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论述其影响原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8:2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5:01
一般性的货币*有以下三种:
1)存款准备金*
(如果银行有100块存款,央行只允许贷出去80,剩下的20就叫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主比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转让。对*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所谓再贴现*,就是*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
3)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指的是*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更准确的说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当经济处于过热时,*银行卖出*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升,促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当经济处于增长过慢、投资锐减不景气的状态时,*银行买进*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5:01
一般性货币*工具是指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和信贷规模,对整个经济运行施加普遍影响的工具。
它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希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5:02
一般性货币*工具是*银行*的常规手段,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因此,又称为数量工具。
一般性货币*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即所谓的“三*宝”。
1、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波士顿的苏弗克银行的改革。以解决乡村银行劣币驱逐城市银行良币,要求乡村银行在城市银行存入足额存款,城市银行则按面值收兑乡村银行的银行券,维持其面额十足流通,保持了银行券流通的稳定。这项制度成为1913年美国实行《联邦储备法》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础。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其信用规模,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自1998年4月起,中国人民银行有过大幅度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比率。
2、再贴现*
再贴现是随着*银行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英格兰银行曾在19世纪上半叶利用再贴现业务向票据经纪人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并利用再贴现业务逐渐完成了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完成了其向*银行的自然演化过程。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成立前的国民银行体系,主要问题之一是在紧急的时候没有“后备力量”没有“弹性”,此后,许多国家的*银行都将再贴现业务作为其主要的货币*工具。
再贴现*是*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通过规定贴现票据的资格来控制资金投向的一种金融*。当市场银根偏松时,*银行则提高再贴现率,由于再贴现率提高,贴现成本增加,贴现金额减少;同时市场利率会相应的升高,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相反,降低再贴现利率,会增加货币供应。
3、公开市场业务
利用买卖*债券来*经济则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偶然发现。当时的再贴现效果因为危机而遭削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开始用*债券的购买,降低利率扩张信用,这样一个新的货币*工具产生了。
公开市场业务是*银行在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借以回笼货币或投放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买卖对象一般为*债券、国债、外汇。*银行可以经常地,连续地买卖有价证券。*银行运作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在于:
A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B协助再贴现*的应用。减轻由于财政收支造成的负面影响;
C协助*的公债发行与管理。
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供应量有微调作用,一般在经济运行比较正常时使用得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