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成因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2-24 17:48
我来回答
共1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4 19:34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自19世纪后半叶起,人们开始对地震时观测到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
在20世纪20年代初,又产生了*漂移的假说。*漂移假说认为:地层产生褶皱并不需要收缩,当*移动时,前缘如果受到阻力就会发生褶皱,就好像船在水上行驶时,在船头产生波浪那样。向西推进的南北美*,一方面在其东面形成了大西洋,另一方面在其西岸形成连绵不断的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另外,向北推动的印度*和亚洲*相撞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
在20世纪30年代,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漂移说又宣告破产。它破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缺少对*漂移原动力的说明;二是认为地球不是坚硬的;三是根据高温起源说,地球在很久以前才是软的,如果发生*漂移的话,也应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
20世纪50年代末,古地磁研究证实,南北磁极的位置始终在移动。照理这样的移动线路应该只有一条,但奇怪的是,在北美和欧洲*上分别测定的北磁极迁移路线却有两条,它们不相重合,但形状相似,处处平行。要使它们合并成一条,除非把北美*向东移动3000千米。然而这样就挤走了大西洋的位置,并使北美*和欧洲*连在了一起,这正与*漂移说不谋而合。因此,*漂移说因这一发现而活跃起来。
然而,由于地球磁极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漂移说在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也碰到了困难。
20世纪60年代,又有人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持此种观点的科学家认为,由于海底的不断更新和扩张,造成古磁场和年龄数据的对称分布。而当扩张的大洋地壳到达火山边缘时,便使俯冲到*壳下的地幔逐渐熔化而消亡,因而无法找到古老的大洋地壳。
这个假说经过充分的观测研究证明是可信的,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说强调全球岩石图并非一块整体,而是由欧亚、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驮在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上,随着地幔的对流而不停漂移。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较多的地带;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是几个巨大的岩石层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由于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表现之一,所以板块的相互作用也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板块构造说是一门新学说,它为地震成因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但是,板块构造说毕竟也是一种假说,还有诸如地质力学等多种学派对地壳运动进行的其他解释。因此,地震发生的原因迄今仍是一个谜,人们尚未能找到最终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破解地震成因之谜的那天终会到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4 21:09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扩展资料:
地震的种类:
(1)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2)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3)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4)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5)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4 23:00
地震是地球表层或表层下的振动所造成的地面震动,可由自然现象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及陨石撞击引起,亦可由人为活动如地下核试验造成,不过历史上主要的灾害性地震都由地壳的突然运动所造成。
地震的影响力涵盖岩石圈及水圈──当地震发生时,可能会连带引发地表断裂、大地震动、土壤液化、山崩、余震、海啸、甚至是火山活动,并影响人类的生存及活动。
扩展资料:
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地壳在板块运动的过程中累积应力,当地壳无法继续累积应力时,地壳会破裂,释放出地震波,使地面发生震动,地震可由地震仪透过对地震波的观察来量测,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指地震在该地点造成的震动程度,地震的发生处称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为震中。
并非世界上所有的地区都会发生地震。地震与火山分布一样,主要集中在板块相互作用的地区。目前世界上主要分为三个频繁发生地震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占80%)、从地中海一路向东延伸至喜马拉雅山区和印尼的欧亚地震带、位于各大洋洋中脊的洋中脊地震带。
