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5: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06
剑客定义
在我看来,无非是一些爱用剑、擅用剑的侠客。剑道是他们生存之道,剑法是他们最强的武技。金庸的笔下,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剑客。但是,自从“剑魔”独孤求败横空出世之后,其他所有的剑客,都变得暗淡无光了起来。就连他最杰出的两个隔世弟子,杨过和令狐冲,在他的光芒之下,都变得渺小了起来。杨过之于他,如同偏激任性的无知孩童;令狐冲之于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独孤求败的剑道,是寂寞的,是孤傲的,是远离了人世的情感的。这有点像另一个伟大的剑客,古龙笔下的“剑神”西门吹雪。他们的剑道,是一种人生境界。“求败”和“吹雪”,都是一种凄绝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寂寞是主旋律,无欲无求则是其本质。能了解他们的寂寞和他们的“虚无”,便能了解他们的伟大。我们在谈论独孤求败的武学境界,和他的剑法的时候,先要明白他的心境和人生观,只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做“无剑胜有剑”和“无招胜有招”,无招不被招数困扰随心所欲。 剑冢和“五剑”传说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通过剑魔在剑冢中留下的这句遗言,我们可以了解到独孤求败,是在他达到了武学巅峰和人生巅峰的时候,选择了弃剑、葬剑。长剑空利,但是对手寥寥,但求一败而不得,唯有弃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相信已经没有追求,他的心,更加是冰冷到极点了。虽然傲视天下,但是人生再无乐趣可言、再无目标可寻。唯有从此与雕为伴,了此残生。呜呼,难怪杨过见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又惊又羡”。这样的境界,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他的这种人生境界、他的剑道,是无人可比的。既然对手已无,留剑何用?独孤求败的剑,是为了强敌而生的,没了敌人,也就没有了用剑的意义。这就是“无剑胜有剑”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的武学在登峰造极之后,用不用剑都没多大分别。这并不是说不用剑就比用剑要强,而是说,天下间,已经没有人能够再值得他们用剑了。这才是为什么独孤求败四十岁后,草木飞花皆可为剑的时候,选择了正式埋葬手中的剑。因为,即便是他都只用木剑了,江湖上仍然没人可以打败他,那他还有什么必要再用剑?这是一种武学修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年少轻狂,艺业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锋利的宝剑,与群雄争锋。其实,这时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独孤求败的剑法?他的心态和剑道,都还很幼稚。二十岁前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年少、冲动,以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却不知道此时的他们,仅仅只能与“河朔群雄”一争短长而已。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三十岁前,正当闯荡江湖、建功立业的时候。青春热血,难免犯下错误。此时的独孤求败,便是这样的。武功比起少年的时候,自然精进了许多,但是人生观却变得模糊了起来。这是这个年纪的人经常犯的错误。误伤义士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金庸想要传递的人生哲学--人年轻的时候都会犯错的,而且会是不堪回首的错误。当我们年老体弱的时候,再回首,依旧羞愧难当。唯有“弃之深谷”,以期引以为戒。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三十岁后,圆滑老辣,于人于事,渐渐看透。所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结合到武学之道,也是这个意思。此时的独孤求败,横行天下,无人可比。春风得意之际,想必也开始回首前尘、总结半生。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所谓的高手,不过就是这么回事,天下无敌却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变得注重起个人的修为来了。重剑便是这个时期独孤求败心境的最佳解读,也是金庸对于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读--举重若轻、沉稳老成。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四十岁后,渐近知天达命的年纪,也正是渐近“无剑”的时刻。