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24 15: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6 00:48
褚有三种读音,分别为chǔ;zhǔ;zhě。其他说明如下:
1、褚的含义
作为chǔ,夹层装入棉絮的衣服。还有姓。作为zhǔ,意思为丝绵。在衣服里铺丝绵。口袋。古代棺饰名,一种覆盖的红布。
2、褚字源演变
褚,为形声字。该字左边为形旁衤(衣),表字义;该字右边为声旁者,表读音。该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金文。据《说文解字》记载:“褚,卒也。”,其中“卒”指士卒。
根据清代的徐灏编纂的《说文解字注笺》:“卒谓之褚者,因其着赭衣而名之也。”可得知“褚”字另一种意思是用丝绵装衣服。即《说文解字》中“褚,一曰装衣。”
扩展资料:
1、丝绵的概述
丝绵是一种蚕丝制成的绵絮、被用材料,是用茧表面的乱丝加工而成。古人在衣服里面充以丝绵,作为御寒之衣,或者做成蚕丝被。
2、丝绵的历史发展
丝绵最早是用来制作冬衣,古代汉人夏季服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充絮。如果是冬天,袍内应絮绵。西汉丝织业已很发达。织物生产中,一般以上等蚕茧用于纺织,以次等蚕茧制作丝绵。南北朝时,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唐人冬季穿绵袍,加绵十两。袄子是冬衣,比袍略短,加绵八两。绵袴,也称复袴,加绵六两。这是冬装。唐人所说的“绵衣”“绵袍”都指丝绵。
3、丝绵的制作非遗
丝绵制作是汉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余杭丝绵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到了唐代,浙江丝绵被列为贡赋;从宋代起,浙江上调的丝绵占全国上调的三分之二以上。
2007年,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位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塘北村。
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还有余杭区余杭镇、运河镇。2009年作为我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