并不是所有地震都发生在以上三个地震带,另外有一小部分大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主要集中在大的活动断层带及其附近地区,例如1976年的河北唐山大地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5 01:08
在地壳运动中,当地壳的岩层经不住力的冲击而发生断裂,或者是有裂缝的地方再次发生错动,就要发生地震。
地震几乎不断地发生。幸亏,大多数地震只有用地震仪才能检测出来。其他的是感觉不到的小地震。但是,余下的一些则可引起重大灾祸。它们可产生灾难性和惊人的后果,例如毁坏城市、破坏大坝、造成滑坡、引起称为海啸的巨大海浪和火山爆发。世界上有些地方经常一年至少发生一次很大的地震。
平均每年有10000人死于地震。根据联合国的调查研究,在1926年—1950年间,因地震死亡350000人,财产损失超过100亿美元。虽然有检测地震的先进方法和较好的警报系统,但是由于城市扩大以容纳迅速增长的世界人口,可能在未来的地震中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要增大。人类很早就关心地震的危险,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3000年以前的中国商代。
虽然强烈地震本身肯定有破坏性,但是地震的冲击波还可引发其他类型的地球运动。例如,许多地震伴随着的猛烈震动常常引起岩滑、雪崩和滑坡。在有些地区,这些事件的破坏性往往比地震本身还大。
地震还可引起泛滥和火灾。泛滥发生于沿海岸线的海啸,湖泊和水道等封闭水体的大规模湖震和水坝损坏。1906年旧金山地震引起的火灾造成了最大的财产损失,该城市中心的521个街区燃烧了3天,无法控制。1923年东*也引起了火灾,给市民造成很大的损害和困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5 03:33
1、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简称震级。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扩展材料:
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逃生方式
一、地震发生时室内正确逃生方式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同时,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因燃气管线破裂泄漏的易燃易爆气体。
二、地震发生在公共场所怎样逃生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坚硬物等用品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三、地震发生在户外怎样逃生
就地选择开阔地逃生 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保护头部;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雨蓬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
四、地震发生在学校怎样逃生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不要回到教室去。
五、地震发生在野外怎样逃生
尽量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5 06:14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5 09:12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自然的星球。地震、火山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那么经常发生这样的破坏现象又是为了什么呢?传统的地震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地球内部产生一种推动地壳深处岩层运动的力量,使岩层慢慢地变形,一旦达到极限,地壳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发生严重的断裂和错位,引起局部地区的强烈震动,同时地球内部的溶融赤热的岩浆也会跑出来,这就是地震或火山地震。
那么,推动地壳发生运动的力量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呢?很多人认为可能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物质导致而成。还有人认为,绝大多数的地震发生是地下的岩石产生了新的断裂、错位或是原来就有的裂缝再次发生错动。许多强烈的地震都发生在地下存在这样断裂的地方。当地下的岩石受力的作用接近破裂时,加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和水对地面的压力变化,都可能促成地壳断裂的发生,酿成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时,大量炽热的岩浆从地下喷出,体积迅速膨胀,冲击地壳,使地壳断裂或错位,造成局部地区的震动,因此引起地震。
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约有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发生一万多次,几乎每分每秒都没有停止过。但是我们人类能够感觉到的地震只有1%次,99%的都是微震,对人类不能构成危害,这样小的微震,只有十分灵敏的仪器才能探测出来。
有关地震的解释,还有很多,但大体的理论依据没有脱离这样的框架,也是当今有关地球科学研究主流派学家的共识,也是最权威的理论。那么,地震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截止目前,还无法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有关地震的种种解释又似乎让人感到有些勉强和难以理解。我们是否能够从自然的方面、用较为科学的方法找出能够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呢?
