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急!!形势与政策课题:(1)关于气候方面(2)中非合作方面的内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7:1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6:06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气候公约》第四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中国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努力实施本方案。

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从地域分布看,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一是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二是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四是中国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国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7亿吨,甲烷为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甲烷约为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

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O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为26.9:41.3:31.8,2005年为12.6:47.5:39.9,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电信、旅游、金融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机械、信息、电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较大的节能效益。1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方针,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相关法规,制定节能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鼓励节能的技术、经济、财税和管理*,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与标识,鼓励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与推广,引进和吸收先进节能技术,建立和推行节能新机制,加强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等*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工业部门中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也有了明显的下降:2004年与1990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27克标准煤下降到376克标准煤,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由997千克标准煤下降到702千克标准煤,大中型企业的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201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57千克标准煤。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如按照中国1994年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吨计算,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国家*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

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户用沼气池已达到1700多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处,年产沼气约15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约102万吨;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0万台、总容量约4万千瓦的小型独立运行风力发电机;光伏发电的总容量约为7万千瓦,主要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500万平方米。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除植树造林以外,中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9平方米,这部分绿地对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的生育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0‰,自然增长率为5.89‰,分别比1990年低了8.66和8.50个千分点,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亿吨,这是中国对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措施的制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措施。2004年*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2月,全国*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发电并网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费用分摊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一系列*和措施。2005年8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发布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8月,*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这些*性文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和法律保障。

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和机构建设。中国*成立了共有17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在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气候变化的*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为**各部门和地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指导。为切实履行中国*对《气候公约》的承诺,从2001年开始,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组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编写工作,并于2004年底向《气候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正式提交了该报告。近年来中国*还不断加强了与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综合管理,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强化了对能源工作的领导。为规范和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中国的有序开展,2005年10月中国*有关部门颁布了经修订后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第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中国*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等,开展了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等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开展了“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并组织编写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参加《气候公约》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有关部门还开展了一些有关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的国际合作项目。

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中国*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了多期*及省级决策者气候变化培训班,召开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开通了全方位提供气候变化信息的中英文双语*网站《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6:06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 年第1 期
科学文化
编者的话:
全球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个科学问题, 从上世纪80 年代被科学家发现地
球表面气温均衡升高以来已经二十余年,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
远没有结论。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虽然如此,由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
社会经济以及*问题,被世界各国重视并付诸行动,充分表明科学对社会影
响的极端重要性。然而,本刊编辑还是要提醒读者:在科学问题尚没有准确结论
以前,切不可操之过急。低碳经济、低碳文化以及低碳生活等等之类的口号,要
慎之又慎。本刊本期集中发表几篇有关文章,以期引起读者重视和讨论。
賰跈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科







2010 年

1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去年年底
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现
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把应对
气候变暖看做是21 世纪人类面
临的最重大的环境发展问题,同
时也把发展低碳经济看做是减缓
和应对气候变暖灾难的最紧迫的
任务。应该说,这是全人类的一种
幸运!
长期以来, 我国始终高度重
视气候变化问题, 早在1992 年,
本着对我国人民和人类共同福祉
负责的态度,我们就签署了《联合
国气候变化公约》和《联合国遏制
生物多样性消失公约》; 同时,我
国也是最早根据联合国《地球宪
章》和《21 世纪议程》制定《中国
21 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
略, 并最早承诺把节能减排作为
应对天气变暖措施的国家之一。
伴随着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
重,我国还积极制定了《应对气候
变化国家方案》, 提出2005 年到
2010 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森
林覆盖率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
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认真做好
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 并取得
显着成效。
然而, 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
内, 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对气候变
暖事实及原因知之不多, 对由此
引起的发展低碳经济和调整经济
结构问题抱有疑虑。更有甚者,还
有人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说成
是一场“毫无由来的恐慌”或“陷
阱”,[1] 或者是*家的“博弈手
段”或“阴谋”。例如,2010 年1 月
17 日晚,郎咸平教授在广东电视
台的一个对话节目中, 用极其蔑
视、充满嘲笑的话语,无情地批判
了把应对气候变暖作为调整经济
结构动因的“伪科学性”。应当说,
郎咸平先生是一位具有很强大的
话语权并且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学
者。由此,我担心他的这种听上去
“很科学”的“批判”会在造成极大
的“不科学”、“不人文”的负面影
响。
由此, 本文试图从自然科学
与人文科学交叉的二重视角,对
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引发的发展低
碳经济和调整经济结构问题进行
探索与争鸣。这种探索与争鸣是
绝对必要的。因为“科学”就其本
质而言,是一种以“质疑”(对已知
世界)为起点,以“探索”(对未知
世界)为桥梁,以“调查研究、占有
资料、实验和试验”为手段,以“发
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为标
志,以获得真知或获得构建秩序与
混沌之间的路径(方法)为终点的
社会活动,而不是仅凭话语权和影
响力就能“证实”或“证伪”的个人
行为;而“人文”就其本质而言,则
是一种以“反思”、“追求”、“变化”
为特质的历史传承和精神风貌,而
不是单纯的异想天开或批判主义。

