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19:08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7-04 17:31
1、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涨潮时,海潮从湾口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的挤压,水面越来越窄,涌潮后推前阻,越来越高,形成了汹勇澎湃的壮观景象。
2、杭州湾,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既是海湾也是钱塘江的入海口。杭州湾西起浙江海盐县澉浦镇和上虞区之间的曹娥江收闸断面,东至扬子角到镇海角连线,与舟山、北仑港海域为邻;西接绍兴市,东连宁波市,北接嘉兴市、上海市。有钱塘江、曹娥江注入,是一个喇叭形海湾。
3、杭州湾的湾口宽约95公里,自口外向口内渐狭,到澉浦为20公里。海宁一带仅宽3公里。自乍浦至仓前,七堡至闻家堰一带水下形成巨大的沙坎(洲),长130公里,宽约27公里,厚约20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14:39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涨潮时,海潮从湾口入,向西奔涌而来。
杭州湾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既是海湾也是钱塘江的入海口。杭州湾的湾口宽约95公里,自口外向口内渐狭,到澉浦为20公里,海宁一带仅宽3公里。
从乍浦起,以0.1~2‰的坡度向西抬升,在钱塘江河口段形成巨大的沙坎。
扩展资料
在历史上,钱塘江在注入杭州湾时,江道流路曾有多次变化。从春秋时代到南北朝时期,江水一直靠着南岸出海。因此为抵御潮水冲击,修筑海塘向来是宁绍平原沿岸地区的重点水利工程。
自宋代起,江道开始发生变化。1219年,江流突然偏北,海宁盐官一带的平原沃野受到潮水侵袭,纵深达30余里。此后,虽然江道主流主要偏在南岸,但已经不再稳定,经常出现忽南忽北的变化。
到明末清初,江道主流开始稳定地偏向北岸。这样,修整海塘便成了杭嘉湖平原沿岸地区的当务之急了。
据历史记载,在明朝的276年中,仅海盐、平湖就修筑了21次海塘。钱塘江出口稳定在北岸后,南岸故道就逐渐淤积,岸线也随之外涨,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旧余姚县以北一段。
北宋以前,这段海岸大致在临山、周巷、浒山、观海卫、澥浦一线,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修筑的古大塘,其位置就在这一线。
从明朝开始,大古塘以外岸线不断向北涨。为了开垦利用新增加的海涂沙地,人们一再向北增筑海塘,至清末已筑到七塘,此后有进一步修筑,慈溪、余姚一带的三北平原(余北、慈北、镇北)由此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杭州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塘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15:57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涨潮时,海潮从湾口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的挤压,水面越来越窄,涌潮后推前阻,越来越高,形成了汹勇澎湃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