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春节的习俗 农历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期间有什么重要事情。 最好有文章!!! 谢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7:4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1:01
1.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广州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广州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1.在年初一前三日:廿七,廿八,廿九(有三十的话就从廿八开始,无就从廿七开始)就有花市了!这几天都可以去逛.
2.每年年廿八都要"洗邋遢",将家里的卫生都搞好.
3.到年初一大家都在家里呆着,年初二就回娘家拜年.年初三就可以到各个亲戚家拜年.
4.凡是未结婚的人都可以得到已经结婚了的长辈的利市(红包),多少不等.
5.年三十晚(无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团年饭,年初二吃开年饭.
2. 6.年初一不能搞卫生,屋里有多脏都好,都要等到年初二开年(拜神)之后才可以搞.
新春喜庆日程-了广州人过年忙碌又热闹。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全家吃团年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运” 大年初一。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一、十*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间千年难易的情结: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以上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年要逛花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游艺民俗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宝安县住民春节期间,会举办各种民间舞蹈,主要有狮舞、麒麟舞、龙舞、鱼灯舞等,分布在各个乡镇。其中以狮舞、麒麟舞和龙舞较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狮舞和麒麟舞是以语属而分布的。粤语属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等地多兴狮舞;客语属的观澜、龙华、龙岗、横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则以麒麟舞为多。
狮舞、麒麟舞寄托着带来吉祥如意,驱除妖魔*的愿望。表演队伍庞大,配以大锣大鼓,又兼有刀、*、剑、戟武术场面,声势浩大。每逢过年过节,喜庆吉日,醒狮、麒麟队穿村过户,或在空旷场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户相邀上门舞拜。狮舞在表演上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现狮子的温驯神态,有酣睡、*毛、抖毛、搔痒、打滚等稳静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走梅花桩、采青、踩球等高难动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
麒麟舞的表演动作与狮舞极为相似。按传统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园过程中,均采用酣睡、苏醒、搔痒、抖毛、*毛、腾跃、跌扑、上竿、戏耍等动作,其神态生动*真。
龙舞分“布龙”和“火龙”两种。“布龙”流行于布吉、平湖、观澜、石岩、公明、龙华等镇。“布龙”身长4丈余,全身用布和铁丝制作而成,身腹设有持杖,一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龙的各种腾跃、翻滚、俯拜等舞蹈动作,活灵活现。这种龙舞,人们视为能带来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节期间表演。“火龙”(又叫草龙)只流行于宝安东部南澳镇的渔民区。清末*之初,由于地方上发生霍乱病,无法医治,不少渔民丧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认为冲撞了邪魔,要请龙王驱邪除魔。故用稻草制成龙形,长约4丈,分成十数节,每节有一持杖为表演者使用,龙眼置以发光电灯泡,龙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进行表演。火龙活动时,各家各户点燃炮竹、烟花,火龙凡经各户大门前则三大拜,然后往一开阔场地表演各种龙舞姿态及武术,火龙翩翩起舞、处处火树银花,十分热闹壮观。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欢腾的画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1:02
腊月23过小年。。。。。正月19结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1:01
1.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广州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广州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1.在年初一前三日:廿七,廿八,廿九(有三十的话就从廿八开始,无就从廿七开始)就有花市了!这几天都可以去逛.
2.每年年廿八都要"洗邋遢",将家里的卫生都搞好.
3.到年初一大家都在家里呆着,年初二就回娘家拜年.年初三就可以到各个亲戚家拜年.
4.凡是未结婚的人都可以得到已经结婚了的长辈的利市(红包),多少不等.
5.年三十晚(无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团年饭,年初二吃开年饭.
2. 6.年初一不能搞卫生,屋里有多脏都好,都要等到年初二开年(拜神)之后才可以搞.
新春喜庆日程-了广州人过年忙碌又热闹。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全家吃团年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运” 大年初一。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一、十*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间千年难易的情结: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以上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年要逛花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游艺民俗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宝安县住民春节期间,会举办各种民间舞蹈,主要有狮舞、麒麟舞、龙舞、鱼灯舞等,分布在各个乡镇。其中以狮舞、麒麟舞和龙舞较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狮舞和麒麟舞是以语属而分布的。粤语属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等地多兴狮舞;客语属的观澜、龙华、龙岗、横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则以麒麟舞为多。
狮舞、麒麟舞寄托着带来吉祥如意,驱除妖魔*的愿望。表演队伍庞大,配以大锣大鼓,又兼有刀、*、剑、戟武术场面,声势浩大。每逢过年过节,喜庆吉日,醒狮、麒麟队穿村过户,或在空旷场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户相邀上门舞拜。狮舞在表演上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现狮子的温驯神态,有酣睡、*毛、抖毛、搔痒、打滚等稳静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走梅花桩、采青、踩球等高难动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
麒麟舞的表演动作与狮舞极为相似。按传统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园过程中,均采用酣睡、苏醒、搔痒、抖毛、*毛、腾跃、跌扑、上竿、戏耍等动作,其神态生动*真。
龙舞分“布龙”和“火龙”两种。“布龙”流行于布吉、平湖、观澜、石岩、公明、龙华等镇。“布龙”身长4丈余,全身用布和铁丝制作而成,身腹设有持杖,一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龙的各种腾跃、翻滚、俯拜等舞蹈动作,活灵活现。这种龙舞,人们视为能带来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节期间表演。“火龙”(又叫草龙)只流行于宝安东部南澳镇的渔民区。清末*之初,由于地方上发生霍乱病,无法医治,不少渔民丧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认为冲撞了邪魔,要请龙王驱邪除魔。故用稻草制成龙形,长约4丈,分成十数节,每节有一持杖为表演者使用,龙眼置以发光电灯泡,龙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进行表演。火龙活动时,各家各户点燃炮竹、烟花,火龙凡经各户大门前则三大拜,然后往一开阔场地表演各种龙舞姿态及武术,火龙翩翩起舞、处处火树银花,十分热闹壮观。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欢腾的画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1:02
腊月23过小年。。。。。正月19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