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杂阿含经白话译本 (或全文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9:1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4:14
一下发不完,我分几次发给哥们!
杂阿含经卷第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常及苦空,非我正思惟,
无知等四种,及于色喜乐。
(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
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4:15
(一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著。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著于识。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识。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识。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识味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以脱、以离、以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过去四种说,厌离及解脱,
二种说因缘,味亦复二种。
(一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说此言,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比丘,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在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时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04:15
无常:
巴利文
Anicca〈无常〉是形容词,为
a
+
nicca,而
nicca
是「固
定不变的」、「连续不断的」及「永恒的」的意义,其同义字尚有
d
huva,
sassata
及
aviparinamadhamma
。当nicca
+
n〈m〉则作名
词用,如果是
a
+
nicca为反义语,作形容词时是「不稳固的」、「
不持久的」及「易变的」,作名词用时,则为「逐渐消失」、「易变
」及「暂时性」。
相关语
dhuva则是「稳固的、牢固的」、「固定不变的」、「不动的
」、「固定规律的」、「确信无疑的」;sattata
是「永恒不朽的」
及「长期的」,aviparinamadhamma
是「变化不在的法」、「坚定不
移的法」及「持久力的法」。
把这些相关语全数列出,主要是说明,古文翻译时,大致上都使用「
常」一字,譬如说,常见的原文是
sassata-ditthi
而不是
nicca-
ditthi,换句话说,这些观念的讨论得异常小心,同一个「常」字,
却有细微的差异性存在。
在北传中,世尊用了一百零四个形容词来表达无常《见SA.186》的意
义,而「苦,空,非我,非我所」便是列入其中,可以见得,这个观
念的重要性,SA.01
中世尊表达了「当观五蕴无常,如是观者,则为
正见」,可以知道,认识五蕴无常是八正圣道谛的开始,也唯有如此
,才算是对正法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及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假
使,只是认识无常的概念,而没有正观无常,那麼,便不算完全认识
无常,也不算是入了道圣谛。
认识无常的第一步是要从何下手呢?无常并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实
际修行时,观察所得到的结论。观察无常时的第一步,应当由想开始
,藉由思惟来贴近法义《见SA.467》,当察觉乐受产生时,以苦想对
应;当察觉苦受产生时,则作剑刺想对应;当有不苦不乐受产生时,
则用易变想对应,而当能观察到无常时,便能知道诸受是苦的《见SA
.473》道理,这便是SA.01
初步的道次第。
正见→知苦→厌离→喜贪尽→心解脱→解脱知见→断苦
这是世尊教导我们修行的完整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