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卧听风雨声出自哪里1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1 20:3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0:44
改编了三首古诗!依次为:
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僵卧:挺直躺着,指卧病在床。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悲哀。
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思:想着,想到。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防守,守卫边疆。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汉武帝时曾在那儿屯田驻兵,这里借用来指代边疆。
夜阑:夜将尽。阑:残尽。
卧听:躺着听。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中原地区的河。
译文
【一】
年老多病的诗人,困居在这荒僻的山村里,并不觉得悲伤,还是想从军为国家去防守西北边境。
夜深了,听窗外的狂风暴雨,诗人渐渐进入梦乡。在梦中,诗人正跨着战马,踏过冰封的河流,驰骋在疆场上。
2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最早提出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人,实为孟浩然。在他的这首妇孺皆知的古诗中,一句“花落知多少”,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3,蒿 里 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
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嗣还:随即。还,同旋。
戕:残害。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翻译: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0:45
我勒个天啊,完全是大杂烩,而且错误百出。
夜晚卧听风雨声=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夜来风雨声【春晓.唐.孟浩然】
不知花落知多少=不知+花落知多少【春晓.唐.孟浩然】“知”字居然出现两次。
虽人在草蟒,却心在朝廷=杯具的草莽,又不是蛇。而且怎么回事“人”和“心”对举呢,难道人不包括心么?怎么也该是“身”和“心”吧。
势力使人挣,嗣还自相残.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知断人肠=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东汉.曹操】杯具的戕害的“戕”还错了。
全文意思:昨天晚上躺床上听见刮风下雨了,也不知道花落了多少。我虽然身在民间,心里想着的却是朝廷。势力让人争斗,随后不久就开始自相残杀。将士们穿的铠甲来不及清理,都长虮子和虱子了。百姓们因为长久的混战而死亡。白骨就暴露在荒野里面,也没人去收殓。一千里的地域都没有人烟。活着的百姓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一。想想真是伤心得肠子都断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0:45
前边部分是胡说八道,后,面部分出自 曹操《蒿里行》
曹操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0:46
在网上,百度中搜索就有了,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