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依止师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8:5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1:53
佛教*的法号。
依止: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
剃度师傅,佛教出家侣僧剃发受戒的一种仪式,佛教认为剃发出家是接受戒条的一种规定,又度越生死之因,故名。
扩展资料
依止分自依止,法依止。自依止,法依止的教示是佛陀重要的法身慧命之一。
自依止是完全依赖自己靠自己充份消化、拣择听闻法义及实践法义,不倚赖别人告诉你应该或必须怎么做;法依止是依宇宙普遍的真理,如无常、苦、无我等,来当作闻思修的素材。
自依止旨在杜绝盲目依靠天神、祖师、权威、传统、习俗,让自己从混乱、迷惑中解脱出来。法依止则避免掉入依人、依不明确的语言、依成见、依世俗知见,让自己智慧清明,免除无葫的错误及静议。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皈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依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皈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剃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1:53
依止师:【依】即是依止、依靠之意。这是表明欲成就回归本性【止】依于此有德处,可止息自己一切恶业恶行等业因。
偶个人认为依止师就是自己至心托付、一心一意的将心安住的意思.换句话说,依止师就是自己能够完全相信,能将自己的法身慧命,全完托付的人,愿意用身口意去供养的人.
皈依师:为大家授皈依,作为大家接触佛法的介绍人和见证人。
剃度师:沙弥的剃度和日后的教诫,是由此比丘来承担。1、十夏以上; 2、知法; 3、能勤教授
一个比丘具足了上述三个条件,才有资格做剃度和尚或依止阿阇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1:54
【依止阿阇梨】
五种阿阇之一。又作依止师。比丘新剃度后,依止其他先辈比丘,而受其监督学法,此师即称依止阿阇梨。据释氏要览卷上载,师有二种:一为亲教师,即比丘依之出家、受经者;二为依止师,即比丘依之禀受三藏者。而禅林中,亦称参禅之师为依止师。
戒律中有关依止之规定者,称为依止法。在五分律卷十六、卷十七之受戒法,四分律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之受戒犍度,巴利律藏(Vinaya-pit!aka)之大品(Maha^-vagga )第一大犍度(Maha-kkhandhaka)等广律之受戒篇,及巴利律藏附随(Pariva^ra, XV, 1 )依止品(Nissaya-vagga)中,均有关于受戒者依止师之详细记载。
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之三师资相摄篇就其依止,开立明弟子依止、明二师摄受二门,后者设有依止意、得无师时节、简师德因明诸师不同、明请师法、师摄受法、明治罚诃责法、明失师法等七门而详释之。其中依止意条载,新受戒者初入佛法,万事无知,动辄违教,故律中制定未满五岁,或已满五夏之愚痴者,应依止有德者,咨承法训。
参考资料:佛学大词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1:55
*一共有几种
不论在家出家,也不论世法出世法,如要学问,便须投师。否则除非是大根大器,大智大慧的人,才能无师自通,比如佛教的独觉圣者,就是无师自证的。但是,凡人总比圣人多得太多,所以还是要投师问教,就连释尊也是遍学五明的。
出家人有七种师:两种和尚是十戒和尚与具足戒和尚,和尚译为中国语,便是亲教师,以其由亲近而能教而得名;五种阿�梨是依止、屏教、羯磨、十戒、教读,阿�梨,译为中国语,便是轨范师,以其轨持型范而得名。和尚,在一生之中,如果仅仅出家一次,那他最多只有两位,甚至仅有一位(十戒和尚可以兼为具足戒和尚)。阿�梨则可分两类:依止阿�梨及教读阿�梨,可以多也可以少,依止虽仅一夜,即为依止阿�梨,教读虽仅一偈,亦为教读阿�梨;屏教阿�梨、羯磨阿�梨、十戒阿�梨,如其出家一次,一生之中,也各各仅有一位,屏教是具足戒时教授受戒仪规的,羯磨是具足戒时白四羯磨的,十戒是沙弥戒时教授威仪的。
中国戒场有尊证阿�梨七位,此在律中并未规定称之为阿�梨,唯说五夏同阿�梨位,十夏同和尚位,那么,尊证只能居于“同”师之位。在家弟子仅有三师阿�梨,第一是三归(五戒)阿�梨,第二是八戒阿�梨,第三是教读阿�梨。三归师只有一位,八戒师及教读师可多可少。如受菩萨戒,则另外增加二阿�梨,菩萨戒没有和尚,菩萨戒的和尚是本师佛,而非本师比丘法师。
我们知道了师的种类之后,便可以明白,我们学佛,究竟该有多少位*了。现时的佛弟子们,为师为弟子,多半不懂师与师的类别,大家乱拜乱叫乱收一阵。致引起许多人的批评,认为大家都在攀缘抢徒弟。
照律制说,有了一位剃度师,不得再有沙弥戒和尚,乃至不得再有具足戒和尚。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但是,既然已经受了戒,绝不应该再拜其他的人为和尚,亦不得另称他人为亲教师。离了*在外参学,如果未满五夏,或已满十夏而仍未知道比丘(尼)律的轻重持犯与开遮者,则应随处请求十夏以上的善知识为依止师,侍奉依止师的礼节,如侍奉亲教师一样,但在亲教师现前时,即离依止师而随亲教师。如果出外求学,除了依止师通常应以各寺寺主或上座为依止而外,应礼请教读师。至于在家弟子,既已曾经皈依,不必再三再四的另拜皈依师。亲近善知识,不怕多,皈依师则不得多,否则便是否定先前的皈依师,也否定了先前所行的皈依礼。如果选择善知识而亲近的话,当可礼之为教读师,事教读师,礼同皈依师。
*两字,是中国人的随俗称呼,如果严格要求,那是不合的。唯在律中,也说弟子事师,应如父想,师护弟子,应如子想。弘一大师称其依止师也是叫*的。不过上座大德们接受下座比丘的依止之时,应该说明,是依止*而非亲教*。另有一点,比丘只可为比丘尼的教读师、羯磨师,而不得为比丘尼的亲教师及依止师,因为比丘不得为尼剃度作和尚,比丘尼也不得依止比丘而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1:55
:无智无德
整的不错.
不是抄的?是自己整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