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苏联经济结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9: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6:26
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在"一五"期间,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苏联*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的经济*也逐渐发生变化.1925年的苏联,仍是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因此,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6年—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为了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为它提供资金,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投资中的四分之三用于重工业.1928年起,新经济*实际上被终止.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在"一五"期间,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苏联*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十月*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如何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 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众多的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的出路,就是尽快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从1929年下半年起,在*的推动和压力下,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各地都在抢时间,争速度,整村,整区地加入集体农庄,在这过程中出现了强迫命令现象,一些地方甚至把农民的住房,奶牛,猪,羊,家禽和菜园等都强行收归农庄所有,甚至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有些地区的干部对不愿意加入农庄的中农以戴富农帽子,扫地出门相威胁,这些都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集体退出农庄,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但全盘集体化运动并没有停止,在集体化运动中,原来的富农和不少在新经济*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关入集中营或驱赶到边远地区参加劳动,他们的财产被剥夺,转交给集体农庄,1932年被宣布为"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这一年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经被铲除和消灭","所有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国内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同年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苏联已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这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人教版)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也起了某种作用.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实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它排斥市场调节,广泛采用具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它一度推动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由于忽视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经济*确立后,逐渐僵化.
斯大林模式在*方面的表现: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斯大林手中,许多重大问题都是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导致社会缺乏民主,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人教版)大清洗运动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也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斯大林模式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对斯大林的*弥漫于苏联党内外,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神话斯大林的"集大成之作";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这种思想文化模式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却因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斯大林模式中经济,*与思想文化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高速发展,甚至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的一些做法,对本国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斯大林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