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1 23: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0:51
保山历史文化极为悠远深厚。早在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间的混沌岁月,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进化中的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一个家园,而至迟在七八干年前的人类童蒙时期,保山的先民就作为后来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原始支系在这里生息和奋斗,并创造了璀璨夺目且独具区域特色的史前人类文明“塘子沟文化”—迄今所见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缥人”化石的发现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打开典籍,保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的周郝王时—这里是一度兴盛的哀牢古国的发祥之地和立国之基,其开国之君便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话之一的九隆神话中沙壹“触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龙的传人”九隆。在哀牢古国存续的数百年历史岁月里,保山先民不仅卓有成效地开发了“三江”流域“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热土,还创造了辉煌夺目、独步一方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疆拓土,在今保山坝东北的金鸡乡设县置吏,并迁中原文化望族吕氏后裔“实之”。这是中原王朝在澜沧江以西立足扬威的最初据点,也是业已精熟的汉文化消解、吸纳直至最终反客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发端。“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这首有典可考的云南历史上最早的诗歌,便是两种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内属,历史名郡—永昌郡宣告成立,中原文化再度大举西渐。至三国初期,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当然得双管齐下:既要“扬武”,又须“扬文”。汉文化更是“随军南下”。而这时节的保山也已颇有些“修齐治平”的人才。
当然,这还是古代保山主流文化的“发蒙”期,其成熟期或日黄金时期当出现在明代。
明成化至正统年间(15世纪末叶),保山出了个“布衣奇人”杨元,他满腹诗书,甘守清贫,开馆办学,倍养出了一批拔尖人才。接着,名满天下的新都状元杨慎谪戍保山,沧怒之间更是魁星高照,文气大炽。此后,保山“决科登仕者代不乏人”,并有大量著述相继问世。出其类而拔其萃的既有“韵著千秋”的张氏父子,也有身历三部尚书人称“永半朝”的王宏祚……尤其是与杨升庵惺惺相惜的诗人张含,其大量诗文“上猎汉魏,下汲李杜”,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库,于滇省亦堪称大家。到了近代多事之秋,激烈震荡的*风云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起义领袖杜文秀、辛亥*永昌起义组织者杨振鸿、爱国侨领梁金山……真是龙腾虎跃,盛极一时。
源远流长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时光洗磨,而今已成为边地珠链般璀璨夺目的永恒风景,并以其突出的丰富性、多样性特征,为行将拉开大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酿制了无比丰厚的人文底蕴。
一、历史文化聚宝盆
“襟沧江而带怒水”的保山是中国版图上开发极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边疆地区。战国中期,这里就建立了统一兴盛的奴隶制国家---哀牢国,公元69年,哀牢国内附归汉,东汉在保山设永昌郡,时为东汉第二大郡,其后的保山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山踞“八关九隘”之威势,扼“三宣六慰”之咽喉,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保山市毗邻缅甸,国境线长167.78千米,南方丝绸古道、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都从这里通过,是国家级边贸口岸和中国西部重要的国际大通道,同时还是中国面向南亚和西进中东的重要桥头堡。
保山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哀牢归汉、永昌建郡、邓子龙戎边、滇西抗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里曾留下永历帝、徐霞客、徐悲鸿、马可波罗等人的足迹;这里曾养育了“九隆传人”柳貌、蜀汉名将吕凯、“永半朝”王宏祚、*领袖杜文秀等著名人物。
久远历史刻下的岁月铬印,便利交通串起的多彩风情,重大事件留下的厚重沉淀,杰出人物撒下的智慧结晶……使保山成了一个文化的聚宝盆。在这里,从哀牢文化、永昌文化、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抗战文化到边地文化、异域文化、侨乡文化、兰花文化、翡翠文化……都得到了多元的融合和贯通,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保山文化。