从许多迹象表明,地震并不像是地壳发生断裂和错位导致产生的,也不像是因为地表上的重力改变而导致的,而可能是地壳上能量物质燃烧和爆炸的结果。但是,在分析地震的成因上,我们不妨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设想一下,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找到比较合理的答案,能够让人心悦诚服。
地震的孕育产生,应当是因果关系的产物,既有内部因素的作用,也必须存在外部因素的条件,即内因是基础,外因才是产生地震的必然条件。也就是说,根据地震产生的种种迹象判定,地震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地球内部要具备极高的温度使内部的物质具备流动性,能够不断地进行运动这样的基础,地球内部确确实实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二是,地壳的部位上必须具备储存大量的高热值的能量物质或放射性物质这样的外部条件,地球也同样具备这样的条件。简单地说,地核(地球核心)具备巨大的热能条件后,这个巨大的热能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停地运动(移动),这是内因基础;外因的条件就是在地壳或地绵中必须具备足够数量的能量物质,具有流动性能特征的地球内核边缘是地幔,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部的能量物质接触,内外结合,产生变化关系,只有这两者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震才能产生。
如果地球如同彗星或巨大的陨石一样,内部没有巨大的热源动力,即使外部有足够的能量物质,也不会产生相互间的作用;内部有热源的动力,而外部没有能量物质的接济,也不会产生相互间的作用,内部的热能来源就会中断。
从地震的震源上讲,绝大多数的地震是发生在地球的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70千米以内,特别是集中在6-20千米深处。如果地震发生在海拔很高的陆地上,震源距离地面可能很远,如果地震发生在海洋,其震源距离海平面也只有几千米。也有科学数据资料表明,有的地震深达200-300公里处,而且威力巨大。如果说地震是地球内部产生的一种推动地壳深处岩层运动的力量导致地壳的断裂和错位,那就不一定只是发生在地球的某一个点上,而应当是在相当大的长度,就如同鸡蛋的外壳破裂一样,应在地表上表现得相当突出;也不能发生像火山爆发一样的火山地震。因为从火山地震喷发出来的大量火山灰尘物质的现象上分析,它是地球内部储存的大量能量物质燃烧爆炸所产生的碎屑等物质。
每当地震发生之前,地下的温度、磁性、导电性和传播地震波的性能都会发生变化,可以用仪器测量出来。这时地下水的活动规律也会改变常态,出现不规则的异常现象,如井水水位下降,翻花冒气泡,而且变味变色等等。如果地震是地壳的断裂和错位导致而成,那就不一定会产生上述那些的现象,因为坚硬的地壳如果发生断裂和错位,应当是在暂短的时间进行的,不一定有提前或比较明显的?B style='color:white;background-color:#990099'>从匙纯觯 换岱⑸ 蟮叵滤 捌 荨⒈湮侗渖 庋 囊斐O窒蟆?
强烈地震之前,常有小地震发生,因此,人们总结出了:“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临震前,还可以听到像闷雷一样的轰鸣声;也可以看到从地下突然发出来的红、白、黄、橙、绿和蓝里发白的各种颜色的地光,有的如带状,有的像焰火。
从近期发生在印度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时更能证实这一点。埃特纳火山喷发前山体的上部分,不断地从岩缝和松散的土质中冒出烟尘,这说明地下储存的能量物质正在不断地加热并开始燃烧,在山底下面接近地壳中储存的能量物质正在发生变化,很快就将接近临界点,一场大的火山地震就要开始了。结果和人们预料的一样,火山真的喷发了。火山喷发即将结束时,灰尘物质才可能结束,这说明了地下的能量物质接近地壳的部分全部燃烧,能量已经释放完毕,只有少量的熔岩仍在继续流淌,已是强弩之末。
再比如,1883年8月26日-27日,苏门答腊和瓜哇之间海峡中的东印度小火山岛克拉陶岛发生了一次火山爆发,一声巨响,把二十平方公里的岩石变成碎块儿而被抛向空中,火山灰散落在7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使几百平方公里的天空昏暗无光。同年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喷射出的灰尘量大到500万吨,使天空昏暗无光,也曾使当地的气温下降约华氏1度。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次火山喷发就是在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喷发,把罗马的两座最繁华的城市—庞培城和赫库尔兰努姆城—整个掩埋了。世界文明的百科全书编撰者普利尼就是在这次火山喷发中丧生的。从火山爆发的这些现象看,都表明是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燃烧和爆炸的结果。
