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8:58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02:35
梅花大鼓起源于北京,又名清口大鼓,过去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最早有钟万起、金小山等,稍晚有曹宝禄、王子玉等。后金万昌对该曲种进行了改造创新,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经金万昌改革后的梅花调唱腔娓娓动听,深为听众喜爱,逐渐成为该曲种正宗。
天津梅花大鼓艺人有邱玉山、周子臣与瞽目弦师卢成科,他们都授女徒很多。后成名的女艺人有花四宝、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花莲宝、花云宝、花银宝、周文如等,当时有“有梅皆宝,无腔不卢”之说。
梅花大鼓有另一种表演形式,即现在又恢复了的含灯大鼓。演唱时,口衔龙头式灯座,唱时不能张口,唱腔只能由喉舌发音,故唱段不能长,而注重击鼓等表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3:43
梅花大鼓各个艺术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长于在叙事中抒情。它的慢板、中板,声腔婉转动听;快板、紧板,活泼有力;收束时的慢板稳重而又有余音。句式基本上为七字句,偶尔加三字头,快板中有时有五字句。有时也依据内容穿插长短句的曲牌。个别节目如《怯绣》,除头尾唱梅花调本调外,通篇为〔太平年〕、〔银纽丝〕、〔湖广调〕等牌子曲。梅花大鼓多为一人演唱,有的传统节目如《湘子上寿》,新编节目《秋江》、《张羽煮海》等也可以二人对唱。演员自击鼓板,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扬琴等。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中有不少取材于《红楼梦》,如《探晴雯》、《劝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此外还有《鸿雁捎书》、《摔镜架》、《目连救母》等。新编曲目有《绣红旗》、《江姐进山》、《千里堤送别》、《半屏山》、《悲壮的婚礼》、《二泉印月》等。
一个梅花大鼓演员,必须具备“唱功”,还要有“打功”(打鼓的功夫),表演动作无所谓多少。它的可听处在于这个曲种音乐性强,三弦的定位度是同度不高不低,指法声音都好发挥。在唱段中有较大的“上下三翻、过门和鼓套子”,听起来很过瘾。这些都是它的魅力。演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一般的一人演唱外,还有“双唱梅花”、“男女对唱梅花”“群唱梅花”、“叼灯梅花(含灯大鼓)”等。此外还有换手“五音联弹梅花”,即演奏员换手弹、拉、打、击曲牌[柳青娘]、[万年欢]、[鬼拉腿]、[马号]、[夜深沉]。这种联弹发明者是在清末的子弟票房内产生的。经过数百年一代传一代,各名家大都不断地发展,韩德寿先生(韩德福长兄)就发展出了[马号]的曲牌,据说是从军队的军歌和军号曲调中借鉴来的。霍连仲先生加上双琴换手梅花联弹,桂秋华加上风琴换手梅花联弹,都是各有千秋。芦成科先生在四十年代时弹“三翻”曾加弹“流行歌曲”腔调,很受听众欢迎满场轰动。因有以上这些特点,梅花大鼓才是京、津两地不可少的一个曲种。唱至今天盛时是过去了,北京专业曲艺团体中专门唱梅花大鼓的演员已几乎将要绝迹。梅花大鼓在票房中虽不多见但也不乏有几位票友登台演唱,李燕生十几年如一日不断努力追求“梅花”,每排必唱《黛玉葬花》、《宝玉探病》《黛玉思亲》等曲目,志在发奋学习梅花,欲要高攀一层。志淑燕和那欣对唱的新梅花《龙女听琴》动听悦耳,徐少兰、张雅君以及徐存智等先生也喜唱梅花大鼓,更有王文瑞先生弟子七十高龄的老艺人杜三宝先生到票房走票击鼓高唱《目莲僧救母》和《百鸟朝凤》,由此可见北京票友中“梅花大鼓”这朵花不致败落。京城现实的“梅花”虽然处在淡季,我想,既称是梅花,就不惧寒时,傲雪能开,兴许蓓蕾有日。希望喜爱梅花大鼓的票友们更加努力多学多练,决对会唱出更好的成绩。“清口大鼓”本于票友中发展起来,决对不会在票房中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