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3 03: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3 04:10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更名为灞水,并着手修建了著名的"灞桥"。然而,在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桥上遭遇洪水,王莽认为此乃凶兆,将桥名改为象征长存的"长存桥"。随后的宋、明、清时期,这座桥历经兴衰,多次被毁又重建。到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了重修工程,但桥的规模已非当初。
直至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遵循旧制,对桥进行了进一步的建造。当时的灞桥全长380米,宽7米,两侧设有石栏,桥下共有72孔,每孔跨度在4米至7米之间,支撑着408根桥柱。1949年后,为了提升桥的稳固性和运输能力,对桥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在的桥宽达到10米,两侧各保留了1.5米的人行道,极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
在唐朝时期,灞桥设有驿站,成为了送别亲友的场所,特别是亲朋好友东行之际,常在此处依依惜别,甚至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因此,这座桥又有了"销魂桥"的别称,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诗句,使之成为长安胜景之一,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积淀。
灞桥位于西安市城东,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从古至今,灞桥的修建从未终止,图为灞桥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