,中间的佛像是金农画的,这幅佛像画的很精采,衣服褶折结构所用的线条是富有“金石味”的书法用笔,如“金错刀”,似“锥划沙”,凝重浑厚中亦见灵动,脸部用“墨拓”法带线勾勒,十分传神。最有特色的是以二十余行700多字作背景,如一条条写有禅语的垂联飘带,其内容记述佛从何处来、佛对人们的作用、历史上四十个大画家分别为各寺庙绘制佛像的事情,还有自已对佛学的认识及作画时的情景记述,可以称得上金农画佛中的扛鼎之作。念佛堂四周是金农与罗聘当年在此所绘作品的图片,每幅均配有赏析短文,我们来看这幅《香林洒扫图》,此图从背影中生动地刻划了小沙弥香林扫搭的形象,佛门清静,洒扫是常事,题跋为“香林有塔扫而洗,洗而又扫,舍利放大光明,不在塔中而在手中矣。”这充满哲理的文字正是金农“佛即我心”的佛学思想的体现。
寄居室前后进之间有一个小庭院,有百年的桂花树两株,西边靠墙种笆蕉,竖怪石。是依金农的《蕉石图》拟之的,虽小却很有意境。寄居室后进三间,东为卧室、中为客厅、西为画室。卧室墙壁上挂着金农的《采菱图》、《自撰七绝漆书》。客厅正中墙壁上的一副对联“恶衣恶食诗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是金农集唐人句赠送给老友汪士慎的,汪士慎一生布衣,命运坎坷,晚年双目失明,金农称赞他人奇、诗好,体现了两人志趣相合、互为知己的挚情,实际上这副对联不也正是金农自身的写照吗?我们看中间的这幅自画像形神兼备。大家注意看画像的脚下,脚穿红鞋的确令人费解,堂堂的男子,还是“如来最小弟子”,怎么可以如此打扮呢?我觉得这也许表现的就是金农“踏破红尘”的愿望吧,您说呢?
左右两壁挂着四张书画,分别是金农的《壶天春色图》、汪士慎的《梅枝图》、郑板桥的《题画诗》、罗聘的《竹石图》。画室中陈列着书橱、多宝橱、画桌,画桌上还有一幅尚末完工的梅枝图,仿佛主人刚刚离去一般。走出金农寄居室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清代,有一位诗名甚大的名士先生客居扬州,成为各大盐商竞相延致的座上客。一次,一位盐商在扬州平山堂大宴宾,这位名士先生被奉在主宾席上。席间有人提议每人做一首有关 “飞红”的诗句来助酒兴,依次轮到这位盐商时,他苦思了好一阵未想出一句。众客要他罚酒,他忽然说我有了,随口念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听了大笑,齐说是他胡诌的,白雪似的柳絮,能“片片红”吗?要他交出出处来。正在尴尬间,名士先生起身说道:“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他引用得很正确”。众人不信,要这位名士先生念出全篇,这位先生从容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是啊,在夕阳的返照之下,柳絮自然就被染红了啊。众人听了,一致对这位先生的博学表示叹服,而事实上,这首诗是这位先生自己即兴作成为盐商解围的。受窘的盐商当然很高兴,过了一天,送了不少银两给这位先生作酬谢。这则故事,出自清人陆长春的《香饮楼宾谈》,文中交待得很清楚,这位先生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
【金农茶室】
寄居室西南是金农茶室,在这里我们将从金农和号称“茶圣”的汪士慎的书画作品中了解到许多有关茶的文化。前面向大家介绍过汪士慎晚年双目失明,失明的原因有的学者就认为与他嗜茶过度有直接关系,看来物极必反,茶虽好,饮之也不能过度啊!