气候变暖,因改变地球自然状
态而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所
以认识气候变暖问题首先要从认
识地球开始。
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在大约
46 亿年前,地球是宇宙尘埃与陨石
的集团。经过数百万年绕太阳运
行,它逐渐演化成一个由98%的二
氧化碳、1.9%的氮、0.1%的氩构成
的“原生大气泡”。随着不断冷却以
及不断发生的地质作用,地球表面
逐渐形成一个类似今天“温室效
应”的“大气层”。当大气层中的原
子和简单分子融入掉进海里融入
水中,生命的主要化学基础———核
酸、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
也就产生了。因此,空气不仅构成
地球环境系统的第一要素,也是创
造和维持生命的第一个要素。[2]从
对遏制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思索
杨志
賰跉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 年第1 期
地球物理学的角度看,空气、水、
岩石(包括土壤)以及由它们构成
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还有这
三个圈交汇处演化出来的生物
圈, 是地球的构成要素及其子系
统。作为宇宙中迄今为止惟一存
有生命的星球, 地球是在太阳能
的作用下以自组织形式进行以物
质、能量、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
形态的循环。在这里,应该强调的
是,如果没有大气圈,就不会有水
圈、岩石圈,更不会有生物圈,从
而也绝对不会有人类;或者说,人
类连同其他生物之所以能够在地
球这样一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
超复杂的循环系统中生存、演化、
繁衍, 是因为它首先是个“大气
球”。
然而, 从生物生态学的角度
看, 地球不仅是个“气球”、“水
球”、“岩石球”, 而且是个有生命
的、活生生的“生态球”。因此,认
识地球的生态环境还必须正确认
识人类自己。卓越的地球化学家、
生物圈学说的创立者、前苏联科
学院院士维尔纳茨基认为, 人类
作为一种特殊的“活物质”是决定
地球成为宇宙间迄今为止独一无
二的“生态球”的极其重要的地质
力量。所谓“活物质”,按维氏的定
义,是能够以重量、化学成分、能
量、空间特征来表示的所有有机
体的总和,是地壳(岩石圈)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 是地壳变化的机
制。与死物质相比,活物质具有独
特的新陈代谢功能: 因此,(1)它
的地质作用完全可以同河流、风、
火山及其他物质的地质作用相
比,是统一地壳过程的表现形式;
(2)它是生物圈的统一整体,因而
也是把宇宙辐射转化为地球
能———电能、化学能、机械能、热
能的转换器;(3)它与自然环境系
统间的互动, 是影响生物圈的巨
大力量;(4)人作为同类活物质的
一部分, 表现为其他种类活物质
无法比拟的“能动性”和“社会组
织性”,它作为“智慧”可以使生物
圈演化为智慧圈;(5)智慧圈的出
现, 导致人类活动系统与自然环
境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发生“ 质
变”,即“生物圈发展的自然过程
受到破坏……人首次成为巨大的
地质力量”;(6) 这种地质力量足
以能够“改变地球和太阳之间关
系[3],以及地球生态系统中子系
统之间的关系, 从而能够改变整
个地球系统。
由此,维尔纳茨基早在20 世
纪30 年代就强调,要正确认识人
类与地球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
要“从地球形成”、“地球化学”、
“地质学”的角度,认识生命,从而
人类的起源;然后,再从生命系统
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过程,认
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 才是从生命和生物学演化
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的产生、生
存和繁衍以及发展问题。[4]