另外,火山地震因为能量物质燃烧爆炸产生震感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的能量,使之地壳及地绵物质熔化,产生岩浆,大量炽热的岩浆就会从地下喷发出来;也可能发生与之相反的情形,岩浆从地下喷出的数量并不多,但振感依然强烈。
如果地震只是放射性物质或者是因为地壳构造发生断裂和错位所致,就不一定会产生如此巨大数量的火山灰尘物质,因为炽热熔融的岩浆,无论怎样的流淌也产生不了那样如此可怕,甚至是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性的大量灰尘物质。
1815年4月5日,印尼的松巴哇岛北部的坦博腊火山开始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猛烈的火山喷发,喷发出的气体和火山灰持续了三个多月。火山灰连续三天在四百八十公里的范围内遮黑了天空,有时伸手不见五指。其声音远在1600公里以外的苏门答腊都能清楚地听到。有人估计,这次火山喷发出的物质总体积有150至300立方公里,其中火山灰有80至100立方公里,喷入到大气层中的火山灰总量约为五、六百亿吨。
是什么能量物质燃烧或爆炸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和巨大重量的火山灰物质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就人类目前应用的和已经掌握的能量物质中,能够产生这样巨大的威力效应的,我们可以猜测这里十分可能是一座储量巨大的煤田随着地绵中的物质进行的沉降运动进入到了地壳,在高压高温下进入到临界点后而被引爆,没有被瞬间引爆的或比较稀薄、分散的煤层继续燃烧,因此,火山喷发才可能持续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甚至是暂时停止、休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再次喷发的可能性。
在我国的山西省,那里是煤炭储藏量最丰富的地方,素有“煤乡”之称,全省蕴藏煤炭的面积约为5990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7.2%;煤种齐全,媒质优良,烟煤最多;煤炭储藏量约为1977亿吨,约为中国已探明煤炭总储藏量的三分之一;最大的沁水煤田,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大同煤矿截止目前也已经开采了几十年的时间了,到本世纪末,每年仍然以最高产量、最优质的煤炭供给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自然的星球。地震、火山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那么经常发生这样的破坏现象又是为了什么呢?传统的地震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地球内部产生一种推动地壳深处岩层运动的力量,使岩层慢慢地变形,一旦达到极限,地壳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发生严重的断裂和错位,引起局部地区的强烈震动,同时地球内部的溶融赤热的岩浆也会跑出来,这就是地震或火山地震。
那么,推动地壳发生运动的力量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呢?很多人认为可能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物质导致而成。还有人认为,绝大多数的地震发生是地下的岩石产生了新的断裂、错位或是原来就有的裂缝再次发生错动。许多强烈的地震都发生在地下存在这样断裂的地方。当地下的岩石受力的作用接近破裂时,加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和水对地面的压力变化,都可能促成地壳断裂的发生,酿成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时,大量炽热的岩浆从地下喷出,体积迅速膨胀,冲击地壳,使地壳断裂或错位,造成局部地区的震动,因此引起地震。
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约有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发生一万多次,几乎每分每秒都没有停止过。但是我们人类能够感觉到的地震只有1%次,99%的都是微震,对人类不能构成危害,这样小的微震,只有十分灵敏的仪器才能探测出来。
有关地震的解释,还有很多,但大体的理论依据没有脱离这样的框架,也是当今有关地球科学研究主流派学家的共识,也是最权威的理论。那么,地震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截止目前,还无法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有关地震的种种解释又似乎让人感到有些勉强和难以理解。我们是否能够从自然的方面、用较为科学的方法找出能够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呢?