此时,独孤求败依然无敌于天下,可说已经感受到了独居顶峰的那份寂寞。当人已经完成了一生的夙愿、达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标之后,其实,人生也已经基本到了尽头。这个时候、这把年纪,人还有什么追求的呢?还有什么欲念呢?没了,也不应该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时还存欲求,必为贪欲妄求。这是金庸的人生哲学,亦是独孤求败的剑道。此时,他已经渐渐到了无欲无求的时候,放弃手中的剑,只是时间问题。知天命之年,就是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归位了。独孤求败埋剑葬剑,便是知道了自己剑的生命,已经到了终点。“无剑”便是如此。“无剑胜有剑”,在武学上,可说是至高无上的修为,在人生态度上,同样被金庸推崇为极致。这里补充一句,所谓的无剑不一定就指的是无形剑气。知天达命,便是收放自如、随遇而安的人生观。同理,无剑也是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需要剑,不代表就一定没有剑。只是没有用剑的理由而已。无形剑气也罢、以掌代剑也罢都是一样的意义,并无长短高下之分,只有手段方法各异。六脉神剑固然纵横万里、无往而不利;而黯然销魂掌也同样是震古烁今、气象万千。这两项神功,谁也不一定比谁强。金庸没有自己比较过,我们亦无从得知究竟哪个更强。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两种都已到了“无剑”的境地。唯有收放自如、随心所欲,方为“无剑”;物我两忘,于人于事再不执著,才是“无剑”。而段誉和杨过正是没有做到这点,他们的“无剑”才会缺陷明显,时灵时不灵。我相信,这是金庸在设计“无剑胜有剑”的时候,真正想要传达的。 剑魔独孤求败”独孤求败的武功,如神话般高深莫测;独孤求败的一生,如神话般璀璨夺目;独孤求败的人生境界,更是渐进神境、渐入神道。从他的名号上推断,曾经成魔的独孤求败,必定是不可一世、桀骜不驯且不为世人所理解和容纳的武林怪杰。晚年的他,了身知命,早已到了物我两相忘的境地,唯有那份骄傲,不曾失去。故而,临终遗言,仍然自称“剑魔”。算是无悔于自己的一生,无愧于自己的剑道。后人追思,心驰神往。独孤求败,最终埋剑、弃招,返璞归真,一切归零。正应了人生循环往替的道理。生来空空如也,最后还是空空如也,尘归尘、土归土。正所谓人生万象,尽归于尘。这是金庸要借着独孤求败传达的话语,这也是庄子遗留下来的思想,这也是“无招”和“无剑”的真实含义。这种境界,金庸小说里,只有独孤求败达到了,因为是他创出来的。而他的隔世弟子杨过和令狐冲,则还差的远。杨过到头来,离完全的“无剑胜有剑”仍有一步之遥。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必须配合心情,否则不灵;与金轮法王最后一战暗自后悔没有带上玄铁剑,这些都说明他离物我两忘、收放自如还差一段距离。他的武功修为,充其量也就到了“木剑”以上、“无剑”以下的程度而已,尚未真正的从心底里弃剑。而令狐冲更是差的远,始终不敌东方不败,最后仍然没有练成破掌、破气两式,说明他离随心所欲、无迹可寻这种境界也差得十万八千里。同时他时不时还需要回剑防守、面对辟邪剑法一度不知所措,证明他离真正的“无招胜有招”有一大段距离,甚至连“木剑”还没达到。此时再回首剑魔,不得不敬为天人,对其人生和武学上的修为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无剑、无招俱为神迹,达此境界者,环顾宇内、唯独孤求败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06
剑客定义
在我看来,无非是一些爱用剑、擅用剑的侠客。剑道是他们生存之道,剑法是他们最强的武技。金庸的笔下,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剑客。但是,自从“剑魔”独孤求败横空出世之后,其他所有的剑客,都变得暗淡无光了起来。就连他最杰出的两个隔世弟子,杨过和令狐冲,在他的光芒之下,都变得渺小了起来。杨过之于他,如同偏激任性的无知孩童;令狐冲之于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独孤求败的剑道,是寂寞的,是孤傲的,是远离了人世的情感的。这有点像另一个伟大的剑客,古龙笔下的“剑神”西门吹雪。他们的剑道,是一种人生境界。“求败”和“吹雪”,都是一种凄绝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寂寞是主旋律,无欲无求则是其本质。能了解他们的寂寞和他们的“虚无”,便能了解他们的伟大。我们在谈论独孤求败的武学境界,和他的剑法的时候,先要明白他的心境和人生观,只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做“无剑胜有剑”和“无招胜有招”,无招不被招数困扰随心所欲。 剑冢和“五剑”传说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通过剑魔在剑冢中留下的这句遗言,我们可以了解到独孤求败,是在他达到了武学巅峰和人生巅峰的时候,选择了弃剑、葬剑。