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3 01: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1 05:58
艺术简介】
陈和莲,重庆江津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现为西南大学)美术系,原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历任直辖后的重庆市高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一、二届评委,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重庆三峡学院教授,川外南方翻译学院教授,长江三峡书画院艺术顾问。
陈和莲早年主要从事连环画创作,曾出版《图绘史记全集》、《说唐》、《聊斋》、《中国战争画卷》等大量优秀连环画作品,并曾应台湾方舟影业公司特聘为电影《大漠紫禁令》作服装及美术设计,出版学术专著及作品集《东鳞西爪集》、《三峡民间美术精萃》、《长江三峡白描写生百图》、《国画典藏陈和莲作品选》、《中国近现代名家陈和莲》、《当代人物画名家陈和莲》等十多种,有多件作品由荣宝斋、中国文联出版社、*美术学院等单位收藏,《中国文化报》、《中国科技信息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以及*电视台、重庆电视台、香港有限电视23台等众多媒体相继报道,诸多作品被日本、韩国、南非、英国、新加坡、加拿大、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国内*要员、企业总裁及收藏爱好者购藏。大型力作工笔长卷《大唐乐世图卷》由*电视台及众多媒体相继报道,极具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竹园琴韵》
美术家与美术教育家
兼评中国画画家陈和莲教授其人其画
当下,在传媒时代的背景下,来谈一个中国画画家,似乎落后于潮流,因为中国传统美术家太具本土化,很难与世界一体化接轨。若不知趣的重提教育家或美术教育家,更会使人笑话。因为学界似乎早已不提美术教育家的称谓了。当今稍有技艺者,在*外的统称美术家或自由艺术家已不足为奇,就是在美术教育的职位上终其一生者,不少人在公众场所、学术论坛上都追逐其专家或艺术家的光环,署名为某某美术家了!
《花季》
其实,美术界、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仅是社会职场上的职位区别而已,既可区别,又可以交织与交融互动的。因为传统美术培养人才的方式不外乎三类:家传式、师徒制、以及学院培养的现代机制。美术的直观性是见其作品,美术家只要有责任,即可成为一个好老师,学生亦可从美术家的作品中体味到一些审美经验和一些技能和方法。但是,作为教育家,更应在职位上有宣言和主张,至少应有润物无声的身体力行和默默奉献,在后学者的心中树立起一个师者的典范。
《夏荷》
综观中国现代社会,美术界的同仁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当一个美术家,似乎美术家可以伴随终身到老。而教育家的职位若失去教育对象之后,被一刀切回家,不如早日步入职业专家之列获得自由之身,且不快哉!
但是,美术或艺术是有它的自身规律的,作为从业者的心性承传中华文化的崇高使命,只要是有理想,有抱负之人,不会因职业原因而改变初衷,将会一直坚守,勇往直前。
《敦煌印象》
所以就有了以美育代替宗教为主张的美术倡导者蔡元培。他能否创作作品,不详,但他是美术教育的一位好的、有远见的管理者,亦可说办学方面。徐悲鸿是广纳人才的执行者,主张以西法改造中国画的。林风眠主张中西融合,而潘天寿主张中西绘画应把距离扩大些。他们在美术教育上都有口号,都有主张,又能画画,这些精英人物可称为响当当的美术教育家。
《公孙大娘剑器舞》
陈和莲教授恐怕应该归入潘先生麾下吧。作为他的近半个世纪的美术教育与实践,以及选材创作的技能方法都是摘取的中国本土资源,保持着和西方绘画的距离,教授于学生的知识也都没离开过中国传统美术的语境和方法。
在当下,去计较往日中西绘画之争已不重要,而重塑中国民族美术自信心关键的话题,研讨生活在这一长河中的某些具体人物,解读他人生经验加以思考和借鉴或许更有现实意义,以便我们以中国的美术观来洞悉、思考、锤炼、完善自身便更好更有说服力。换句话说,和莲教授始终以中国画的学养来审视自己,并以此方法来进行教学与进行的绘画创作,可作为本文论题的典型案例,是具体可信的。
《潇湘倩影》
