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赵普居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可能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3 12:2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3 04:40
论语下之序
各位同仁大家好,非常感谢你们继续参加论语学习。
上学期,我们学了论语上,就我而言,整个论语上可归纳为一句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在上学期,你们和我学论语时,不需要任何地基础,需要的只是一句假设“孝弟人之本欤?”。
就象我们盖房子需要地基一样:“凡事必有因”、任何事物都需要基点,论语也一样。
问题在于:地基也需要地基,地基的地基又是什么?……顺着这个,我们就不得不追究世界的本源、宇宙的第一推动力。
“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论语还没讲呢,我们就要追究世界之源,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
所以我们要有个假设,有个截断,就象房子的地基一样。至于地基的地基是什么,我们且不去管它……
“孝弟人之本欤?”就是论语的地基,如果把它放在合适的地方,会天然地正确;如果把它放在海洋里……就别谈论语了吧。
性善性恶其实是个永恒的争论:通常,性恶源于竞争,以“我有则你无”为基石;性善源于联合,讲究的是“力合则强、力分则弱”……
它们之间也有联系:你讲性恶、就要跟人争、就要跟更强的人争……要跟强者争、你就要联合弱者——这就变成性善了;我讲性善、就讲联合、而联合总要有个目的吧……目的还是和人(天地、自然)争(或防止别人过来争),这又和性恶差不多。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御和射”,御讲联合、射讲竞争。“吾执御”则是告诉我们:论语是一本讲究联合的书。
联合要有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射,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以分取较大份额的蛋糕!
我们修身,是为了举全身之力;我们齐家,是为了举全家之力;治国平天下,更是为了举全国、全天下的力量……
我们修身,别人就不能欺负我们;我们齐家,别家就不能欺负我家;我们治国,别国就不能欺负我国;我们平天下……哦对了,我们平天下的目的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想被别人欺负,我们就不能欺负别人。
所以,我们平天下的目的,就是保护弱者,让那些连修身也不会的普通人(小人),也能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
我们修身,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强者;我们齐家,是为了保护身边的弱者不被人欺压。到了治国平天下,难道就会在性质上发生改变,变成了我们欺压国民、君临天下?
“半部论语平天下”,我们下半部论语、讲的就是平天下。但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忘记了平天下的目的!
平天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孔子的 “及人之老”——“老吾老及人之老”中的“及人之老”!
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在此法则下,作为强者、作为君子,我们或许会感到幸福,但决不可能永远幸福——因为我们不可能、永为强者!
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是幼;将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是老(弱病残)。无论我们怎么强,在这两个时候,我们都是弱者。当我们遵循自然法则时,又将怎样地渡过这两个弱者的时光?
我们为什么要老吾老?因为我们自己会老;我们为什么要及人之老,因为我们害怕自己“老无所依”。
有道歌唱道“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葬在这春光里”,这里我想问:我们能请谁,把我们葬在这春光里?
老吾老很简单,及人老也不太难。我们难的是:及遍所有人的老!
但是,即使我们及遍了99%,当我们老时,又怎么能保证我们不成为那剩下的1%?
所以,平天下很难,但我们又必须平天下!
平天下很难,所以,它要有基础,其基础是君子,也是我们论语上的目标。君子是什么样子的?论语九、十两章,给我们举出了完美的范例。
九章谈质、十章谈文,所谓彬彬,就是对文和质的不懈追求……
追求怎么追?做好人、做好事、懂规矩、有信仰……这就是论语的一到四章。
五到八章说什么?说的是四者的协调。
做好人难、做好事难、守规矩难、有信仰也难。而最难的就是同时把四样全做好。
四项做好难、做好一项易,这就是“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亦可以弗畔乎”。
是的,学了论语上半部,我们就懂得了规则、知道了方法。这时我们以文对礼、以方法适应规则,可以过得很好、活得非常轻松……
是呀,学了论语上,我们会做人、会做事,懂得顺应规则、敢于破坏规则,那、还有什么能难得到我们?
但是,当你们学了论语下半部时,就有可能过得非常艰难。你们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为什么?因为我们要“及人之老”,只要有人“老而不及”,我们就要付出!
如果你们是君子、如果你们准备付出,就请来跟我学论语下。这就是“后进于礼乐者、君子也。”
论语上非常简单。论语下却异常复杂,它以论语上为基石,以君子为条件,如果你没学过我的“道家论语上”,如果你不自以为君子,那么,请你自己离开!
好了,现在我们想一想:该怎么“及人之老”。
子贡曾提出一条路:“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孔子反对这条路,因为它对领导的要求过高“尧舜其犹病诸”、过于强调单方面的付出。同时,如果领导不付出,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民的对面是官,所以,施于民的主语肯定是官。在这里,施的东西是哪里来的?不知道;施该怎么施?不知道;官如果不施,民该怎么办?也不知道……
一种方法,含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最后呢,只能靠官的自我约束,这,太不靠谱了。
有一句俗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话也可以反过来看,那就是“只有具有存在价值的东西,才不会被淘汰”。
所以,我们不妨反过来想想:“老无所依”的民,他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君子求德,小人德人。——一个民、一个即使丧失劳动力的小人,他的存在也还有一点点的价值:那就是德人、那就是归(民归)、那就是信仰、那就是手中那张庄严的选票!
小人喻于利、就算他们不知道“德人”有什么用处,但既然君子求(小人们的)德,就应给小人以好处;小人喻于利、就算他们不知道“归”有什么用处,但既然君子求(小人们)归,就应照顾小人们的生活;小人喻于利、就算他们不知道“信仰”有什么用处,但既然佛儒道们都要信仰,就应给小人以信仰的成本;小人喻于利、就算他们不知道“选票”有什么用处,但既然“人大代表”们需要选票,就应给这张选票以相应的价值……
论语讲什么?讲交换,请大家再想想一章六段后我给你们说过的话。
上学期我们学了“[转贴]关于海盗分钻石的精彩分析”,那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却也能为我们走上理想国提供一个基础。
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海盗们也不例外,所以,分钻石的过程基本是强者分肥的过程。可是,随着参与者的增加,强者分肥却变成了弱者得利。这、是什么原因?
简单地说,原因有以下几种:1、弱者的不媚于灶;2、强者的不可联合;3、规则的相对合理;4、不同信仰的各自表达。——而这又是上半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是,弱者怎么能不媚于灶?强者为什么不可联合?什么样的规则才相对合理?不同的信仰又要怎样表达?这就是下半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下半部,11到14章讲理想世界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5到18章讲现实世界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9到20章则是讲儒家的“内和外”;其中,我们又穿插一些论语的发展脉络。
下半部的论语与上半部基本相似。区别仅仅在于:上半部讲“我”,下半部讲“我们”。
好了,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论语的下半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