从许多迹象表明,地震并不像是地壳发生断裂和错位导致产生的,也不像是因为地表上的重力改变而导致的,而可能是地壳上能量物质燃烧和爆炸的结果。但是,在分析地震的成因上,我们不妨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设想一下,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找到比较合理的答案,能够让人心悦诚服。
地震的孕育产生,应当是因果关系的产物,既有内部因素的作用,也必须存在外部因素的条件,即内因是基础,外因才是产生地震的必然条件。也就是说,根据地震产生的种种迹象判定,地震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地球内部要具备极高的温度使内部的物质具备流动性,能够不断地进行运动这样的基础,地球内部确确实实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二是,地壳的部位上必须具备储存大量的高热值的能量物质或放射性物质这样的外部条件,地球也同样具备这样的条件。简单地说,地核(地球核心)具备巨大的热能条件后,这个巨大的热能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停地运动(移动),这是内因基础;外因的条件就是在地壳或地绵中必须具备足够数量的能量物质,具有流动性能特征的地球内核边缘是地幔,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部的能量物质接触,内外结合,产生变化关系,只有这两者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震才能产生。
如果地球如同彗星或巨大的陨石一样,内部没有巨大的热源动力,即使外部有足够的能量物质,也不会产生相互间的作用;内部有热源的动力,而外部没有能量物质的接济,也不会产生相互间的作用,内部的热能来源就会中断。
从地震的震源上讲,绝大多数的地震是发生在地球的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70千米以内,特别是集中在6-20千米深处。如果地震发生在海拔很高的陆地上,震源距离地面可能很远,如果地震发生在海洋,其震源距离海平面也只有几千米。也有科学数据资料表明,有的地震深达200-300公里处,而且威力巨大。如果说地震是地球内部产生的一种推动地壳深处岩层运动的力量导致地壳的断裂和错位,那就不一定只是发生在地球的某一个点上,而应当是在相当大的长度,就如同鸡蛋的外壳破裂一样,应在地表上表现得相当突出;也不能发生像火山爆发一样的火山地震。因为从火山地震喷发出来的大量火山灰尘物质的现象上分析,它是地球内部储存的大量能量物质燃烧爆炸所产生的碎屑等物质。
每当地震发生之前,地下的温度、磁性、导电性和传播地震波的性能都会发生变化,可以用仪器测量出来。这时地下水的活动规律也会改变常态,出现不规则的异常现象,如井水水位下降,翻花冒气泡,而且变味变色等等。如果地震是地壳的断裂和错位导致而成,那就不一定会产生上述那些的现象,因为坚硬的地壳如果发生断裂和错位,应当是在暂短的时间进行的,不一定有提前或比较明显的?B style='color:white;background-color:#990099'>从匙纯觯 换岱⑸ 蟮叵滤 捌 荨⒈湮侗渖 庋 囊斐O窒蟆?
强烈地震之前,常有小地震发生,因此,人们总结出了:“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临震前,还可以听到像闷雷一样的轰鸣声;也可以看到从地下突然发出来的红、白、黄、橙、绿和蓝里发白的各种颜色的地光,有的如带状,有的像焰火。
从近期发生在印度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时更能证实这一点。埃特纳火山喷发前山体的上部分,不断地从岩缝和松散的土质中冒出烟尘,这说明地下储存的能量物质正在不断地加热并开始燃烧,在山底下面接近地壳中储存的能量物质正在发生变化,很快就将接近临界点,一场大的火山地震就要开始了。结果和人们预料的一样,火山真的喷发了。火山喷发即将结束时,灰尘物质才可能结束,这说明了地下的能量物质接近地壳的部分全部燃烧,能量已经释放完毕,只有少量的熔岩仍在继续流淌,已是强弩之末。
再比如,1883年8月26日-27日,苏门答腊和瓜哇之间海峡中的东印度小火山岛克拉陶岛发生了一次火山爆发,一声巨响,把二十平方公里的岩石变成碎块儿而被抛向空中,火山灰散落在7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使几百平方公里的天空昏暗无光。同年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喷射出的灰尘量大到500万吨,使天空昏暗无光,也曾使当地的气温下降约华氏1度。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次火山喷发就是在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喷发,把罗马的两座最繁华的城市—庞培城和赫库尔兰努姆城—整个掩埋了。世界文明的百科全书编撰者普利尼就是在这次火山喷发中丧生的。从火山爆发的这些现象看,都表明是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燃烧和爆炸的结果。
