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3 17: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05:35
雏鸡健康养殖的环境条件主要有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密度等,控制好这些条件对健康育雏至关重要。
1.温度控制
雏鸡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既怕冷又怕热。①环境温度过高,影响雏鸡体热和水分的散发,体热平衡紊乱,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死亡率增加;②环境温度过低,雏鸡扎堆,行动不灵活,采食、饮水均受到影响;③环境温度高低不稳,雏鸡易受寒发生白痢病,其死亡率上升。不同日龄雏鸡的适宜温度见表5-1。
表5-1 不同日龄雏鸡的适宜温度
应当明确,育雏温度包括育雏室温度和育雏器温度。对于平面育雏而言,育雏器温度是指育雏器(如保温伞)边缘离地面或网面5厘米处的温度,育雏室温度是指舍内距育雏器或热源最远处离地1米的墙上测得的温度。对于笼养育雏来说,育雏器温度是指笼内热源区底网上5厘米处温度,育雏室温度是指笼外离地面1米处的温度。两种温度要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育雏室温度要比育雏器温度低,使整个育雏环境温度呈现高、中、低之别,这样既可以促进空气流动,又可以使每只雏鸡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温度。
育雏温度除参照表5-1常规适宜温度外,还需根据鸡的品种、体质、外界气候的变化进行适当调节。如褐壳鸡比白壳鸡羽毛的生长速度慢,育雏前期的温度可高些;外界气温低时高些,外界气温高时低些;白天低些,夜晚高些,一般夜间育雏温度比白天高1~2℃;健雏低些,弱雏高些;大群育雏低些,小群育雏高些。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育雏温度也要不断下降,直至脱温。一般4~6周龄为脱温过渡期,育雏器每周下降3℃左右。雏鸡脱温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开始白天不给温,晚上给温,天气好不给温,阴天给温。经5~7天鸡群适应自然气温后,最后达到彻底脱温。雏鸡脱温的日龄要根据季节而定,夏季早晚给温直至30日龄左右,冬季则40日龄左右。在饲养过程中如果发现鸡的体质较差、体重不足,脱温时间可延长,以有助于雏鸡体质的恢复。
在生产中,饲养人员应以看鸡施温作为调温的主要依据,将温度计显示值作为参考,雏鸡表现活泼好动,精神旺盛,叫声轻快,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羽毛光滑整齐,粪便正常,饱食后休息时均匀地分布在育雏器周围或育雏笼的底网上,头颈伸直熟睡,无异常状态或不安叫声,鸡舍内安静,说明温度适宜。如果发现雏鸡行动缓慢,羽毛蓬松,身体发抖,聚集拥挤到热源下面,扎堆,不敢外出采食,不时发出尖锐、短促的叫声,精神差等说明育雏温度过低。若发现雏鸡远离热源,匍匐地面,两翅张开,伸颈、张口喘气,饮水量增加,食欲减退,说明温度过高。掌握好这种“生物温度计”对育雏十分重要。
2.湿度控制
蛋鸡育雏期间对湿度的要求不像温度那样严格,但在特殊的条件下,或与其他环境因素共同发生作用时,不适宜的湿度可对雏鸡造成很大的伤害。雏鸡舍在一般条件下,相对湿度60%~65%最好,40%~72%是鸡的适宜湿度。85%以上,空气太潮湿,影响散热;35%以下,空气过于干燥,会影响黏膜和皮肤的防卫能力,易引起呼吸道疾病,还会使鸡的羽毛生长不良,导致雏鸡脱水。适宜的湿度要灵活掌握,不同年龄的雏鸡、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育雏需要的适宜湿度不同。总的特点是前高后低,1~10日龄为60%~70%,10日龄以后为50%~60%。
育雏室的相对湿度,除使用湿度计测定外,还可通过饲养人员的自身感觉及雏鸡的表现来判断。当相对湿度适宜时,人进入育雏室内有湿热的感觉,口鼻不觉干燥,雏鸡脚爪润泽、细润,精神状态好,鸡飞动时,室内基本无灰尘扬起。进入育雏室内若感觉口鼻干燥,雏鸡围在饮水器边,不断饮水,说明育雏室湿度太低。如果育雏舍内的用具、墙壁上潮湿或有露珠,说明湿度过高。在蛋鸡生产实践中,育雏前期可能会出现舍内相对湿度不足、其他情况下相对湿度偏高。控制育雏室湿度主要有以下几点:鸡场应建在地势高燥的地方,舍内地面应比舍外高30厘米左右,并进行防潮处理,新建鸡舍应充分干燥后使用:减少供水系统的漏水,控制洒水量,经常清粪或更换潮湿的垫料,或在地面和垫料中加具有吸水性的过磷酸钙(每平方米0.1千克),但忌用生石灰。空气干燥的季节用通风换气改变室内的湿度,但应注意保温。提高湿度主要采用喷雾消毒进行增湿,烧开水产生蒸汽,地面洒水,室内挂湿帘等方法增湿。
3.光照控制
