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有几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是?影响?97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2 20:5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5:40
有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思想的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影响:此次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此后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第二次:20世纪初,资产阶级*派与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影响:通过论战,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的到来。
第三次: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新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这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思想基础。它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扩展资料: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 以当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以陈独秀、胡适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近代西方先进思想的推动下,冲破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牢笼,高喊 “科学和民主”,开展新文化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大改造。
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党,从此中国进入了崭新的新民主主义*时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和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激烈姿态。
对封建*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思想解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5:41
我们是新课标的,就是这样教的,高考也考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打的,应该很完整了
1。首先是1840年以来,地主阶级的探索----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是林则徐,魏源)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经世致用”思想广泛传播。中国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开明分子,即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坚决抵抗“侵略的西方”,又对“先进的西方”持了解和学习的态度,“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寻求救国御侮之路。这是对西方双重挑战的最有效的爱国主义的双重回应,也是近代中华民族特质最为重要的标志。它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影响在于: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探索救国之路。
代表著作
《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四洲志》、《华事夷言》
2. 然后是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是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张是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中体西用
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3。其次是19世纪90年代初的早期维新派,(早期以郑观应,王韬为代表)
其主张是商战,即主张经商富国,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族工业的发展
4.再是1898年的维新变法(代表人物是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即资产阶级保皇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影响: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的*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5.1911年的辛亥*(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派主张是民主共和思想)
影响: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是一次伟大的*运动。辛亥*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它在*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6.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是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
主张:民主,科学
内容:①前期:提倡新文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
②后期:*十月*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7.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代表人物是李大钊)
代表作是《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呼,终于完了,打的累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5:41
中国近代史上四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一次: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19世纪末)
19世纪70年代以后,受第二次工业*的影响,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但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过渡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同时,各国还纷纷在中国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此时,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积极奔走呼号,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饱满的热情宣传维新思想,同以荣禄、李鸿章和徐桐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通过论战,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第一次给封建顽固派以异常沉重的打击,猛烈抨击了封建的旧制度、旧思想和旧文化,广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进步主张,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次:保皇派与*派的论战(1905—1907年)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变成了“洋人的朝庭”,资产阶级*运动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是,当时*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清*的假立宪所迷惑,继续鼓吹改良,抵制日益高涨的*运动,对*派进行了恶毒攻击,这种倒行逆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以孙中山、章炳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派的有力还击。
这次论战也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要不要实行民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通过论战,资产阶级*派彻底揭穿了改良派企图通过改良来遏制*的真面目,辩明了*道理,受到了普遍的拥护,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次:前期新文化运动(1915—1917年)
辛亥*失败后,北洋军阀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受辛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队伍一度壮大起来,为了启迪广大人民的觉悟,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为代表的激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陆地,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同封建势力展开了十分激烈的斗争。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倡民主,反对封建的特权*;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愚昧;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次伟大战斗,在*上和思想上给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唤醒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促使他们抛弃腐朽的封建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四次: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反对。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器都能做的事”。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指导作用。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
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5:42
答案是戊戌变法,辛亥*和新文化运动。绝对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