另外,火山地震因为能量物质燃烧爆炸产生震感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的能量,使之地壳及地绵物质熔化,产生岩浆,大量炽热的岩浆就会从地下喷发出来;也可能发生与之相反的情形,岩浆从地下喷出的数量并不多,但振感依然强烈。
。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5 12:27
顾名思义,地震就是地壳的震动,火山喷发、流星影响、人为活动如地下核试验和矿山开发都可能引起,但是最多还是由于地壳运动。其实,我们的地球很不太平,据美国地质学调查,每年共有三百万次地震,如果平均下来,你每数11秒地球便会这里那里地抖动一下身躯,当然,这三百万下的绝大多数都只是轻微一哆嗦,不足挂齿。但像昨天那种晃动半个亚洲,其后果必然震惊整个地球。
大家都听说过“地震带”,为什么地震专爱*扰某些地区呢?这得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板块构造学说”说起。地球最上层的岩石圈并不是紧密连成一片,而是几个坚硬而独立的单元在软流圈上漂,彼此似断非断,还有相对滑动,是为“板块”。
如同国家边境最易发生冲突,各个板块相接触的地方也是地质上最活跃的地点。可以想象,板块间相对运动有三种:彼此远离则拉扯、彼此靠近则挤压,或者一个朝南一个朝北,在交接处发生扭曲。与之相应的,地壳的反应便是产生三种不同式样的断层(某些文献定义为四种):正断层(normal fault),负断层(thrust fault)和平行断层(strike-slip fault)。尽管原理各异,三者却有共性,那便是巨大能量在断层的扭曲之下蓄势待发,当断层间摩擦力较大,断层想要动却*固定下来时(locked)最为明显,这便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们继续想象,地壳的火气憋得越来越大,当里边的压力终于大于断层两边的摩擦力时,地壳便获得动能,猛烈地哆嗦开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在板块交界处这种扭曲最容易产生,而一个小断层扭曲了,旁边的也不得安宁,因而最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断层带”,一震起来,一传十世传百,于是短时间内震动便很可能连成一片。在我国青藏高原那里,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推挤,于是形成了地质活跃区;而在东南沿海,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更是从不肯相安无事,是另一个地震多发区。
实际上地震不仅仅发生在板块之间,在十七世纪的美国曾以密苏里为中心发生过一场震撼数州的地震,一百多年后,科学家才发现它的始作俑者——竟是一个蓄谋了六亿年的断层!
地壳回响——地震波
如果地壳不能用地震波将愤怒的消息传播开去,那么地震的威力要大打折扣。当然这只是美梦罢了,正如我们看到水波而知道液体传递震动,固体同样如此。在介绍两种地震波之前,顺便区分两个概念,我们说汶川地震的震源在地下10千米,指的是地壳中矛盾冲突始发地距离位于地表的震中汶川县的垂直距离,于是你知道“震源”不同于“震中”。
回来说地震波,它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前一种又可分为“纵波”及“横波”。“纵波”即“primary wave”,便是常见的P波,其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在固、液、气体中均可传播,由于速度较快、最先达到震中而得名;同理,“横波”的震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只能在固体中前进,遇到液体便会停止下来,是随后袭击震中的“secondary wave”,我们简称为S波。
两种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面波(Love Wave,L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在地表传播时会像水波一样让地面上下晃动,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由于S波速度最慢,因此我们一般感到地震总是以递进式发生,即最猛烈的时刻总是最后阶段。
尽管P波和S波的传播速率随介质而改变,但是二者速率之比却总是1.7,这一比例被地震仪记录下来后,常常被用于计算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地壳,你是小怒还是大怒
新闻说:“四川汶川地震7.8级”。当你看到这个数字,除了意识到这属于“大怒”,还看出什么?其实这个“7.8级”,完整称呼该叫“里氏7.8级”。这一标准是1935年加州理工大学Charles Richter和Beno Gutenberg给著名的加州地震量身定做的标准,他们为了让其值不为负,特意跑到距震中100千米处测量,并把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记录到水平位移1微米称为0级地震。
当然,这个“0级”的命运同历史上定义的众多“最大”及“最小”一样,现在地震仪的精度远远超过当年,记录下负级地震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情,地壳哪怕微微一怒,也会被地震仪记在账上。里氏震级是一个对数值,这意味着8级地震的地震波幅度是7级的十倍,而能量释放则达到31.7倍。当然,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强烈地震不胜枚举,不过在里氏震级的历史中,最大只有9.5级,多数都小于3级。
