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在我国现行教育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6:5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1:46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增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祖国未来的伟大复兴。但是,在当代小学生中,有不少的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 以自我为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家庭的独生子女也增多,造成整个家庭中心就围绕着“小皇帝”“小公主”转,父母为小孩包办一切,孩子就是天,就是地。最后造成学生自我优越感、自我为中心,它的突出表现就是自私。这样的心态势必走向畸形。孩子们养尊处优,成长中多受呵护,很少人批评他们,吃苦少,在挫折面前容易走极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就是明证。 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大多性格孤僻、冷漠 ,遇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或者只考虑自己,相互之间缺乏友好的互助精神。 而且虚荣心强,同学之间在吃、穿等方面的攀比,最求名牌,自我优越感极强,缺乏与人交流和缺乏合作意识。 因此,在人际交往的关系中,总是不受同学欢迎,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厌学心理
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现在的学生有些从小就被宠惯了,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不了苦,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毅力去攻克难题,因此成绩往往就很差。 有的孩子因自己成绩差,觉得无脸见人,但不是以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成绩,而是投机取巧,玩小聪明,甚至在考场作弊。如,历年来高考和中考都出现了大批考试作弊的学生。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被称作“差生”,差生常受冷遇,优点和长处不被发现和重视,学生便有了“破罐破摔”的心理,易对教师形成抵触情绪,不服管教,造成反抗心态,也就是老师常讲的“问题学生”。由于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常受指责、批评,形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产生厌学心理。厌学心理除了反叛心态还包括学生的自我精神胜利法。学生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不去积极寻找原因亡羊补牢,向好处努力, 而是自认倒霉,找一种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己、接纳自己。如,考试不好,反而说是自己成全了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没有自己的差,哪显他们的好。
当代中小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下面先看一事例:
中国官方公开报导的一组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儿童自杀第一大国。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行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有自杀的念头,有5.85%的孩子计划过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从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案例原因中,可以看出中小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校因素
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很长,其心理素质受学校的影响较大。学校的教育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
我国现阶段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我国某一时期起着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选人制度愈显出弊端。应试教育的直接关系人就是中小学生,他们在应试要求下,学的是课本的知识,教师追求的是升学率,对学生的关心多限于学习上,学生成绩一降下来,并没有很好的寻找原因,没有从学生心理问题上慢慢辅导,而多是责备或是告诉家长,导致教师与学生间有不可逾越的代沟,没有很好的进行师生交流;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存在“偏心”的心理,对成绩好的学生特加关注,而对成绩不好的学生选择忽视,这导致了成绩好的学生心理负担很大,成绩不好的学生心灰意冷,学习没有*,甚至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于是就有一昧地埋头苦读或厌学弃学的现象。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压力,造*际关系紧张,同学之间不真诚交往,造成有很多学生有自闭或抑郁症。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塑造孩子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帕森斯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父母的心理素质、道德行为、文化修养对子女的成就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中国离婚率逐渐增高,很多家庭的父母长期分歧、敌对、紧张、争吵不休甚至武力相处,造成子女内心产生焦虑、多疑、敏感、等不宁心理,难以和同学、老师相处,形成孤僻性格,严重的可导致心理*和*行为。与此相反的,家庭对子女过分宠溺,使孩子丧失很多动手锻炼机会,导致孩子过高的自我中心,既自卑又自恋,易形成依赖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也容易在生活中受挫。
3、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虽然中小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但社会的环境无不渗透在他们的生活中,随着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整个社会追求物质的*日益膨胀,而忽视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中小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深受其影响。现在很多中小学生盲目追求名牌,为了虚荣和攀比甚至不惜代价,有些学生为了买iPad2或是iphon4去卖掉健康的肾,导致健康出了问题,最终选择了自尽的不归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无法分清虚幻与现实。时势造英雄,但如不能认清时势,利用时势,终被时势毁灭。在这个大世界中,有不少中小学生迷茫、无所适从,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遭受挫折就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1:46
本人认为要弄清楚被考者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现行教育形式”,比方说被考人是大学本科生、专科生、高职生还是高中生或青少年,因为不同的类别学生,“现行教育”有不同的教育任务,在不同的任务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也是不同的,它所采取的调适手段也不同。所以也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理解答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1:47
为什么中小学生离家出走、厌世轻生的悲剧屡屡发生?为什么往往等到悲剧发生了,家长、老师和社会 才表示出莫大的意外和惊讶?悲剧的症结在哪里?悲剧又向笔者们敲响了什么警钟?
这就是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走进越来越多的校园和家庭。
繁重的课业负担、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手段给学生心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心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复杂微妙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家庭关系,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他们“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解决“小小少年为何烦恼”的一位良药。专家指出,目前在全国不少地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很不到位,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不少中学从教师到领导对心理教育的意识还十分淡薄。另外,全国目前尚缺少权威的中学生心理教育的教材,更谈不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体系。在学校和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在很多地方,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快感,是被动的、*的。同时,学校和家庭较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也不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专家指出,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智力、情感及意志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每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基础。中小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其本身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周围的人,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又会带到青少年乃至*阶段。令人鼓舞的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教育部1999年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