毫无疑义, 气候变暖是当今
最大的环境问题或生态问题。当
今正在经历的全球性气候变暖,
与近几百年来人类工业化活动密
切相关。
环境问题或生态问题,指的由
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或生态
系统的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
生活、健康甚至生存带来的不良影
响。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当前地球
气候正经历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
显著变化。*间气候变化专门委
员会(IPCC)实证报告也指出:近百
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
0.74℃; 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
那么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
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
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
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
全球经济重大损失。我国发布的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6)
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也与世
界大略相同。其实,近几年来,我国
春夏秋冬发生的若干自然灾害,诸
如去冬今春在广西和云南等地发
生的“大旱”,都使我们不仅亲身亲
身感受到“地球生病了”,“气候变
化了”, 而且还亲身经历到了我国
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在增加、南方地
区洪涝灾害在加重、北方地区水资
源供需矛盾在加剧、森林和草原等
生态系统在退化、生物灾害在频
发、生物多样性在锐减、台风和风
暴潮和沿海地带灾害在加剧、以及
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
到影响,等等。
尽管造成气候变化的因素是
多样复杂的。但数据表明,当前的、
由近几百年变化数据支撑的气候
变暖趋势, 与发轫于18 世纪中叶
的工业*的“足迹”同步,气候变
暖作为环境问题率先在发达国家
发展的黄金时代爆发,并伴随工业
賰跊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科







2010 年

1

化在全球的拓展而日趋严重。例
如, 有资料表明, 自工业*以
来,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增加了
25%, 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
出来的过去16 万年的全部历史
记录。又如,按照美国橡树岭实验
室研究报告给出的证据:自1750
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全球累计
排放了1 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
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目
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已从工
业*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
单位)上升到2005 年的379ppm,
已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测定
的工业化前几千年中的浓度值,
甚至超过了近65 万年以来的自
然变化范围; 更为严重的是,在
1970 年至2004 年间———即在发
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进入高级阶
段, 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初始
阶段的———这段时间里, 全球
CO2
的排放增加了80%。
为什么工业化会成为驱使气
候变暖的因素呢? 这是因为传统
工业化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
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因而
快速形成增温效应, 所以造成气
候变暖。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
发展高碳产业呢? 这是因为高碳
产业往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
转型的物质技术基础, 同时更重
要的是高碳产业能够获得高额利
润。从历史上看,西方工业化“黄
金时代”实际是“高碳产业获得高
额利润的时代”。例如,曾经发生
的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5]
其中有四大事件就发生在二战后
以惊人速度重新崛起的日本。日
本著名环境哲学和伦理学家岩佐
茂如是评价说:“从上世纪50 年
代后期开始的经济高速增长,由
于企业偏重追求利润、积累资本,
轻视废物处理, 其后果……爆发
了产业公害, 出现了深刻的社会
问题。河流被淤泥亏染,鱼无法生
存。城市空气被工厂排出的煤烟
和汽车排出的尾气所污染, 光化
学烟雾现象频繁发生……相继有
四大公害(疼痛病、四日市的哮喘
病、熊本和新泻的水俣病) 被起
诉”;所以“日本在战后…成了‘公
害的先进国家’”;他还说:“20 世
纪是环境破坏的世纪”。[6]
上述数据还说明一个令人深
思的问题:占全世界人口20%的
发达国家, 因工业化而发达的国
家, 不仅占有昨天和今天的财富
而且占有明天的排放空间; 占全
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至
今梦寐以求工业化, 但今天面临
的现实却是为失去工业化所需要
的排放空间。