里氏震级描述了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而另一个标准“烈度”则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不同地区的烈度却有所不同。
这便是用罗马字母表示的麦加利地震烈度(Mercalli intensity scale)。这个标准相当依赖于主观标准,比如“室内少数人在完全静止中能感觉到”为III度;最大的XII度,则是“房屋建筑普遍破坏,山崩地裂,地形改观”。这也是为什么地震结束,科学家马上可以报告震级,然而不同地方的烈度,却要他们等有功夫了,跑到不同地方询问目击者才能总结出来。
地球,我们偏不束手待毙
如果生活在一百年前,那么我即使是地质学家也未必能写出这么一篇文,可见科学家对于地震的了解进步了多少。然而有些令人失望的是,人类对于预测地震仍可说是*为力。
自然,敏感的地震仪可以感知地震波先锋,这时候我们可以大喊地震要来了,但这基本没用,除非你能在几分钟之内把全县武装起来。地质学家和气象学家同样可以看板块活动和断层活动的大趋势,但可想而知,这种预测估计比海中间一个小岛的天气预报还要不准。现在可以称得上准确的预报只是针对余震,科学家凭着在历次地震中总结的余震不同形式,再加上对当地地形的分析,多少可以“事后诸葛”。
(前边废话了两千多字,终于还是要履行诺言……)研究的事情科学家来做,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帮助身边的人,说伟大点,这也是为减小自然灾难中的人类伤亡做了贡献呢。下文(选符合中国国情的)摘抄自加州消防局的防地震手册。
地震中:
1.如果你在室内,钻到桌子下边,没有桌子就靠近内部的墙壁,直到震动停止。远离窗户(玻璃有时会飞出好远)、书柜、冰箱、镜子和其它悬挂物件。如果你一定要移动位置,最好一直保持头上方有防护和遮挡。不要乘坐电梯。
2.如果你在室外,到四处无物处,远离树木、标识、高大建筑和电线杆,小心可能从建筑物飞来的砖头和玻璃。
3.如果你在开车,停下并呆在车里直到震动停止。不过要注意不要停在过街桥或电力线下。
4.如果你在剧场,坐在原位别动,用双臂防护头部。直到震动停止才有秩序地出去。
5.注意不要让孩子害怕和担心,尽量避免黑暗、孤独。
6.如果着火,在火源和你之间关上尽量多的门,用棉被之类堵住门缝。让救火员知道你的位置,打电话或把明显物品悬挂在窗户上,但是小心破碎的玻璃。如果外边有浓烟,关上窗。
地震后:
1.检查自己和旁人,急救优先。
2.保持镇静,并稳定他人。
3.小心碎玻璃。
4.灭火,检查煤气、水和电线,如果受损,关掉开关。如果煤气泄漏,不要用任何可以引起火星的物品(包括电钮)并打开窗户。
5.如果有广播,打开广播并收听急救公告(我真的不知道我们有没有?)
6.不要试图进入受损的建筑。
7.如果没有水储备,最好能想办法用化学药剂或过滤器过滤自来水引用,如果连自来水也没有,用马桶储水箱的水,不要用坐便器里的水,可能已被污染。
8.如果你的孩子出现地震后的恐惧症,试着和他谈心,交换你们的感觉,告诉孩子他们是安全的,经常抱着你的孩子并在晚上更多陪着他,允许你的孩子因为丢失的玩具等小东西而伤心抱怨。有时候,成年人的心理困难可能更大,多和亲人谈心,更注意身体健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5 15:58
1. 什么是地震?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岩石圈在内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这就是地震。 2. 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它可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地震时,同时从震源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纵波、横波。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水平晃。横波的振动很强烈,它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3. 地震等级的划分 地震的划分通常是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划分标准如下: 微 震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 有感地震 3-5级称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中国地震烈度简表 烈度 现象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5 19:46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5 23:51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04:45
地震
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