长剑空利,但是对手寥寥,但求一败而不得,唯有弃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相信已经没有追求,他的心,更加是冰冷到极点了。虽然傲视天下,但是人生再无乐趣可言、再无目标可寻。唯有从此与雕为伴,了此残生。呜呼,难怪杨过见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又惊又羡”。这样的境界,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他的这种人生境界、他的剑道,是无人可比的。既然对手已无,留剑何用?独孤求败的剑,是为了强敌而生的,没了敌人,也就没有了用剑的意义。这就是“无剑胜有剑”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的武学在登峰造极之后,用不用剑都没多大分别。这并不是说不用剑就比用剑要强,而是说,天下间,已经没有人能够再值得他们用剑了。这才是为什么独孤求败四十岁后,草木飞花皆可为剑的时候,选择了正式埋葬手中的剑。因为,即便是他都只用木剑了,江湖上仍然没人可以打败他,那他还有什么必要再用剑?这是一种武学修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年少轻狂,艺业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锋利的宝剑,与群雄争锋。其实,这时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独孤求败的剑法?他的心态和剑道,都还很幼稚。二十岁前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年少、冲动,以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却不知道此时的他们,仅仅只能与“河朔群雄”一争短长而已。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三十岁前,正当闯荡江湖、建功立业的时候。青春热血,难免犯下错误。此时的独孤求败,便是这样的。武功比起少年的时候,自然精进了许多,但是人生观却变得模糊了起来。这是这个年纪的人经常犯的错误。误伤义士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金庸想要传递的人生哲学--人年轻的时候都会犯错的,而且会是不堪回首的错误。当我们年老体弱的时候,再回首,依旧羞愧难当。唯有“弃之深谷”,以期引以为戒。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三十岁后,圆滑老辣,于人于事,渐渐看透。所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结合到武学之道,也是这个意思。此时的独孤求败,横行天下,无人可比。春风得意之际,想必也开始回首前尘、总结半生。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所谓的高手,不过就是这么回事,天下无敌却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变得注重起个人的修为来了。重剑便是这个时期独孤求败心境的最佳解读,也是金庸对于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读--举重若轻、沉稳老成。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四十岁后,渐近知天达命的年纪,也正是渐近“无剑”的时刻。此时,独孤求败依然无敌于天下,可说已经感受到了独居顶峰的那份寂寞。当人已经完成了一生的夙愿、达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标之后,其实,人生也已经基本到了尽头。这个时候、这把年纪,人还有什么追求的呢?还有什么欲念呢?没了,也不应该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时还存欲求,必为贪欲妄求。这是金庸的人生哲学,亦是独孤求败的剑道。此时,他已经渐渐到了无欲无求的时候,放弃手中的剑,只是时间问题。知天命之年,就是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归位了。独孤求败埋剑葬剑,便是知道了自己剑的生命,已经到了终点。“无剑”便是如此。“无剑胜有剑”,在武学上,可说是至高无上的修为,在人生态度上,同样被金庸推崇为极致。这里补充一句,所谓的无剑不一定就指的是无形剑气。知天达命,便是收放自如、随遇而安的人生观。同理,无剑也是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需要剑,不代表就一定没有剑。只是没有用剑的理由而已。无形剑气也罢、以掌代剑也罢都是一样的意义,并无长短高下之分,只有手段方法各异。六脉神剑固然纵横万里、无往而不利;而黯然销魂掌也同样是震古烁今、气象万千。这两项神功,谁也不一定比谁强。金庸没有自己比较过,我们亦无从得知究竟哪个更强。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两种都已到了“无剑”的境地。唯有收放自如、随心所欲,方为“无剑”;物我两忘,于人于事再不执著,才是“无剑”。而段誉和杨过正是没有做到这点,他们的“无剑”才会缺陷明显,时灵时不灵。