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8: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21
巴卑尔(1482~1530年生卒,1526~1530年在位),因其光彩夺目的武功而获“老虎”绰号,是印度莫卧尔帝国的开国君主。
1526年4月帕尼帕特一役,巴卑尔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精良的军骑,以少胜多,战胜兵力4倍于己的洛迪王朝末王易卜拉欣,结束了320年德里苏丹国在印度的统治。巴卑尔顺利地攻进了德里苏丹国的都城德里。巴卑尔是帖木儿的五世孙,帖木儿出身于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家庭;由于巴卑尔又可以将他的血统从母系上溯到成吉思汗,所以,由他在印度开创的帝国便被称为“莫卧尔”,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中译为“蒙古”帝国。
巴卑尔死后,他的儿子胡马雍继承了王位,胡马雍显然没有他父亲巴卑尔的军事天才和强硬的*铁腕,他所具有的是丰富的文化素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仁慈宽厚的“文”皇帝。正是他的性格和个人偏好致使他失去了巴卑尔所奠定的莫卧尔帝国的大片疆土。但巴卑尔的孙子阿克巴却又隔代继承了他祖父好战的传统,在他统治期间不仅恢复了他的父亲胡马雍的失地,而且大大开拓了新的版图,使他成为实现统一印度南北的中世纪最杰出的君主。
阿克巴用武力和怀柔的手段,15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北印度。他又用16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方。最后,他又用了3年的时间,平定了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莫卧尔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阿克巴对自己国家的内务进行改革整顿。他命令*重新丈量土地,将帝国分为182个税区,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他还废除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下令取消人头税、香客税(对朝圣的印度教徒征收的税)、田赋附加税,遇到天灾人祸,则一律免交田赋;全国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正是阿克巴这一系列“怀柔”*,有力地缓解了因争战而带来的各种矛盾,为这时期印度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解决各教派冲突方面,阿克巴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让的原则做了大胆的尝试。阿克巴信仰*教,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教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这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为了协调印度教和*教教徒们的关系,阿克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宣布各教派平等,选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级*,自己还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的女儿做妻子。阿克巴自己还在宫廷中采纳印度教惯例,每天清晨登阳台接见臣民,参加印度教节庆,朝廷觐见时佩戴印度教标志等。印度教把牛当做圣牛,不许宰杀,阿克巴为此禁止宰牛、杀生,还在宫中点上了长明灯。
阿克巴不仅在解决各教派矛盾的问题上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在印度宗教发展的历史上贡献了智慧。阿克巴出于自己“宽容大度的个性”和自己“对宗教思想的追求”,创立了一个没有上帝、没有先知、没有教务的“圣教”。这种宗教的特点是提倡廉俭,其教义是要求信徒“弃绝世俗*而求得救”。要求入教的人,可以直接见到阿克巴,将头巾放在阿克巴的手中,将头放在阿克巴的脚上,阿克巴将人扶起,向他祝福,给他戴上头巾,送他一幅自己的肖像,这人就算入教了。这个宗教要求信徒忠于国君阿克巴。教徒们把阿克巴当作上帝,相见时呼叫“安拉——阿克巴”(意为“阿克巴即真主”)。信徒还效忠皇帝献出自己的财产、生命、荣誉等。阿克巴的“圣教”既无庙宇,又不祈祷,只要求教徒平时爱护动物,尽可能施舍、赈济或做好事。“圣教”也不强迫别人信教。阿克巴的宗教措施,缓和了当时的宗教矛盾,使不同教派和平相处,莫卧尔帝国的统治也因此得到了巩固。
阿克巴做为国王,一方面他尊重印度教,但另一方面对印度教的陈规陋习则加以禁止,反对寡妇*殉身、杀婴、童婚、近亲结婚以及不许寡妇再嫁等,这些人性化的规定,不仅说明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对传统文明的挑战。
阿克巴当政时期,既善于理财和用人,又尊重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样,印度国内的矛盾缓和,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他的后代继续统治印度的五十多年(1605~1657年),这是莫卧尔帝国兴盛、封建经济发展的时期。后期莫卧尔王朝的历史是一段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入侵加剧并最后确立对印度殖民统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