二、境内南方丝绸古道
古道,古称“蜀身毒道(蜀:四种;身毒:今印度),蜀、楚、粤商贾在西南地活动.中乏走身毒之徒”。据史料记载:“蜀身毒道”不仅早于南方海上的“丝路”而且比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所出现的南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两个多世纪。“开通中印经济交通,始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以前”.它的具体路线是:l、北起成都,南经宜宾、昭通、昆明到达大理的洱海地区,史称“五尺道”;2、从成都西南行往西昌,过金沙江到达大理的洱海地区,史称“灵关道”。两条道路在洱海地区会合后,西行过澜沧江到保山。从保山西去缅甸,又可分为三条道路:一条是从保山西过怒江经龙陵、芒市出缅甸;另一条是从保山过怒江经腾冲出缅甸;再一条是从保山南面,经姚关、镇康出缅甸。这三条道路中出缅甸的商旅最为频繁。三条道路均经缅甸到达印度。史书称大理以西为“永昌道”全长约二千公里。
南方丝路永昌道西越兰津渡霁虹桥后,经平坡、水寨、天井铺、牛角关、官坡、板桥进入今保山城区,然后分南北两路出境。北路走瓦房、西亚、登灰坡梁子过北斋公房抵腾冲界头,或经青岗坝、杨柳、怒江双虹桥、白花岭过南斋公房抵腾冲曲石。过芒宽境内南、北斋公房的古驿道均为马邦通道。
南斋公房古道从古道之巅南斋公房到双虹桥,一路有:一碗水、门楼树、断命崖、懒板凳、鬼器箐、大范场、老地塘望乡台、黄竹河、岗房、大风包、旧街、大塘子(鱼塘杜)、大尖山、大坪子、双虹桥等隘I:1与驿站。其中大范场、岗房、旧街、大塘子、双虹桥街为驿站,专为方便来往客人的。
往日繁华喧嚣的古道成了一部永恒的无言的历史。如今游览古道,踏着爬满翠绿苔藓的石板,摩娑脚板的是不知飘零了几千年的落叶,苔藓与落叶掩盖了古道昔日的传说。偶尔能看到石板上嵌人的半圆形马蹄印或问能拾到的锈迹斑斑的马掌,似乎还能触摸到古道厚重历史的一页。
古道由于山高箐深,土木草石形态各异,常使人浮想翩翩。古道上的门楼树(又叫大门楼)是两棵巨大的古树,两树之间仅容一人走过。老树苍虬的枝秆上,长满了一百多种寄生植物,五颜六色,奇形怪状。寄生植物被风一吹,在袅袅的薄雾中若隐若现,使人联想翩至。
失去繁华喧嚣的古道就给人一种“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幸而有伟岸的大树,零散的野花,鸟类的清啼给古道*几分生气。游古道,集探险、猎奇、访幽、搜胜、健身于一体.使你在历史的氛围中去品昧古道昔日的风采。
三、滇西抗战*诗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期,在我国西南边地的保山、德宏和怒江、临沧等地,爆发了一场以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为目的的抗日爱国战争,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滇西抗战。这场血战,以日本军队对我国西南后方出海通道——缅甸和 滇西的进攻为肇端,前后延续约3年时间。
战争进程大致分三个阶段:从1942年2月至5月上旬为日本军队进攻时期。这期间,日军从东南亚一路北上,攻入缅甸,中国*为保卫滇缅国际通道和西南后方安全,派遣10万远征军出国抗日。但因盟国各方的指挥协调失当,缅英军队不战而逃,致使日军先得利,切断我远征后路,我10万将士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声 势浩大的援缅行动以失败告终,缅甸全境和我滇西德宏、龙陵、腾冲等大片国土相继沦入敌手;从 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为敌我相持阶段。这期间,我国滇西守军为扼制日军进犯攻势,及时炸毁滇缅公路惠通桥,阻敌于怒江之西,同时派部队深入腾冲、龙陵等地,组织沦陷区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敌后游击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从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1月下旬为中美盟军大*时期。这期间中国*为打破日军封锁,重开滇缅国际运输线,重组的卫立煌上将为首的20万中国远征军,利用国际反法西战争发生转 、折的有利时机,在美国盟军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适时强渡怒江,向盘据滇西的数万 、日寇发起全面*,经过8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毙敌21000多人,最终于1945年1月20日将侵略 都赶出国门,取得了滇西抗战的最后胜利。
滇西抗战是我国八年抗战中最早向日寇发起的战略性*,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抗日战场从失败走向胜的转折性战役之一。这场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我国实施 东西突击,最终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梦想。在这场事关中华民族存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败大局的战略决战中,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侨和滇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以伤亡二十多万军民的代价,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