光照控制是对养鸡舍明暗程度的控制,它与光源发光强度、光通量等有关。光照强度是被照物体所获得的光通量与光照面积之比,也称做照度。照度的单位用勒克斯(lx)表示,是指1流明(1m)的光通量均匀地照射在1米2面积上所产生的照度。鸡舍内的光照强度可通过灯泡瓦数、灯高、灯距粗略计算。一般0.37米2面积上用1瓦灯泡或每平方米用27瓦的灯泡,可达到10.76勒的照度,一般灯泡的高度为2~2.4米,灯泡之间距离为灯泡高度的1.5倍,多使用25瓦或40瓦灯泡。光照包括光照时间与光照强度,实际生产中可采用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育雏3日龄前应给以时间较长、强度较大的光照,一般为20~23小时、20勒的光照强度,以便让雏鸡尽早饮水和开食。4~7日龄,每天照明20小时,以后日照明时间每周缩减1小时。光照的强度在3日龄前约为50勒,4~15日龄为20勒,以后为10~15勒。
采用自然光照要考虑天气情况、窗外树木、窗户的大小和位置、舍内设备、舍内不同区位,窗户有无玻璃及玻璃的清洁度等影响。窗户玻璃较脏时舍内照度约减弱一半,用塑料薄膜的透光效果与较脏的玻璃相似。屋顶开设天窗或设置透光带,将会明显改善禽舍中部的采光效果。在南侧窗户玻璃上涂抹颜料,可以减少舍内靠南侧部位的光照强度。采用人工光照,灯泡要均匀而交错布置,尤其是采用平养方式的鸡舍。在笼养鸡舍内,上下层的光照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对于叠层式鸡笼,各层的光照强度差异会更大,必须多层次安装灯泡,保证下层笼适宜的照度。人工光源可用白炽灯或日光灯。同样功率的荧光灯所产生的照度是白炽灯的3~4倍。但是荧光灯投资较大,而且在低温条件下光效率下降。使用白炽伞型灯罩,可通过反光而使光照度增加50%。若灯泡太脏可使照度下降30%~50%,故每周擦灯泡一次很有必要。
4.空气质量控制
由于鸡的呼吸、排泄以及粪便、饲料等有机物的分解,会造成鸡舍内空气原有成分的比例发生变化,增加了氨、硫化氢、甲烷、羟基硫醇及恶臭等有害气体以及灰尘、微生物和水气含量,如果这些气体和物质浓度过高,雏鸡易患呼吸道疾病、眼病,且易患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死亡率增加。空气质量可通过测量及饲养人员感觉判断,多数情况下靠饲养人员的感觉判断有害气体的含量是否超标。如果饲养人员进入鸡舍感觉臭味大,时间稍长又有刺激眼睛的感觉,表明氨气浓度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超标,这时应在保证温度的同时,通过通风改变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生产实践经验证明,雏鸡舍要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换气量和气流速度分别应达到:冬季0.7~1米3/小时·千克体重,0.2~0.3米3/秒;春、秋季1.5~2.5米3/小时·千克体重,0.3~0.4米3/秒;夏季5米3/小时·千克体重,0.6~0.8米3/秒。最好利用良好的通风、换气设备进行机械通风,并与自然通风相结合。通过换气只要人进入鸡舍无明显臭气,无刺鼻、涩眼之感,不觉胸闷、憋气、呛人即可认为适宜。
通风换气的时间最好选择晴天中午前后,通风换气要缓慢进行,门窗的开启应由小到大,最后成半开状态。不可突然将门窗打开,让冷风直吹,使室温突然下降。切忌过堂风、间隙风直吹鸡体,以免雏鸡受寒。也可采用安装纱布或布帘、开气窗或增加缓冲间的办法通风,以做到保温的情况下达到通风的目的。生产中还应注意及时清粪、保持舍内干燥,定期更换垫料以及减少舍内的粉尘,平衡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等。
5.饲养密度控制
饲养密度是指每平方米面积容纳的鸡只数。饲养密度对于雏鸡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育雏期密度过大,鸡的活动范围小,鸡群拥挤,强者采食多,弱者采食少,易导致个体大小不匀,并可诱发多种疾病和啄癖,死亡率增高;密度过小,造成鸡舍和设备的浪费,又不利于保温。饲养密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外界温度高时,密度可相应减少;外界温度低时,饲养密度可相应增加。夏秋季节与冬春季节的密度相比,每平方米应减少3~5只。重型鸡的饲养密度应低于轻型鸡。弱雏比强雏的体质差,经不起拥挤,除应分群单独饲养外,还应降低饲养密度。通风良好时饲养密度可以加大,通风条件差的饲养密度应低些。生产中应灵活掌握,一般情况地面垫料饲养,1周龄时30~40只/米2,以后每周饲养密度相应减少,到7~8周龄时,可达到10只/米2。板条或网上平养可比垫料平养密度增加20%左右,立体笼养1~4周时40~50只/米2,5~11周时20~30只/米2。
6.其他条件控制
噪音、饲养人员变化等也可影响雏鸡的生产,因为雏鸡胆小易惊,对外界条件的变化特别敏感,常会由于噪声或陌生人进入鸡舍而惊群,表现为惊叫不安、乱飞乱跳、挤压扎堆。因此,育雏期应保持环境安静,固定饲养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