陈和莲,重庆市江津人,1942年生,就学于师范大学,从事过师范教育,从事过文化馆、艺术馆工作,又因三峡人文教育所需,又成为重庆三峡学院首任美术系主任,为拓荒三峡地区的美术教育呕心沥血!可贵的是他沾地气,他是本土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从沾地气而言,作为一个美术家,他在三峡地区对于朋友和同仁,是迎来送往的接待员,实为长江三峡的地主,做到了地主之礼仪;从中国本土的美术家而言,他始终是以中国传统绘画、以诗、书、画一体作为治学求进的立场和方法。假如从近来讨论的以中国美术观作为立身之本,他始终以中国的美术观念来洞悉、思考、锤炼、完善自身,并以此为方法来进行教学与绘画创作。
《赏春图》
几十年前,改革之风改善了创作和治学环境之时,在整个川渝地区之内,川西北有高原草地民族之风、川西平原有文人风行雅之术。当川北有巴山组画基础上的杠鼎之作油画作品《父亲》之时,陈和莲在川东峡谷的清风中度过。他的作品让川东风景中的山妹子、让峡江的号子声、让巫山云雨尽收眼底,表现了中国同一时期美术家不同的生存状态和不同的心境,折射出他们对生活不同的视角和不同情怀。假如说川西北少数民族是荒原之阔与高原之壮美,川西草原和盆地作品是静溢与和谐,川北题材作品是荒和苦涩,川东以一生陪伴滔滔长江水,面对青山峡谷而生的以陈和莲为代表的美术家作品,则是醇厚中的清新涟漪。
《赏荷图》
陈和莲先生的《家园》《霜露》《湘西集市》《巴山人家》、《古老的山村》等作品都表现出了这样的诗情画意与文化心态。
正是如陆游咏三峡风光句: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和莲教授的作品,几乎没有恶山恶水,亦没有苦难中的人物表情,早年水墨画和中国人物画,表现的都是青山绿水中的小情小景,所画之人物,似乎都小清新,知足常乐。现实生活的风云变幻没撼动他那中国画文人的独有品行。因戒而定,因定而慧,看破不说破,江山自成一统,代表作有野山野味《山野秋风》《巴山人家》等。这些作品亦可看作是陈和莲教授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的总结和总和。
《东坡醉归》
和莲教授并不是迂腐的。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他始终走在文艺事业发展的前沿。他是川渝画家中在20世纪60以至70-90年代中作为所谓最佳传媒的实力派美术家。画了二十余部连环画作品,按当下的论点,三十年前的连环画创作与广为发行,就是当时的现代传媒。换句话说,和莲教授就如现在从事传媒事业的青年一代一样,成为了当时最新传媒的从业者。
《东坡赏竹》
虽然时代不同了,画连环画的人也极少了,但收藏者却多了。收藏的价值何在?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门类,追溯到上千年前,不仅仅是广为流传的线描艺术。敦煌壁画里、石窟艺术里、宗教绘画寺庙里、图书装帧插图里,比比皆是。都以讲故事、讲历史、记录历史的形式、担负着传播与教化之功能,是传承中国文化不可忽视的形式。其收藏价值还在于美之艺美之术的特性,可以从连环画中充分体现绘画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敦颐爱莲》
作者一笔一划的把它画下来,除了环境,还有人物。作者与画面人物可以说生长在同一世界,同享一样话语,同时生存在一个故事陈述的环境里神游。可以说作者的心性,将在画作的千百幅画面中求得自主性。这将是人性的价值追求。作者借人物的活动和情节,探寻人物内心所表露的喜、怒、哀、乐,是体味人生的最好记录。它直接检测创作者的洞察力、构想力、创造力、以及对各阶层人物,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力。其美术家的天份可以尽在其中。
《观世音菩萨》
为此,考察半个世纪以来成才的美术家,或者统计当今美术界分布全国各地的领军人物,无不接受过连环画的洗礼:画《山乡巨变》的贺友直、画《白毛女》的华山川、画《地球上的红飘带》的沈尧伊、画《长白青松》的周思聪,以及当今的戴敦邦、冯远、罗中立、施大畏等等诸位名家、名流都以实体个案说明了这一特有现象。可见,连环画在这一实践性的美术门类中的重大意义和学习实践价值。
《浔阳古韵》
这一经历和二十余年的劳作,成就了和莲教授当今的综合素质,完善了他作为美术家的综合创作能力。因此,他对山水、人物、花鸟、古代、当今、战争、柔情等的专研、探索、领悟,不仅完善了素质,解决了成才之路知与行的关系。欣赏和莲教授的专著《长江三峡白描风景写生》和《三峡民间美术精粹》等,我油然的产生了崇敬之情。道破了,有写生才有记忆,有了记忆方可作到了意象造型,有了意象可以更好的做到原创艺术真谛。所以,我深深的感到困惑的是传媒时代,本土文化需要再生、大众文化需要满足的必由之路和再生能源在哪里。传媒是科技,而艺术仍然需要原创精神,需要意象造型以线造型为方法、勾线力透纸背书画同源以黑计白这些成为一种文化特征以有别于西方人。和莲教授在作品中保持了他的始终如一性。这不仅是执着,更体现出他作为师者的知与行。是他创作和执教的主张和宣言。