应该说, 当前国际公认的已
威胁到人类生存安全的最重大的
环境问题就是气候变暖, 以及由
此带来的物种加速灭绝和生物多
样性消失、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淡
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
锐减、海洋环境恶化、以及由化学
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垃圾成灾等问
题。2007 年,环球能源网根据碳
监测行动(CARMA)网站提供的
数据, 对世界各国CO2
排放量进
行了比较: 美国是二氧化碳排放
最多的国家,CO2
排放总量量为28
亿吨/年,仅美国发电厂二氧化碳排
放量就占到了全球发电厂排放总
量的25%;中国作为一个处在工业
化中期发展的国家,是在排放量上
与美国最为接近的国家,CO2
排放
总量量为27 亿吨/年; 尽管中国的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有2 吨/年,
而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少
于9 吨/年,同时总排放量位居第7
名的澳大利亚实际人均二氧化碳
排放量为11 吨/年,为世界首位,位
于第三位的是俄罗斯,其CO2
排放
总量为6.61 亿吨/年。
在这里,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
学的视角, 特别是从经济学的视
角,梳理西方工业化与其经济发展
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认
识气候变暖的人为因素,以及理解
为何要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来
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一定是有帮助
的。因为工业化及其过程在人与自
然之间,是作为生产力(体系)的载
体,发挥着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转
换和变换相联系的作用与功能的;
因此,作为一种物质力量、作为一
种经济获利手段、工业化及其进
程,从根本上是要服从于具有社会
性质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具有人文
性的发展观和价值观的。事实上,
西方国家对工业化及其过程的安
排, 从来不是单纯从人与自然、物
质、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角度出
发, 而首先是从人与人之间关系,
即买卖、供求、生产与消费、投入与
产出、资本与利润之间关系的角度
来引领的。例如,20 世纪90 年代风
靡世界的畅销书《石油风云》的作
賰跍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 年第1 期
者———丹尼尔·耶金,就形象地把
从石油·金钱·权力三者之间的关
系来论证美国的“石油社会”与人
类的“石油世纪” 之间的利益关
系。再如,在20 世纪80 年代就以
振聋发聩的书名《熵:是一种新的
世界观》的作者———杰瑞米·里夫
金,又在21 世纪伊始(2002)发表
了《氢经济———一场即将到来的
经济*》一书,告诫全世界———
美国在20 世纪已经演化成一个
巨大的“能源转换器”:一个美国
人每年要消耗8000 磅石油、4700
磅天然气、5150 磅煤炭和0.1 磅
铀;不到世界人口5%的美国人口
需要耗掉25%的世界总能量;因
此, 美国必须和正在进行新能源
的*。
现在的问题是, 应该如何理
解与决定西方工业化的经济发展
方式和发展观呢?简单地说,这种
经济发展方式是以“资本”为资源
配置主体、以“市场”为资源配置
方式和运行机制、以获取高额利
润为经济发展目的、以在全世界
享有经济霸权和获取超高额利润
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强
调的是, 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把以
科学技术为技术基础的工业化,
当做它的发展手段和开疆拓土的
机器。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密切
相关的发展观或指导思想, 则是
“经济人”的“自由主义”(斯密),
“市场自行创造价值”的“市场至
上理论”(萨伊),“生产、生产、拼
命地生产”(李嘉图)的资本主义,
以及“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极
端自私的享乐主义(路易十五)。
显然, 在这种经济模式和发展观
中, 最为重要的是资本增值的利
益、市场与增值的空间、刺激消费
与拉动需求的手段, 而不是人类
福祉和大众民生、环境承载力与
生态足迹、地球系统自我修复与
可持续发展。