我相信,这是金庸在设计“无剑胜有剑”的时候,真正想要传达的。 剑魔独孤求败”独孤求败的武功,如神话般高深莫测;独孤求败的一生,如神话般璀璨夺目;独孤求败的人生境界,更是渐进神境、渐入神道。从他的名号上推断,曾经成魔的独孤求败,必定是不可一世、桀骜不驯且不为世人所理解和容纳的武林怪杰。晚年的他,了身知命,早已到了物我两相忘的境地,唯有那份骄傲,不曾失去。故而,临终遗言,仍然自称“剑魔”。算是无悔于自己的一生,无愧于自己的剑道。后人追思,心驰神往。独孤求败,最终埋剑、弃招,返璞归真,一切归零。正应了人生循环往替的道理。生来空空如也,最后还是空空如也,尘归尘、土归土。正所谓人生万象,尽归于尘。这是金庸要借着独孤求败传达的话语,这也是庄子遗留下来的思想,这也是“无招”和“无剑”的真实含义。这种境界,金庸小说里,只有独孤求败达到了,因为是他创出来的。而他的隔世弟子杨过和令狐冲,则还差的远。杨过到头来,离完全的“无剑胜有剑”仍有一步之遥。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必须配合心情,否则不灵;与金轮法王最后一战暗自后悔没有带上玄铁剑,这些都说明他离物我两忘、收放自如还差一段距离。他的武功修为,充其量也就到了“木剑”以上、“无剑”以下的程度而已,尚未真正的从心底里弃剑。而令狐冲更是差的远,始终不敌东方不败,最后仍然没有练成破掌、破气两式,说明他离随心所欲、无迹可寻这种境界也差得十万八千里。同时他时不时还需要回剑防守、面对辟邪剑法一度不知所措,证明他离真正的“无招胜有招”有一大段距离,甚至连“木剑”还没达到。此时再回首剑魔,不得不敬为天人,对其人生和武学上的修为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无剑、无招俱为神迹,达此境界者,环顾宇内、唯独孤求败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8:06
剑客定义
在我看来,无非是一些爱用剑、擅用剑的侠客。剑道是他们生存之道,剑法是他们最强的武技。金庸的笔下,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剑客。但是,自从“剑魔”独孤求败横空出世之后,其他所有的剑客,都变得暗淡无光了起来。就连他最杰出的两个隔世弟子,杨过和令狐冲,在他的光芒之下,都变得渺小了起来。杨过之于他,如同偏激任性的无知孩童;令狐冲之于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独孤求败的剑道,是寂寞的,是孤傲的,是远离了人世的情感的。这有点像另一个伟大的剑客,古龙笔下的“剑神”西门吹雪。他们的剑道,是一种人生境界。“求败”和“吹雪”,都是一种凄绝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寂寞是主旋律,无欲无求则是其本质。能了解他们的寂寞和他们的“虚无”,便能了解他们的伟大。我们在谈论独孤求败的武学境界,和他的剑法的时候,先要明白他的心境和人生观,只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做“无剑胜有剑”和“无招胜有招”,无招不被招数困扰随心所欲。 剑冢和“五剑”传说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通过剑魔在剑冢中留下的这句遗言,我们可以了解到独孤求败,是在他达到了武学巅峰和人生巅峰的时候,选择了弃剑、葬剑。长剑空利,但是对手寥寥,但求一败而不得,唯有弃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相信已经没有追求,他的心,更加是冰冷到极点了。虽然傲视天下,但是人生再无乐趣可言、再无目标可寻。唯有从此与雕为伴,了此残生。呜呼,难怪杨过见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又惊又羡”。这样的境界,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他的这种人生境界、他的剑道,是无人可比的。既然对手已无,留剑何用?独孤求败的剑,是为了强敌而生的,没了敌人,也就没有了用剑的意义。这就是“无剑胜有剑”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的武学在登峰造极之后,用不用剑都没多大分别。这并不是说不用剑就比用剑要强,而是说,天下间,已经没有人能够再值得他们用剑了。这才是为什么独孤求败四十岁后,草木飞花皆可为剑的时候,选择了正式埋葬手中的剑。因为,即便是他都只用木剑了,江湖上仍然没人可以打败他,那他还有什么必要再用剑?这是一种武学修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年少轻狂,艺业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锋利的宝剑,与群雄争锋。其实,这时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独孤求败的剑法?他的心态和剑道,都还很幼稚。二十岁前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年少、冲动,以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却不知道此时的他们,仅仅只能与“河朔群雄”一争短长而已。