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6:5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0:33
因为雪筑的建筑可以阻挡寒风,不会轻易融化。
雪屋是圆形的,不但可以阻挡刺骨的寒风,还能保护屋顶,使它不会融化。雪屋深挖洞、浅筑顶的做法,使得人们冬日居于地下,要比居于地上相对温暖一些。
当然雪屋建成了,为了防风雪,御寒冷,往往还要在半球形的屋顶上盖一层厚厚的野草,再覆以一层海豹皮;同时在屋内螺旋形的墙壁上到处挂满兽皮,亦可防寒。另一御寒方法就是遮蔽窗户,一般是用透明的海兽肠子做遮蔽物,这种窗户只透光不透气,很具特色。
扩展资料:
建造雪屋和雪洞的原因
由于北美洲高纬度地区,常年大风不断,寒风刺骨,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一般来讲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不会有人愿意住,但是在那个地区却生活着数万计策爱斯基摩人。
因为气温极低,平成所见的帐篷无法御寒,所以这一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就建造了有名的圆顶雪屋,迁入地下居住,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0:33
雪堆里的温度会比较高,第一是它防风,第二是雪是天然的保温材料,就像羽绒服,里面有很多空隙,存有很多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里面人散发出来的热量可以保存住。当然因为雪的温度很低,所以雪洞里面的温度最高也不会超过0度。因为能使温度超过0度的热量都被雪吸收了。这就是爱斯基摩人的雪房子的道理。
挖雪洞的必备装备:
(1)登山杖:适用来测雪的厚度、建通气孔、以及当雪洞标杆。
(2)登山绳:是用来标示雪洞走向,因此需将登山绳固定洞内,再沿洞口拉出至洞外述外固定。
(3)雪铲。
(4)冰斧:可用来建通气孔及帮忙清雪洞的雪。
有了装备后,再来是天然条件了,一是雪要下的够厚,需要有二公尺垂直厚度的积雪,水平深度达四公尺,雪面面积至少也要十公尺 X 十公尺。二是靠近碎石坡或小断崖下。三是近小稜线避风无树处。
具备了以上的装备与天候地形后,就可以开始挖雪洞了。首先需将倾斜的雪坡向内挖出约140公分左右高、80公分宽的垂直墙面,然后贴著雪墙底部,朝内挖一80公分宽、100公分高,顶呈半圆弧形的隧道入口,继续朝内挖到深度达140公分时,此时隧道需朝上方60度开挖, 待隧道高出入口底部达60公分时,建一 160 X 100 公分底面积,高160公分可供一人坐蹲的工作平台,至此再来挖的方向须与隧道入口呈90度,并与外雪面呈平行方向前进,此后需一边小心地挖,一面用冰斧或登山杖来测量洞顶与雪面的距离(也是雪洞顶雪的厚度),需保持在50公分或60公分左右, 在使用冰斧和登山杖测量雪的厚度时,也做好了通气孔,另测孔和通气孔,最好建於圆弧顶侧面;若建於正上方,雪容易由通气孔掉进来;如此挖掘到200公分长、160公分宽及160公分高,既已完成2人居室,并建成一半的雪洞,然后回平台朝另一侧开挖出同大之居室,既完成4人住之雪洞; 倘若只有2人,则只需建一半或将二边的尺寸都缩减一半,在挖掘雪洞时,由雪洞内清出的雪块,则可利用来筑入口之挡风墙。
住雪洞的感觉是什麼呢?在视觉上,很像住在冰箱里,然而因其不易透风,墙的厚度也比帐篷厚,因此住在其内要比帐篷温暖,而且也不会有被强风吹的摇来摇去,所以睡起来还真的很窝心,有时没水时,也可以偷懒地在墙上直接挖下一块雪来加热,就有水了。 事实上这些体验,只有自己亲身去住过才能真实的享受,希望藉此次的经验分享,让有兴趣的登山者在往后的日子里,也可以在冬季雪况好时,享受一下住雪洞的滋味。
建雪洞的安全注意事项:
不可贪大。
每洞至少需备有一支雪铲,一支登山杖,一条登山绳。
下大雨时,不要使用来居住。
若遇大风雪,睡醒发现洞口已被封住,先使用登山杖或冰斧将通气孔整理好,然后测试洞口的雪纵深;太深长又不易清出通路时,则可选择由居室上方直接挖出,毕竟上方的雪较松软也较薄。
需由专业人员指导建设之。
另一种雪屋的建法称为雪塔型雪屋,首先需堆出一个4公尺直径,2公分高的雪塔堆。
四人一组,派一人穿上滑雪板,另三人用雪铲将雪铲到4公尺直径的圆圈内,由穿滑雪板的人负责站在场中踩平堆高,直到达2公尺高时,他即可跳离塔顶。
朝雪平面下挖出隧道入口,这与前项挖法类似。
其居室之挖建,侧墙需保持在40公分至50公分厚,屋顶需厚些,因此会建成於雪塔外形相仿的半圆形居室,这与雪洞建法不同,但其内同样可容纳4人居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0:34
可以抗风,冷空气会沉积在雪洞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