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3 03: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0 10:38
宋史中记载,包拯,字希仁,出身庐州,初次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外派管理建昌县。因父母年迈,他婉言谢绝了任命。后来,他被派去监督和州的税收,但父母又不愿他离开,包拯便辞官回家侍奉双亲。父母相继离世后,他在墓旁守丧,久久不愿离去,邻里长者纷纷劝慰。最终,他接受调任,担任天长县知县。
有一次,天长县发生盗窃案,有人指控有人割牛舌。包拯指示受害者回家杀牛并售卖,不久又有告发私自宰杀牛的。包拯质问:“既然牛舌已被割,为何还要告发杀人?”这令盗贼惊讶并自认服罪。
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升任殿中丞。前任官员常借贡品之名,超额收取砚台赠予权贵,但包拯严格控制,只按贡品数量制作,任职满后,他一砚未带回家。出使契丹时,契丹官员质疑他的行为,包拯以逻辑反驳,使对方无言以对。
在开封府任职期间,包拯以刚毅著称,连贵戚宦官都对他敬畏三分。百姓将他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连孩童妇女都熟知其名,称他为“包待制”。京城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改革诉讼程序,允许当事人直接陈述,官员不敢欺瞒。
包拯性格严峻刚直,厌恶官吏苛刻,他重视厚道,即使憎恶某人,也尽力以忠恕之心对待。他不轻易与人苟合,不伪装以取悦他人,平日里没有私人信函往来,连亲朋好友都与他断绝来往。尽管官位显赫,他的生活用品、饮食依然如布衣时期般简朴。他曾立下家训,后世子孙如有贪污者,将不得归家或葬入家族墓地,违反者不算他的子孙。
包拯(999-1062),字希仁,汉族,北宋庐州(今合肥)人,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