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9:2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22:56
从这部电影延伸开去的话,并且放在中国的话,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好与坏,而是关于民族主义情绪的所引起的激烈讨论。话题虽然敏感,但也属于火星话题,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青年学生的言论自由的*被激发以来,只要与民族主义相关的符号以及事件都可以激起大大小小的讨论。而且,这种讨论有时候是无谓的,无论是哪一方,其实都应该明白自己所固守的观点都是不可动摇的,因为我们的国家的发展尚处于一个未知数之中,能够激发这种民族主义讨论话题的国家必然是比我们有所长处的发达主义国家,例如日本,例如美国。这可以看做是一种有所企及的追赶力,但不妨多做实事,少谈主义。如果我们的国家足够强大了,相信也可以无视大多数的挑衅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22:57
好品格的人往往无法在战争中生存下来,这与好人一生平安的祝福恰恰违背,这也是战争给人的启示,如何生存,如何带着希望生存下来。 沉重、压抑、无法抒发的情感弥漫在电影的每一个淡淡的画面当中,这部著名的悲剧被改编成电影版以后,仍然具有无法名状的感人力量。电影的开头,神户市中心,废墟一片,哀鸿遍野,无处不是死亡的符号。清太步履沉重地背负着自己的妹妹节子找寻着母亲所在的防空棚的位置,滂沱大雨让无家可归的主角更显凄凉,节子不慎掉落的木屐被车轮碾过,扭曲得不成形状,战争让所有人的心灵都开始变形,为求自保,人们只能牺牲别人的利益。即使,作为主角,看似是相依为命的两兄妹,但何尝不是为自己而活呢?
电影对死亡给生者带来的冲击做了具体的描绘,这种冲击不仅改变了清太的人生观,同时也让观众受到了震撼。战争给人带来的终极冲击是生命的威胁,包括自我生存的艰难以及如何适应亲友死亡的恐惧和悲痛。战争双方,无论是挑起战争的一方,也就是侵略者,还是*迎战的一方,绝大部分人都必须承受同等的死亡威胁。尤其作为战争初期占据巨大优势的侵略者,当收到毁灭性打击时,普通民众所遭受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清太与顽固的民兵队长的区别在于清太是自保的,而民兵队长是岛国心态,也就是抱团死的心理。清太与中国人的心理是相像的,中国人在长期的战乱过程中,早已学会一套生存的门道。然而,岛国人往往是无路可逃,除了固守家园,似乎没有任何出路,因此也不会想到逃跑,因为逃跑也是大海茫茫。清太是年轻人,同时有一个曾经为海军服役的父亲,他虽患有哮喘,但仍渴望作为军人为国出力,他的逃难心理与希望参战的愿望其实不矛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22:57
先需要假定清太只是一名普通人,即使被*也无需加以责备,谁都不希望家园被毁,每天都遭受美军的狂轰滥炸,如能反败为胜,当然更好,无知的人在被*之后参加神风去撞毁美军的航空母舰。但是,现实是,这种奢望只能属于无法实现的妄想,逃难成为唯一的选择,但是逃往何方呢?这是这部悲剧所要透露的要点:一条无法选择最终走向灭亡的道路。 从本片可以发现更多战争中日本人的扭曲心态,无论是清太还是他的远房亲戚,以及全家自杀的乡村老师一家,他们的所作所为都给我们展示真正的人性。值得玩味的是,那些看似自私的人却往往能生存下来,而具有美好的品格的人却*抽刀自杀。这个反差并不是战争特有的,但却是战争常有的,那些懂得生存之道的人往往活的更久,所谓好人一生平安是属于信仰上的自我安慰,如果不懂得与自身相适应的生存法则,在战争中遭遇死亡的几率便会陡增。例如,清太的远房亲戚虽然吝啬并且毫无同情心,但其实对于自己的子女必定关怀备至,而清太不能委曲求全,其实也是导致最终妹妹逝世的直接原因。
尽管,在小木屋的周围围绕的萤火虫,给了观众更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然而,日渐消瘦的兄妹俩也渐渐让最后的希望伴随着萤火虫的荧光慢慢消逝,在短暂的幻想之后,轰炸终于降临这个一直平静安宁的小镇,死亡的阴影笼罩着那些平日夸夸其谈的人们。固守家园的人成了可怕的没有灵魂的厉鬼,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被无情的子弹击穿了胸膛。电影总体是在抨击战争,应该说是一部反战电影。关于清太渴望上战场的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无需将其看做右翼电影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