《九盘河秋色》
和莲教授以具有功力的以线造型成作他的定式,所有作品都呈现出他的沾地气的民间美术的润养之源,所有作品都展示着他的技法原则。可谓心正则笔正源于笔底,漾于案头。在其作品中,是用东方线和面践行着当代美术教学中的现代构成,借鉴和调整着自己的艺术观,修正着作为中国画形式话语的造型法则。这成为和莲教授作品重要的特色。由此,有了他以八年的心血,三次推翻,八次易稿的,画中所涉300多个人物的、2271厘米长、高41.5尺幅的《大唐乐艺图》卷,(2006年第五期《美术》杂志刊载)。获得了2001年全国文联举办的21世纪中国书画大展的金奖。
《巫山之巅》
显然这不是急功近利之事。这种操控能力,不是力作的任务所*的,而是兴致未尽,有即兴延伸之能力,不能不追溯到早年创作连环画的表达功力,作为他,似乎在千百颗树叶中采摘几片翠叶而已。
虽有用线之道,有组构画面之能,我在揣摩之余,领会到和莲教授的仕女造型,不如潘洁兹等前辈画家之工细,也没有王叔晖工笔仕女之纤弱柔情。严实中总有点散漫,骨法用笔中,总有一些丰腴,即不是神女也没有王昭君打入冷宫的怨气。亦完全不同江浙水乡女子,也没有现代世俗美女的嗲和矫情。总有点长江峡谷妹子的宁静风韵与白皙水灵。
我认为和莲先生的作品不是写实的,仍是写意的,没有以像为好,仍然没有游离意像表达,坚守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方法和审美原则。
《高山仰止》
所以,中国美术家的精神家园亦应该是中国画美术教育家的同宗同根之源。在美术教育职位上,执教的中国美术教育的师者是及其难得的。我们应该推崇,同仁们都有的前述之学养与能力。
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师资队伍问题。作为一个美术教育的师者,应该是学养、讲授、演示、视野宽阔,生活基础、素质齐备。学生偏食或者说是一种挑食,师者凭一点一技之长就登上艺术教育的圣坛,师者没有经过历练,就执教鞭,怎不使美术教育的境况尴尬呢?
清华大学潘元旦先生对教育和教育家有个诠释:教育是启发、是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大鱼和小鱼的关系。大鱼在前面游,大鱼引导着小鱼在水中游。水就是大学,教育是一种责任。
《黄山仙人下棋》
因此,当今天我们拜读和莲教授的作品,探讨文本的论题时,由衷的感受到成就一个美术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因为他作为美术家知与行的人生历程,具备着能身体力行的资格,自然可称为影响学生的美术教育家。特别是在中国面对经济复苏,各种西方思潮涌动而来的大背景下,怎样在中国构建一个健康的、民族的美术教育观,营造一个美术家们的自由、自尊的语境,怎样启发中国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的传承与自觉性。怎样在本土美术和中国大众美术间寻求方向和桥梁,是值得研讨的。
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陈和莲教授的信息,在全国传媒上早已点击可寻。在传媒中,有朋友引用了杜甫写给曹霸的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来褒扬和莲教授已到随心所欲之年岁,仍然晴耕雨读,并执教于高校教坛的动人事迹。
《金秋小三峡》
和莲教授还是一位兼具多方修养的学长,曾对文学和其他艺术领域广为涉猎,特别是在诗文以及传统服饰方面有较深探索,并有意无意间融入其美术创作中,使其作品充满书卷气与人文精神内涵。本书收集了和莲教授多年来在画业之余反串文字角色,论文、诗歌、游记、随笔数十篇,无论是《踏青词登重庆万州天子城》之柔情与婉约、《登嘉峪关城楼赋长短句》之大气与豪放、《祝英台近高昌怀古》之悲壮与苍凉、《明月之诗中秋》之哀怨与凄美,以及《三峡民间美术精神浅论》对三峡民间美术做高屋建瓴的论述,并曾为电影《大漠紫禁令》进行服装与美术设计,让我们从中窥见一位艺术家只有真正做到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
我们学习他、敬重他、研究他、讨论他所涉的一些问题是为进一步揭示他的艺术人生。以此文补充现代传媒对教授评价之漏。
以此作本书出版之代序。
张启文2014年4月24日夜于渝北丽源岛
(张启文,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原副*)
《大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