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9:5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6:13
共情(EMPATHY)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6:14
要与孩子共情学习心得,那么你可以看一看孩子的学习课本,看孩子学习知识的难度,然后把知识讲解给孩子,这样可以跟孩子共同学习,能够促进孩子的学习成绩。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6:14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孩子感情上不认可你,再好的教育都会以失败告终。想教育一个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在感情上认可你、接受你。缺少这一环,再好的教育,也会以失败告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与孩子同感共情呢?我认为要掌握以下原则。当孩子行为失当或者做错事时,家长一定要沉着、冷静,切忌急躁、焦虑。家长要认识到,无论孩子的言行多么荒谬、错误犯得多么离谱,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只是我们没有读懂孩子、不知其中原因而已。确立这样的观念,我们就能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们就能从孩子的视角观察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就多了一分理智、少了一分冲动。
心中要有原则,同感不等于认可,共情也不代表同意。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并不代表同意他的观点、认同他的做法。我们体谅孩子、关爱孩子,并不代表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仍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通过共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深切的爱,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让孩子明白,父母不是在命令和管教自己,而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渡过难关。同感共情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在情感达到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当孩子体验某种不良行为的后果时,家长不要再往孩子伤口上撒盐。比如,孩子作业没完成,受到老师批评,家长这样奚落孩子:“这下服气了吧?我早给你说过要‘一日事,一日毕’,你偏不听!”再如,孩子丢了自行车,家长大发雷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让你骑旧车,你偏要骑新车,让小偷偷走了,活该!”这种态度只能令孩子反感,孩子不会接受教训,而且还会憎恨父母。
当孩子生活学习遇到困难、感到力不从心、产生畏缩情绪时,家长不要袖手旁观、置若罔闻,更不要批评指责、冷嘲热讽。家长要真诚地告诉孩子,父母理解你的苦恼,这件事确有一定难度,但我们相信你的能力。你能把那么多事做好,这件事也一定能做好。要告诉孩子,你比我们强多了,父母像你这种年龄,好多事情都做不好。人生充满了矛盾和问题,人都是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的,这就是生活美好、生命精彩的真谛所在。一个人什么都可以丢,但不能丢掉精神。
同感共情是实施教育的第一步,制造了同感共情,就等于创造了教育的良好开端。当孩子情绪被接受、感受被认同时,他们会从内心感激父母,从而把父母当成知己。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融洽了,从心里接受父母、认同父母了,父母讲的道理孩子就会接受。反之,孩子不认可父母,父母的建议再有道理,孩子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当父母理解孩子打针有多疼时,孩子更容易承受痛苦;当父母理解孩子学业有多繁重、孩子多么不容易时,孩子会更坦然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当孩子感到被接纳、情绪被尊重时,孩子会感到深深的安慰。这种安慰能化做对父母的感恩,化做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化做成长的力量。善于同感共情的父母,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抗拒心理就会大大减弱;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同样会尊重父母的感受、接受父母的引导、接纳父母的建议。进入此种境界,家庭教育就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提问简短一点的答案
回答好的,稍等
我觉得在和孩子相处中,首先是接纳,然后是共情,即接受这个孩子是基础,是核心,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采取平等态度,站在孩子角度体会对方心理和感受,这样或许能有效改善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提问曹廷珲教育专家的讲座
共情式沟通的心得
让孩子情绪积极,快乐学习
听完讲座的心得?
回答好的,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