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三十岁前,正当闯荡江湖、建功立业的时候。青春热血,难免犯下错误。此时的独孤求败,便是这样的。武功比起少年的时候,自然精进了许多,但是人生观却变得模糊了起来。这是这个年纪的人经常犯的错误。误伤义士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金庸想要传递的人生哲学--人年轻的时候都会犯错的,而且会是不堪回首的错误。当我们年老体弱的时候,再回首,依旧羞愧难当。唯有“弃之深谷”,以期引以为戒。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三十岁后,圆滑老辣,于人于事,渐渐看透。所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结合到武学之道,也是这个意思。此时的独孤求败,横行天下,无人可比。春风得意之际,想必也开始回首前尘、总结半生。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所谓的高手,不过就是这么回事,天下无敌却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变得注重起个人的修为来了。重剑便是这个时期独孤求败心境的最佳解读,也是金庸对于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读--举重若轻、沉稳老成。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四十岁后,渐近知天达命的年纪,也正是渐近“无剑”的时刻。此时,独孤求败依然无敌于天下,可说已经感受到了独居顶峰的那份寂寞。当人已经完成了一生的夙愿、达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标之后,其实,人生也已经基本到了尽头。这个时候、这把年纪,人还有什么追求的呢?还有什么欲念呢?没了,也不应该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时还存欲求,必为贪欲妄求。这是金庸的人生哲学,亦是独孤求败的剑道。此时,他已经渐渐到了无欲无求的时候,放弃手中的剑,只是时间问题。知天命之年,就是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归位了。独孤求败埋剑葬剑,便是知道了自己剑的生命,已经到了终点。“无剑”便是如此。“无剑胜有剑”,在武学上,可说是至高无上的修为,在人生态度上,同样被金庸推崇为极致。这里补充一句,所谓的无剑不一定就指的是无形剑气。知天达命,便是收放自如、随遇而安的人生观。同理,无剑也是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需要剑,不代表就一定没有剑。只是没有用剑的理由而已。无形剑气也罢、以掌代剑也罢都是一样的意义,并无长短高下之分,只有手段方法各异。六脉神剑固然纵横万里、无往而不利;而黯然销魂掌也同样是震古烁今、气象万千。这两项神功,谁也不一定比谁强。金庸没有自己比较过,我们亦无从得知究竟哪个更强。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两种都已到了“无剑”的境地。唯有收放自如、随心所欲,方为“无剑”;物我两忘,于人于事再不执著,才是“无剑”。而段誉和杨过正是没有做到这点,他们的“无剑”才会缺陷明显,时灵时不灵。我相信,这是金庸在设计“无剑胜有剑”的时候,真正想要传达的。 剑魔独孤求败”独孤求败的武功,如神话般高深莫测;独孤求败的一生,如神话般璀璨夺目;独孤求败的人生境界,更是渐进神境、渐入神道。从他的名号上推断,曾经成魔的独孤求败,必定是不可一世、桀骜不驯且不为世人所理解和容纳的武林怪杰。晚年的他,了身知命,早已到了物我两相忘的境地,唯有那份骄傲,不曾失去。故而,临终遗言,仍然自称“剑魔”。算是无悔于自己的一生,无愧于自己的剑道。后人追思,心驰神往。独孤求败,最终埋剑、弃招,返璞归真,一切归零。正应了人生循环往替的道理。生来空空如也,最后还是空空如也,尘归尘、土归土。正所谓人生万象,尽归于尘。这是金庸要借着独孤求败传达的话语,这也是庄子遗留下来的思想,这也是“无招”和“无剑”的真实含义。这种境界,金庸小说里,只有独孤求败达到了,因为是他创出来的。而他的隔世弟子杨过和令狐冲,则还差的远。杨过到头来,离完全的“无剑胜有剑”仍有一步之遥。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必须配合心情,否则不灵;与金轮法王最后一战暗自后悔没有带上玄铁剑,这些都说明他离物我两忘、收放自如还差一段距离。他的武功修为,充其量也就到了“木剑”以上、“无剑”以下的程度而已,尚未真正的从心底里弃剑。而令狐冲更是差的远,始终不敌东方不败,最后仍然没有练成破掌、破气两式,说明他离随心所欲、无迹可寻这种境界也差得十万八千里。同时他时不时还需要回剑防守、面对辟邪剑法一度不知所措,证明他离真正的“无招胜有招”有一大段距离,甚至连“木剑”还没达到。此时再回首剑魔,不得不敬为天人,对其人生和武学上的修为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无剑、无招俱为神迹,达此境界者,环顾宇内、唯独孤求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