这幅《玉川子煎茶图》是金农仿宋人摹本而绘,画中煎茶之情形,再现了最初茶的制作方法。这幅《玉川子嗜茶》书法作品中著名的“茶歌”是唐代诗人卢仝对饮茶七个境界的描述:“一碗喉咙润;两碗破孤闷;三腕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以后凡是研究茶的人都喜欢引用此诗,因为茶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早已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一种生活状态的标志,深深的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了。
大家请向茶室西面看,一排青竹依墙而生,疏密有致,洁白的墙面右上方以“漆书”错落变化地写着金农的“画竹题句”:“余六十岁后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之东西种植修篁以千万计,每当高舂夕晡时就以日影写其状,即以此君为师也”。款字下立石笋两块,景致独特。一方小院,一面白墙,因有青竹、奇石、漆书,似乎将“八怪”领袖金农的意念与自然构成一幅浑然相融的画面,从而成为了“翠影补壁”一景。大家可以在此合影留下这美好的意境。
金农晚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七年,这期间24岁的罗聘拜他为师,作“诗弟子”并学画。其实,年轻的罗聘绘画的技法并不在金农之下,那他为什么拜金农为师呢?传说,金农到了西方寺安顿下来后,为了生活曾在附近的县学旁租下一间店面房,雇几个下人经营灯笼生意,金农便画或写些作品贴在灯笼上。一天,下人告诉金农:“这几天生意特别好,灯笼一大早挂出去就被一位年轻人全部买走了。”金农想:“我又没题上自己的款,盖上自己的印,是谁这样做呀?”隔日,金农事先坐在店里,欲看个究竟。果然如下人所述,一位英姿勃发、秀气过人的小伙子出现了,就在他买下灯笼快要出门时,金农说道:“后生请留步一叙”,年青人转头发现是金农,立即从随身包裹中取出数十张临习之作递给金农,金农见罢很受感动,原来画的都是已卖出的灯笼上的书画作品。年轻人诚恳地说:“我敬重先生,意欲拜您为师。”金农大喜,当即认徒。这是一段佳话,因为金农晚年寄居西方寺,其情其景都是很孤寂的,这期间收下罗聘为弟子,却增添了诸多的生活乐趣与创作活力。这也使“八怪”中有了一对师徒,罗聘是八怪中的殿军人物,他的加盟使扬州八怪在扬州的活动时间又延续了好多年。七十七岁的金农客死于寄居室后,隔年就是由他的弟子罗聘扶柩葬于杭州临平黄鹤山中的。
【东园景区】
在扬州国画院名誉院长,著名画家李亚如先生的书画陈列厅前有一方水池,名叫“鹤池”,也称“鹤池窥冰”。金农寄居西方寺时有“以鹤为伴”的爱好,他的诗句“我今常饥鹤缺粮”就记载了其当时生活的贫困及与鹤同甘共苦的境况。金农养鹤为孤寂辛酸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情趣,“月夜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人魂。”他曾携鹤踏雪,并题诗于壁:“此时何所想,池上鹤窥冰。”高士情怀可见一斑。
转过“鹤池”,就来到“竹泉亭”。这是一座建在西方寺水井上的四角亭。金农在西方寺寄居七年即用此井中之水,水井四周有叠石假山、清竹、卵石小径,构成了“竹泉幽境”。金农一生爱竹,晚年更是以画竹为乐事。井水亦称泉水,故名“竹泉”,当年金农常用的一方闲章就叫“竹泉”,现在我们建亭于古井之上,以追寻金农高古雅逸的情怀。
沿着竹泉小径往南是一座“五代经幢”,此经幢刻于五代保大四年,其内容为佛学中的“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真言”。经幢呈六角型,背面无字可以想见是靠墙而立的,现存上半截。所见百余字,楷中寓行、字型工稳、点划分明、气韵生动,对研究佛学和五代书法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条长廊叫做“碑廊集粹”,从传世的八怪书画作品中精选了六十一幅,经镌刻、墨拓展示在长廊的两侧,这些碑刻拓片不仅能映现八怪们的创新理念,又能代表各自的艺术特点。郑板桥的书法作品选刻较多,其中就有脍炙人口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歌吹古扬州”等等诗句。碑廊东北面有一处园林小品,我们称之“莲池映月”,透过这类似瘦西湖徐园中的葵窗,竹荫下这块太湖石多像金农在拜佛啊,顺着悦耳的泉滴声我们看到一弯呈月牙形的池水,这里睡莲点点、小鱼在水中穿行,抬眼望,一块汉白玉上刻着行书“莲池映月”,让人感到非常的恬静和雅逸。
扬州八怪纪念馆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刚才我只是给大家做了一些概况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再好好的欣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