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3 00: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8 19:24
包涵体溶解是维持蛋白质结构稳定的关键步骤。早期研究认为共价键是主要作用力,但目前共识是非共价键在保持包涵体内蛋白质紧密结构中更为关键,如二硫键虽参与但不是主要因素。要获得活性蛋白质,首先需将包涵体溶解,溶解液促使蛋白质完全变性,随后进入体外折叠过程。
溶解包涵体的工艺要求精细,选择合适的溶剂至关重要。理想的溶剂应具备以下特性:
1. 快速溶解,动力学高效。
2. 结合蛋白质为可逆过程。
3. 不干扰细胞碎片分离。
4. 无温度依赖性。
5. 抑制蛋白质酶的降解。
6. 避免与蛋白质氨基发生化学修饰。
7. 选择溶解度低且廉价的溶剂,便于后续复性。
常用的溶解包涵体的试剂包括离液剂或去垢剂,如SDS(一种离子型去垢剂),虽然在小规模定性实验中常用,但在大规模生产中则较少。非可逆的共价修饰等方法在工业生产中较少使用。溶解后,需防止蛋白质中的巯基氧化,可通过还原剂等手段保持其还原状态。
去垢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虽经济,但可能影响后续纯化和复性步骤。选择去垢剂时,需考虑其对蛋白质四级结构的影响以及对膜蛋白质酶活性的抑制。对于包涵体的完全溶解和复性,可以采取预先洗涤、去除菌体碎片和加入抑制剂等策略提高收率。
盐酸胍和尿素是最常用的溶解试剂,浓度通常为6-8M,蛋白质浓度1-10mg/mL。溶解条件的选择依赖于蛋白质特性,必要时需调整离液剂浓度。混合溶剂如去垢剂与尿素的混合液,虽然可能降低溶解浓度,但需谨慎使用以防止包涵体溶解性降低。
除了传统方法,高压、超声、极端pH(酸碱)等手段也被用来溶解包涵体,但需注意可能带来的非可逆变性问题。高pH溶解适用于特定蛋白质,一般不适用于药用蛋白质。总的来说,包涵体溶解过程需要精细的控制和选择合适的条件。
包涵体即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可以是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也可以是真核细胞,如酵母细胞、哺乳动物细胞等。包涵体是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多为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一般是由完整的病毒颗粒或尚未装配的病毒亚基聚集而成;少数则是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不含病毒粒子。