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在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什么的精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8:5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2:21
吃粽子 艾叶煮鸡蛋 插艾秧 赛龙舟 祭奠屈原
吃粽子:
相传屈原跳江后,人们寻找他的时候为了防止鱼去吃屈原的尸体,用粽叶包了米饭投进江里去喂鱼,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惯。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写符念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饮雄黄酒: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赛龙舟:
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
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曰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下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宋庄季裕的《鸡肋篇》记载了江陵赛龙船的盛况:“湖北以五月望日为大端阳,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龙舟》云:“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马,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
游百病:
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2:22
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探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2:2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建议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2.教师可参考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一是以得到的启示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即紧扣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之教材分析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 人气:0次 更新:2011-4-27 6:00:33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品教案二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课堂 人气:0次 更新:2011-4-27 6:00:3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品教案三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课堂 人气:0次 更新:2011-4-27 6:00:32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品教案四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课堂 人气:0次 更新:2011-4-27 6:00:32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品教案一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课堂 人气:0次 更新:2011-4-27 6:00:32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27 6:00:32
B 案第 一 课 时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注意正音:着地 违背 的确 固执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一练(附答案)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 人气:0次 更新:2011-4-27 6:00:32
一 读一读,写一写。 xuān bù biàn lùn wéi bèi gù zhí ( &nbs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课堂实 人气:0次 更新:2011-4-27 6:00:32
我在教小学课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经常激励学生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我时常这样发问:“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接着发问:“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做伽利略?” 思考了片刻,学生何婷蓦地站起来说:“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不唯师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二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课堂 人气:0次 更新:2011-4-27 6:00:3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上完课听课老师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策划的“意外”。 1、让我有“下岗”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片段赏析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课 人气:0次 更新:2011-4-27 6:00:31
[教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同学们对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设计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课堂实 人气:0次 更新:2011-4-27 6:00:31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
·善于观察思考的伽利略 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课堂实录 人气:0次 更新:2011-4-27 6:00:31
1564年2月的一天,伽利略生于意大利比萨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从小喜爱图画和音乐,但父亲却把他送到修道院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17岁时,又送他到比萨大学去学医。在大学里,他学习认真,不迷信权威,善于独立思考,很快就显示出惊人的才华。一次,伽利略随一群学生在大教堂里做祈祷。大厅里非常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推荐教案第二课时 人气:79次 更新:2010-8-20 8:46:08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推荐教案第二课时一、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彩教案第一课时 人气:63次 更新:2010-8-20 8:45:3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彩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课前准备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人气:134次 更新:2010-3-15 18:47:41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一、揭题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两个怎样的铁球同时着地两个怎样的铁球在怎样的情况下同时着地。这个结论是伽利略得出的。你知道有关伽利略的情况吗?课文还有一个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你知道有关他的情况吗?请你用上这两个人名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刚才我们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
·两个铁球同是着地-教案 人气:119次 更新:2010-2-15 7:06:34
两个铁球同是着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4. 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
共 18 篇文章 首页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文章/页 转到第页 学习目标
①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④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②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①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②(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①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②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③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①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②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1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①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②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③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一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③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④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⑤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②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①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②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③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①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②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③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①(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②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③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①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③……
④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①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③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006-02-20
下载:
关闭打印推荐给朋友大 中 小
【上一篇】语文园地七(1篇)
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 二 课 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 违背 的确 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 二 课 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参考资料:疯狂ohof个i就会有感觉英特集团已经很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2:23
不轻信权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