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1 09: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3:36
我之前曾写过一篇藩王造反成功的概率有多大?除去朱棣,几乎为零(上),里面讲了古代藩王造反的几个事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虽有2000多年历史,但真正意义上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只有朱棣一人。
写那篇文章的时候,因为篇幅的原因,有很多东西我并没有细讲,例如各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还有就是开国皇帝在选择这种制度时候的考虑,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会着重讲一下这些东西。
上篇提到过,中国实行藩王制的朝代只有汉晋明清四朝。
汉朝除了早期还有几个异姓诸侯王外,后来封的全是刘姓王。
刘邦死后,吕后大肆分封诸吕为王,而这些后封的吕氏诸王在"诸吕之乱"中也被刘氏斩杀殆尽,也就是说吕后死后,天下的王就已经都是姓刘的了。
这样做对于刘家来说有一个好处,即天下又回到了刘氏的手中,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隐患,那就是如果外人叛乱的话,刘姓诸王可以帮助皇帝平叛,但如果刘姓诸王联合起来造反,皇帝又要派谁来*呢?
况且文帝本人以前就是代王,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王和皇帝之间的界限,既然刘恒可以当皇帝,那其他的王为什么就不能当呢?
文帝也深知这一点,他知道自己只是借着平定"诸吕之乱"的契机才登上的皇位,所以他对于刘姓诸王采取的都是拉拢*,不能也不敢和他们翻脸,就更别说是削藩了。
但到了他的儿子景帝掌权时,就不是这样了,景帝对文帝的那一套很不以为然。甚至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曾因下棋与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汉朝诸王嫡子也可称太子)发生争执,并失手砸死了刘贤。
所以后来景帝在晁错的建议下推行削藩时,刘濞是第一个反对的,你打死我儿子不算,还要削我的地?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就联合六个王反了,史称"七国之乱"。
景帝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叛乱并没有准备,于是就先把晁错给灭了族,希望能得到七国的原谅,但吴王却并不识相,反而得寸进尺,扬言要当东帝。
这下子,景帝算是明白了,叛乱一旦开始,就只能通过武力来结束,既然谈不拢,那就只好打喽。
要说这刘濞也是真不经打,才三个月,景帝就平定了叛乱,参与叛乱的七个王也被诛杀殆尽。地方上一度出现了权力的真空,原来统领多郡的大国也都变成了只辖一郡的小王国。
可以说,西汉在文帝时期就已经解除了藩王对*的威胁,等到汉武帝掌权的时候,朝廷已经不用再为藩王造反而操心了。
那武帝为什么还要削藩呢?难道说武帝心理有问题,喜欢捏软柿子,非要给诸侯王找不痛快吗?
当然不是了,武帝要削藩,并不只是为了皇位的稳固,而是要干一件大事儿,那就是北击匈奴,彻底解决汉朝北方的威胁。
这也很好理解,一个国家要集中精力干一件大事儿的时候,自然就应该先把国内的事情料理清楚,以防后院起火。
讲到这儿,汉初的*格局我们也就讲的差不多了。与此同时,我们也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推恩令"的作用并不像教科书上所宣扬的那么大,它充其量只是对景帝削藩*的一种强化,如果没有景帝打下的基础,这样的*是断然推行不下去的。
这也就解释了我们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不是后世君王不想用,而是实在用不了啊。
削藩的皇帝面临的最起码是景帝那样的局面,你要不削藩那就看着藩王日益壮大,你要是削了藩,那就得做好和他们翻脸打仗的准备。
在削藩这个问题上根本就不存在和平解决的可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