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7:4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4:07
去年过年时,短时间里,我朋友圈里有大量的人,都在发支付宝的年度账单。
和之前几年大家发账单,只是晒支付流水总账的不同,今年很多人晒出了自己的2018年关键词。
好多人纷纷表示,这个支付宝真是太懂我了,这个好准啊……
即使数据是随机产生的,还是有大量的人相信了,感觉说出了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会相信呢?因为人们会对于那些模糊的、是似而非的词语,会不自觉地相信,而且会代入其中。
这种心理学效应,叫做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我们来看下这些支付宝关键词,其实总共也就20个。
由于巴纳姆效应,这些词和这些注释语,会让你觉得很「准」。
别人给你祝福,不管真不真,你会拒绝和否认吗?
比如,别人说你会长寿,你会反驳对方吗?
别人说你明年会遇到一个让你很动心的人,你会反对吗?
有人说你2018年年底,会有一次大的财运,你会不会试着信一下?
如果还给你加了一些依据,让你觉得他是根据你过去的一些给出的预测,你就会更信了。
但为什么这些词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发到朋友圈呢?
如果领导指出了你的错误,你觉得说得很准很对,你会发到朋友圈告知天下吗?
所以啊,这些词不仅满足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更通过这些词更好地帮助完善自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有的人吃了个精美大餐,在大家动筷子前,会马上拿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为什么呢?
看TA朋友圈的人,又不能吃到,发了对别人有什么益处吗?
发美食朋友圈的人,不是为了给别人带来益处,只是想告知「我过得不错」。
看书的时候拍个桌子,跑步的时候晒个日出,喝星巴克拍个杯子,坐飞机前拍个登机牌,出国旅游变成发图狂魔……
对外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因为这样可以提升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
为了能够提升自我,我们其实不断地在寻找更多的素材,去表达自己。
而事实上,人们想要表达自我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而现实生活中能够彰显自我的生活素材又不是很多。
所以如果有个平台,提供给你一个能够很好彰显自我的素材,你就会忍不住地想要发出去。
在加上有很多人都在发的时候,就开始会形成一种从众效应,也都纷纷加入,卷入了更多人最终参与进来,形成了刷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4:07
逃离北上广的营销活动在今年夏天火了,也让大众记住了新世相这个策划团队,但是鲜少的人去关注这个事件的真正主角——航班管家。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4:08
对于互联网热点事件,我觉得应该就是微博热搜,微博热搜现在已经变成我们每天茶余饭后的谈资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4:09
比如说最近的一起女孩儿跳楼事件。这个事件可谓是当时的热点了就是因为有许多人嘲讽这个女孩,女孩才选择跳楼。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4:09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马航mh370航班失踪。这个飞机和上面的乘客到现在都没有找到,我希望他们还平安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