正像地球是全人类的家园而
不只是资本的乐园一样, 西方发
达国家也是各国人民生存发展的
空间而不只是资本赚钱的战场。
事实上, 尽管以资本为主导
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观在西方
占统治地位, 但是在西方对这种
经济发展方式和价值观的批判一
直在进行。例如,18 世纪的傅里
叶、圣西门,19 世纪的欧文、西斯
蒙蒂, 还有最著名的马克思和恩
格斯。到了20 世纪,这种批判不
仅在50 年代以前采取了“民族要
独立、国家要解放、人民要*”
的形式,而且在50 年代后还采取
了更为多样、更为广泛的形式。60
年代,美国女学者卡尔逊《寂静的
春天》(1962) 发起反对重化工业
污染环境的“绿色*”;经济学
家博尔丁以《地球像一艘宇宙飞
船》(1965)的比喻,提醒人类要出
用循环利用资源的思路解决发生
地球资源短缺的问题。70 年代,
罗马俱乐部的众多自然科学家面
对西方工业化创造的“经济增长
神话”,发布了至今还振聋发聩的
《梅朵斯报告》即《增长的极限》
(1972), 第一次从科学的视角向
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
追求增长带来的恶果;美国女经济
学家芭芭拉和生物学家勒内向联
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一份非正
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1972),警
示性地评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污
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不同影响,呼
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
存的家园。80 年代,除了上述谈到
的《熵: 一种新的世界观》告诫人
类———如果无节制地使用能源资
源, 地球就会变成一个“ 熵” 的世
界,即无效能量充斥的被污染的世
界之外,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还写出
《新发展观》(1983) 庄严提出经济
发展目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而
不是经济活动本身。
需要强调的是,英国,作为全
世界或者说人类工业*的最早
的开拓者,也是最早提出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国家。1989 年,英国环
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在其《绿色经济
蓝图》一书中提出发展“绿色经济”
的概念。而“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概
念,则是在2003 年英国颁布《能源
*》(英国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 中明确提出的目
标; 即在201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1990 年水平上减少20% , 到
2050 年减少60%, 到2050 年建立
低碳经济社会。2007 年英国公布了
全球首部《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明
确承诺到2020 年,削减26%-32%
的温室气体排放; 到2050 年前将
英国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
放量比1990 年削减60%; 为确保
企业和个人向低碳科技领域投资,
法案还提供一个明确的《英国气候
变化战略框架》。2009 年英国*
賰跐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科







2010 年

1

又公布了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的《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这是迄
今为止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最
为系统的**。显然,英国
是通过一系列法规和计划力图巩
固其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
的地位。最值得强调的是在过去
10 年间,英国实现了其200 年来
最长的经济增长期, 经济增长了
28%, 但温室气体排放却减少了
8%,为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提
供了环境与发展双赢的最好案
例。
谈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
“绿色”向“灰色”、“高碳”向“低
碳”的转化,我们不能不提及联合
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贡献。在2007
年底联合国巴厘岛气候会议上,
正当气候谈判发生“卡壳” 的时
候,潘基文及时发表了一场“措辞
强硬”的讲话。他说:“人类正面临
着一次绿色经济时代的巨大变
革, 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是未来
的道路”;“绿色经济正在为发展
和创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它
的规模之大可能是自工业*以
来最为罕见的”;同样,为了强力
推行应对气候变暖的战略, 潘基
文还指示把联合国环境日2008
年的口号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
行低碳经济”。

