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是什么制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7: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31
唐代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关于尚书令, 唐朝有李世民这个特例,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所以,唐朝想做到尚书令,除非你是太子,其他人基本不可能。所以尚书省的长官就是左右仆射,一个管左三司(吏部、户部、礼部),一个管右三司(兵部、刑部、工部)。毫无疑问,左仆射比右仆射要大。从德宗朝开始,明确规定左右仆射不能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这就与宰相彻底拜拜了。
门下侍中,,理论上是三省*之一,应该和尚书令差不多高。但是实际上,是与左右仆射平级,从尊荣来说,甚至还略微低一些。这个职位,后人通俗的称呼为“左相”。
中书令,,后人通俗的称呼为“右相”。表面上和门下侍中平级。但是,从尊荣来说,是比门下侍中低的。所以从右相调到左相,应该用“升”字。不过从玄宗时代开始,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同右相李林甫合作,架空了左相。从此右相成了首辅,政事堂(同中书门下)第一实权人物。杨国忠接过李林甫的位置后,再次巩固了右相对左相的优势。于是便出现一个颇为讽刺的情况——某右相因大功于国家,皇帝特升其为左相,表面上是升了,实际上是降了。这个手段,成为皇帝不让右相专权而削其权力最常用的一招。
政事堂(中书门下)。政事堂是大臣们讨论国事的最高机构和官署。它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内阁的萌芽吧。当然,这个新生的内阁的权力,远没明朝内阁之强大。如果从宰相的职能分析,那么,政事堂成员,都应该算宰相。政事堂有一个“首席执笔”(执政事笔),我们不妨看成是政事堂的首席执行官。这个执笔,通常是右相——这就是右相权力比左相大的根源。在唐朝,如果判断一个人,是否宰相,看官名——是否有“同中书门下”(“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也可能会是“参知政事”或“参与军国重事”)几个字。由于六部尚书的官名,从玄宗开始,已经作为惯例,后面加上“同中书门下”几个字。所以,六部尚书,百分之百,是可以当成宰相看的。发展到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更是成了正相和副相的官方名称。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轻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
从玄宗开始,六部尚书基本上成为*迁转之资,其官称只代表一种身分——可以进入政事堂参知政事,而不一定说明所任的职务,也不能具体处理本部事务,而实权则掌握在六部侍郎的手中。记得 《神探狄仁杰2》上面,武则天关于与契丹的战役,说如果战胜战功首推 兵部侍郎李昌鹤,当时很奇怪,不是还有兵部尚书吗,查了一下原来侍郎才是兵部一把手,当时是玄宗之后的事情了,武周时期怎么也是侍郎一把手?我想可能是编剧的失误吧。
这样一来,从玄宗朝开始,大唐帝国宰相班子的组成,应该是——中书令领衔,携手门下侍中,带领六部尚书。大家一数,哦,原来唐朝宰相有八个人啊~~~但是,实际上,往往只有七人。少的那个人是谁??从头说,六部之间的地位也不是完全平等的。六部之首,自然是——别说是户部,那是你掉到钱眼里去了。六部之首,当然是组织部——额,说错了,应该叫吏部。吏部尚书这个东东比较敏感,所以通常这个人的全称,是中书令,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说,右相和吏部尚书,很有可能是一个人(当然,也有可能不是一个人)。也有人提醒我,不是说吏部尚书不管吏部事么?嗯,没错,实际上,朝廷管用人的,是吏部侍郎。然而,吏部侍郎在名义上,好歹是吏部尚书的下属。吏部尚书是谁,是右相!所以说,许多时候,吏部侍郎都是右相的人。右相必须要牢牢控制住大唐的组织部,这就是右相比左相更有权势的第二大原因。唐朝在大朝会时,有一个“三读”的习惯,也就是说,朝堂上讨论人事任命,由吏部*当场朗读三遍——“189号1000万,1000万有人反对没?1000万最后一遍,成交!”通常,这个三读的人,是吏部侍郎,不过如果是尚书的任命,那么,就该吏部尚书来表演三读了。在朝堂上,这往往右相最风光的时候。
以上只是在网上看到的一家之言,唐朝(含武周)的宰相制度远非几句话可以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