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3 03: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3 12:48
边际效用理论起源于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估,其核心观点是价值取决于满足个体最小欲望的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这一概念由维塞尔首次提出。边际效用论者强调,价值并非客观属性,而是经济主体对财货意义的主观判断。只有当物品稀缺时,才会成为生活必需,形成价值。价值的出现与效用和稀缺性密切相关,只有稀缺的物品才能带来评价,即价值感。
价值的衡量标准是边际效用,这是戈森定理的体现。欲望递减原理指出,人们对物品的欲望会随着满足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在供给有限的“经济物品”中,人们在欲望未完全满足前必须作出选择。在达到最大满足的边际欲望点上,物品的效用即边际效用,是价值变动的关键。边际效用的增减反映了物品价值的相应变化,因此成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边际效用理论还涉及生产资料的价值判断。维塞尔在其生产三要素理论中提出,生产资料的价值取决于它们参与制造的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这被称为“归属论”。这一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和资本,各自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通过分析不同组合下的效用,可以计算出各要素的“生产性贡献”,从而确定其在价值分配中的份额。维塞尔的理论融合了生产论和分配论,为经济价值的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效用价值论(utility theory of value)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