什么是低碳经济? 如何理解
低碳经济? 如今已经成为一门学
问了。在笔者看来,低碳经济是低
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
态。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
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的转型
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以降
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
地球气候变暖; 其实质是通过不
断增加对遏制气候变暖的科技研
发的投入,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
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作为一种与以往高碳经济相
对立的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
将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每一个企
业、单位、家庭、个人的生产、工
作、消费和生活方式,而且要改变
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
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从微观层
面上看, 企业将改变那种单纯以
“利润” 作为经济增长点的增长
观, 企业将更多考虑自己的社会
责任,主动把环境保护内部化;家
庭将改变那种以“奢侈”为前卫的
生活观,将以“绿色”和“低碳”为
时尚的消费观。从中观的层面上
看, 产业将更多地从供应链和客
户链的角度,考虑资源和能源的节
约;区域则更多地从上下左右的关
系上设计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网
络。从宏观层面上,应该变革与国
民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
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建立推动
“绿色”和“低碳”发展的指标衡量
体系。
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经济发
展方式的*, 推进低碳经济的
发展就不是一件容易实行的事。
因为它既涉及一个国家的自然禀
赋、生产力的整体水平、经济运行
方式与机制, 又涉及一个国家的
历史文化、国民科技文化综合素
质, 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参与程
度;总之,它要涉及的是一个国家
的综合实力,以及由此决定的整体
竞争力。这种情况决定了在全世界
共同面对气候变暖危机和发展低
碳经济机遇的时候,最可操作的方
法是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那种企图以某国标准作为全世界
普适标准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它
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操作。不过,笔
者非常重视欧洲发展低碳经济的
经验。在欧洲,例如在奥地利和德
国,“低碳” 是作为提高竞争力的
“创新” 元素, 因此, 它与利润、就
业、健康、时尚相联系。笔者认为,
这种经验很适合在市场经济框架
中推广。
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节能
减排”是应对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
经济的同义语。这是由我国具体国
情决定的。从自然禀赋和技术上,
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煤炭消费
量的27%,至今我国一次性能源生
产和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仍高达
69%,而在各种化石燃料中,煤炭燃
烧对温室气体的增长率最高,比石
油高29%、比天然气高69%;作为
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还缺乏具有
核心竞争力的低碳技术和低碳装
备。从社会条件、制度规则的角度
看,节能减排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
号,相反,它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经
济文化系统。它的实现既取决于一
定的技术装备水平、一定的产业组
织结构、一定的生产动机和生产目
标, 也取决于一定的经济运行机
制、一定的行政规范、*导引、法
賱跀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 年第1 期
2009 年12 月在丹麦首都哥
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
议,因为全球约4.5 万人参加、包
括119 个国家领导人及11069 个
媒体到会报道, 使气候变化成为
全球最热门的话题。
一、气候变化及其成因
气候变化问题源于气候,但
又与自然气候又有着根本的不
同。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月、
季、年、数年到数百年及以上)气
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等)和天
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况, 反映
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
征,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来表
示。现在所讨论的气候变化,则是
指在自然气候基础上,叠加的由于
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而
导致的气候平均值的变化。这也不
同于气候本身的自然波动。通常,
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构成严重影响
吕学都
律规制, 以及由此决定的一系列
实践活动。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
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
东西部二元经济结构差异较大,
中小企业日益涌现、经济发展处
在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发展中大
国, 开展具有如此多复杂规定的
节能减排工作, 实在是一件异常
艰巨的任务。
最后,本*调:(1)必须在
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发
展观, 即从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
的角度, 研究气候变暖和发展低
碳经济的问题;(2)必须在科学历
史观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发展观,
即从过去、现在、未来相联系的角
度, 研究传统工业化和新工业化
之间的关系;(3)必须在科学方法
论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发展观,即
把应对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
式, 同坚持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
主义道路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中
国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得到可持
续发展的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弗雷德·辛格,丹尼斯·T·艾
沃利著, 林文鹏等译:《全球变暖—毫
无由来的恐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
[2] [英]史蒂芬·霍金等著,吴忠超
译: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英]约翰·D·巴罗著,卞毓麟译:
宇宙的起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5.
[3] “我们向地球环境中排放了过
多的碳氧化物, 以至于改变了地球和
太阳之间的关系”,参见(美)阿尔·戈尔
《难以忽视的*》,长沙: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7 年版,第10 页。
[4] [苏联]维尔纳茨基《活物质》,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9。
[5] 八大公害事件指1930 年比利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 年美国多诺拉
烟雾事件、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1953-
1956 年日本水俣病事件、1955-1972 年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1961 年日本四日
市哮喘病事件、1968 年日本米糠油事件。
[6] [日]岩佐茂著,韩立新等译:环境
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
合处,[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6 版。
(责任编辑张岩)
作者简介:
杨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国
际学院副院长。
通讯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 号
邮政编码:100872
賱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6:07

中非合作领域
一、*与地区和平安全
(一)高层交往
(二)外交磋商与对话
(三)议会、政党、地方*合作
(四)领事和司法合作
(五)国际事务和重大问题上的合作
(六)中国与非洲联盟和非洲次地区组织的合作
(七)和平与安全领域合作
二、经济领域
(一)磋商与合作机制
中非双方重视从*层面加强对经贸合作的规划、指导和协调,促进双方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北京峰会后,中国与塞内加尔、马里、佛得角、几内亚比绍、马拉维建立了双边经贸联(混)委会机制,与苏丹、阿尔及利亚、赤道几内亚、刚果(金)、刚果(布)、莫桑比克等22个非洲国家召开了双边经贸联(混)委会。
(二)投资与企业合作
(三)贸易
(四)金融
(五)农业
(六)科技
(七)航空、质检等领域合作
三、社会发展领域
(一)发展援助与减债
(二)人力资源开发
(三)教育
(四)卫生
四、人文交流与合作
(一)文化
(二)青年
(三)妇女
(四)旅游
(五)新闻媒体
(六)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五、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论坛机制运转顺畅,有力推动了峰会后续行动的落实。北京峰会后,论坛中方后续委秘书处与非洲驻华使团举行了8次磋商,论坛第六届*会成功举行。今年以来,为筹办论坛第四届*级会议和第七届*会,中非双方进一步加强在论坛框架下的磋商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非双方积极致力于推动论坛在创新中发展,以不断赋予论坛新的内涵和生命力。除创立中非外长级定期*对话机制、开展多边议会交流外,中非以论坛为平台在青年、妇女、新闻、民间友好组织交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拉维成为中非合作论坛第50个成员国。
气候方面课题
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二十一世纪气候将会如何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
不晓得您要的是不是这些?希望还有机会为您服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体育运动员谁最有钱? 曲轴箱通风管漏气 有什么现象 曲轴箱强制通风管漏气? 曲轴箱(曲轴箱通风管坏了有什么影响) 100分求CS PING的问题 枇杷有什么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枇杷的功效和作用 三星手机大全5660三星手机大全所有型号图片 三星s5660能用动感地带152号段的卡上wlan吗? 我的三星S5660插移动卡就会显示只能进行紧急呼叫,用联通卡没问题,把卡... 维吾尔语的新年好怎样说? Toca world里一共有多少不同颜色的宝石? 好看用维语拼音怎么打 全球变暖现在具体情况怎么样了??人类现在的措施有效吗? 苹果手机上有没有提高说话能力 使我这样说话爱紧张的说话不紧张的APP 各位老师好 维语怎么说? toca world里面榨汁机能不能用? "大家好"用维吾尔族言怎么说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该做些什么? toca world鸡怎么下蛋? 谁该为全球变暖买单? 美图秀秀修改时间怎么样让字体变成黑色 默认是白色 toca world是哪个国家的 好看很用维语拼音怎么打 气候变暖与地热的关系 全球变暖的说法有何可信性? 维吾尔语的你好怎么说?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你好用维语怎么说? toca world:hspital 大家中午好 用维语咋说 玛雅文明作为世界古老文明之一,是如何突然消失的? 用维语怎么说:“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怎么发音的啊? 愿你一切安好,用维语怎么说,请用汉语将读音翻译出来 官方辟谣:王相军遗体被找到系谣言!王相军的死亡为何备受网友在意? "上海医生好"用维语怎么说 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要真实的) 素描云朵的画法 信用卡还款日如何更改 信用卡的还款日期可以修改吗?怎么修改 火龙果是什么颜色 红心火龙果的红是什么红? 不是自己实名的被盗了怎么找回 微信账号被盗,密码都被改了,怎么找回? 在五行当中红色的火龙果属于什么色? 运动蓝牙耳机防不了汗 被盗了,实名认证也被取消了,各种信息都没有了!还可以找回来了吗? 没实名认证怎样找回 被盗了,实名认证被改了。手机号也被改了。要怎么样才能找回? 骨传蓝牙运动蓝牙耳机防汗级别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